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6,(3):75-80
称呼语是常见的语言单位,用于指称说话人自己和其他交际者、标识交际者的身份以及管理交际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从身份和身份建构的视角考察称呼语,通过语言实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交际者如何利用称呼语建构身份,开展交际,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称呼语实质上是交际者在交际中可以加以利用的语用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际关系中的指示计,在动态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的用法随语境和交际意图灵活多变。说话人会故意违反一定社会集团人际关系规约,以表达特殊交际意图。本文拟从语码转换的视角探究动态语境中称呼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3.
英汉称呼语的文化差异及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先进 《云梦学刊》2006,27(4):149-151
从姓名称呼、职衔称呼,高层称呼、拟案属称呼等方面探讨了英汉称呼语的文化差异及历史成因,进而分析了两者依托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或相似或相导的语用功能,目的在于找到二者的规律性,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仲裁调解活动中,仲裁员身份构建恰当与否关系着调解的成败。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不仅是用来称呼对方或间接指代的符号系统,也是讲话者身份或态度的标记, 反映交际双方的位阶关系。研究表明,在所有称呼语中具有权势语义的机构身份称呼语、职业称呼语和职务称呼语占据较高比例。这显示了仲裁员旨在通过使用该类型称呼语,建构公正的、独立的、充满权威性的身份特征,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灵活使用其他柔化的称呼语形式,以此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构建平等的对话氛围,促进调解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是人类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交际中称呼语的非常规使用是说话人为了表达预期的情感意义和交际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偏离常规的称呼.因此,分析称呼语的非常规使用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称呼语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21-224
戏剧中所有人物的言语都假定处于一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之中。称呼语的选择与使用首先反映出剧中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彼此的亲疏程度,并进而表现剧中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极具张力的称呼语的使用在戏剧话语意义的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权势等同理论为视角,通过探讨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常规使用和超常规使用情况,可以从微观上进一步阐释戏剧话语中语言运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言语交际中,对同一对象的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场合、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话题、心理等因素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从广义上讲,称呼语的转换属于语码转换的一种。以《红楼梦》为语料,选取其中称呼语语码转换的例子,立足语域理论的语场、语旨及语式探析称呼语这一语码转换的现象, 以期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灵活运用称呼语,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广州话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关系是前者影响后者调值的改变,而非前者趋同于后者。因此,广州话中真正负载疑问功能,能称得上疑问语气助词的只有6个;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调除了高升调外,还有一个低平语调,前者主要表达诧异、疑惑的语气,后者负载着表示求证的疑问信息。本文还对广州话是非问句系统的功能类别作了分析,并与普通话是非问句系统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模拟情景调查和语料库搜索等手段,调查分析了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的变异.结果显示广州人最常用“VCO+但”的形式;“VCO”式常用度排行第二,说明在不用“佢”的情况下,VO语序的“VCO”式仍是表示处置义的优选句式;“‘将’字句+佢”排第三;“将”字句排最后,是广州人说得最少的形式.结果反映出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依然是方言特征明显的形式占优,未有出现向普通话真正靠拢的趋势.语料库搜索到的语料还证明不管是“‘将’字句+但”还是“将”字句都常见于谈论时政类话题的话语当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3种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动态助词“过”是动词“过”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嘅"、""的音义和用法的复杂性体现在:(1)"嘅"的读音和语义功能的复杂性。"嘅"[kε33]、[kε35]、[kε353]三种读音是句子语气覆盖叠加的结果,既有共同的核心语义功能,又有各自倾向性的用法。其中读[kε35]的"嘅"还有几种不同的情况。(2)""的合音情况的复杂性表现为,受语调的影响而产生[ka33]、[ka21]、[ka35]三种读音。无论哪种读法,都有不同来源:一为"嘅语气助词+啊";另一个则是"嘅结构助词+啊",故同一读音的""的语义功能不一定完全相同。另外""的跨层合音现象及语义功能也呈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的历时演变有其特点:普通话是后起的副词也取代了亦,而广州话则是半取代式并存型.广州话没有也,亦沿用至今,表总括的都和表重复的又则衍生出类同义与亦并存,并呈逐步取代亦之势.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认知动因是,都、又与亦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相同性;语用动因则是日常口语交际的需要.这种演变具有自己的演变机制,即都、又是通过语义偏移的途径衍生出类同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尝试运用Langacker(1993,1995,1999)的认知参照点(CRP)理论对《红楼梦》中的称呼语系统进行解读。称呼语常用的语言形式主要包括:专有名词、有定描述语、代词及零形代词等三类名词表达式(NP)。文章依据认知参照点理论先后以对称和自称两种视角分别对《红楼梦》中以上三种语言形式的称呼语进行了意义识解。在进一步的讨论后,文章强调了参照点在称呼语意义识解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州话句末"先"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香港大学香港粤语口语语料库中出现在句末的“先”字进行考察 ,并从话语结构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发现 ,句末的“先”有两类 ,一类可还原成普通话的“先” ,另一类不能还原。不能还原的“先”主要的功能是充当话语标记 ,标示话语中暂时需要打断的地方 ,是一种会话管理的手段。这种较新的用法应该是由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副词“先”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广州话形成中的程度副词“超”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少年群体习惯用“超”来表示性质达到极高的程度,且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就当前使用情况而言,广州话中的“超”可列入准程度副词一类。这种用法的形成是外语表达方式的引入、汉语表达的语用需要以及汉语对自身发展规律的继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用法开始向普通话渗透。  相似文献   

16.
奇特的称呼     
山中月:在歙县大谷运、竦坑、汪满田、木岭后、双河口等几个村,也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晚辈称呼长辈是直呼其姓名、乳名、绰号,比如我小姨夫,绰号叫“狗”,我们都叫他“狗”,我叔外号“丑鬼”(其实是个老帅哥),都喊他“丑鬼”,连叫父母都是名字或外号,但称呼父辈的上辈一般都叫“公”、“娘”。这里长辈晚辈里的“辈”并不是指辈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拟语音实验和分层调查研究发现,广州话-k塞尾入声在近几十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跟有些学者从音理上推测的入声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广州话-k塞尾入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ak组和 k组的部分入声字(主要是上阴入和阳入字)向着主要元音和塞尾同时变化的方向发展, k、 k两组的大部分入声字则朝着弱化和脱落塞尾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8.
广州话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mou13]与VP之间可嵌进“得”,形成“有得(得)+VP”这种句式。本文对该句式进行了讨论,全文分两大部分:一、具体分析该句式所含有的6种语义,阐述各类的语义结构特点以及语义结构或语用习惯对动词的选择、限制。二、分析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对“有得(得)”的词性及句法功能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就北京地区国家部委机关公务员非正式场合使用的称呼形式,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以及个人访谈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加以阐述。非正式称呼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它排除共性,强调个性,突出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一种共有的和谐的特殊关系,有利于消除正式场合使用正式称呼时所要求的权利尊严、上下秩序、形式规则诸因素附加给称呼者的种种紧张与不利因素。公务员在交往中使用非正式称呼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它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广泛多向的交流空间,其社会交际功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与大多数语言一样,广州话的祈使句是根据句子的语气不同而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按具体使用范围,至少可有命令、请求、建议、禁止、吩咐、告诫、催促和号召几类。关于广州话祈使句的结构特点,按最粗略的总结和概括,至少有表深层结构、句法结构、谓语结构、否定结构、语气助词结构、语调以及其他特别句式结构等特点。各类型以及结构特点中均包括次类型和次特点,或类似,或交叉,构成广州话祈使句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