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永恒主题。自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传统文化热以来 ,人们对待传统文化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处理好“史”与“论”、“一体”与“多元”、“真”与“美”、“古”与“今”、“中”与“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架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解决目前我国经济与文化、特别是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必须寻找理论基础,这就要深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本文认为“社会存在、意识”两层次结构不能准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现实生活、文化精神、社会存在样态、思想观念”四层次结构,作为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由此出发,阐明中、西文化精神在根本上不同。西方文,化精神是“执”,中国文化精神是“无执”。文化精神不同之根基在于现生活。现实生活之“生活态度”分析为“理论态度、实践态度、审美态度”三重结构。现代中、西生活态度之区别主要在道德领域。在这个领域,西方人一贯取实践态度,中国人则取审美态度。中、西文化精神之融合取决于生活态度达到一致,即在道德上或西方人取审美态度、或中国人取实践态度,这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目前学术界兴起的国学热,有必要从辨别国学与传统文化说起,认清国学是“学”,传统文化是“文化”这一概念,并以审视、批判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文学思潮 ,可发现其中超出文学价值的文化特质。在文化态度上 ,“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文化传统的 ;其文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文化、中年心态文化和生命哲学文化 ;而最终的文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的文化态度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并进行调整:人对自然的部分“复魅”与工业革命时代人对自然的“祛魅”相对;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构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理念;确立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否定无度消费的生活原则;确立“绿色”的有机建设原则,否定“灰色”的、无机非生命建设原则;确立天地境界论生态审美观,否定“自然的人化”的功利主义自然审美观;确立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自信与自觉,走出欧洲中心主义。这是我们生态文明时代应有的文化态度和生态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权力运动为背景,刻画了母女三人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以及黑人妇女的生存状况。本文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视角,围绕“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两个焦点,对母女三人予以评价和剖析,以凸显该小说深层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及对美国黑人文化遗产应持的价值观与态度。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柔石特别“投合”。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 ,鲁迅对柔石的好感显示了一种毫无保留的态度。究其原因 ,一是柔石和鲁迅都具有一种性格上的张力特征 ;二是文化上的趋同 ,两人都来自浙东 ,都存有越文化优秀传统的印痕。  相似文献   

8.
蒋庆先生认为“读经”运动在于培养文化自觉,以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但笔者从能否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能否达到对自己文化的自觉认同、能否具备文化的世界眼光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读经”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运动,而只是“文化自尊”的反映。笔者同时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早日从文化自尊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以中西文化和认识论的主流特征而言,西方文化和认识论属于科学文化和自然认识论,中国文化和认识论则属于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中西方文化——认识论的不同,和中西方人与世界的不同关系紧密相关且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中西方人们对待世界的不同文化——认知态度。这种不同态度表现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即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认识活动背景下,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世界的态度是不同的。在西方,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为二分和对立,因而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近百年来所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即保守排外、中体西用、会通中西、全盘西化、东方文化等观点,指出“文化取代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的观点在理论和实际上均行不通.认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进入平等发展和同步前进的全球文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和“综合创新”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了一场大论战。在论战中,虽然也出现过盲目崇拜中国古代文化、排斥西方文化的狭隘观念,但危害更大的还是那种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鼓吹全盘西化的思潮,其代表性口号是:“甩掉传统文化的沉重包袱”,“向传统全面开战”,“要使传统文化后继无人”。这一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种种估价——诸如“封闭性”、“模糊性”、“武断性”、“直观性”——之中,最能乱人耳目的  相似文献   

12.
洪仁的文化观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批判与继承传统文化为辅,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根据太平天国的实际需要,批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采取肯定的态度,热情地赞扬、大力地传播,要把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洪仁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资本主义改革思想的人.他的文化思想主张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代文学史上的王国维虽然看到了传统封建文化的腐朽性和现实生活中“人”的悲剧性命运,但他并没有能够把个性生命的自由精神充分地在社会中爆发出来。在新文学运动的初期,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与王国维不同的是他们在腐朽的社会环境中,以人的个性自由和社会的科学民主为行动目标,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启蒙运动,他们以对封建传统精神决绝的否定态度,打开了中华民族通往世界文化的大门,在这一文化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所有内容,几乎同时涌进了中国这块古老的区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那种反叛传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从当代法律解释学这一视域出发,结合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决定了传统中国法文化是“礼法”同体法文化。  相似文献   

16.
冯健飞 《南都学坛》2003,23(3):66-69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孝”。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作家 ,老舍小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反省的同时 ,以“筛子筛金”的态度 ,通过大量人物形象的描绘向读者展示出他们身上所固有的这种传统美德。他们重孝悌 ,讲奉献 ;求仁义 ,守信用 ;崇道德 ,讲气节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根源以及复兴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宏阔的时代境遇,反思我国经济已经“入世”,而文化却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现实,在全球化语境和后现代思潮的洗礼下,如何重新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更理性的态度梳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发挥传统文化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应有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近来,文化的“泛娱乐化”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但何谓文化的“泛娱乐化”?文化的“泛娱乐化”是一种娱乐态度还是一种审美观念?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梳理,指出今天对文化的“泛娱乐化”应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阐释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文学观念、文化思想史研究、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些特点,说明他在当时对于融化传统文化、文学有价值成份问题已有自觉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与复古派、东方文化派固守传统文化封建主义旧质的保守主义态度绝然不同,而对早期《新青年》派不无偏激的建设新文化观则是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时代之课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科学地把握“人”;全面认识“传统”这一人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强调高校德育应整合与超越“传统”并作为创新的逻辑起点,创新德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