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统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工组织,是蒋介石赖以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它的产生曾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考察了军统在抗战时期的组织与活动情况,分析了抗战时期,军统作为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所具有的“反共”与“抗日”的双重性,勾勒出抗战时期军统的活动轨迹及与国民党内外政策演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经盛鸿 《金陵瞭望》2005,(14):53-53
在日伪统治下的南京,重庆国民政府的情报特务机关——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它没有在南京建立地方国民党组织,而是注重实施暗杀、策反与军事情报活动。其中重要的事件有如下几项。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时期,在国联教育考察团的建议与战时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国民政府决定在高校全面推行训育,并构建了严密的训育制度:教育教学体制中纳入“导师制”;行政管理系统中加入“训导处”;政治组织机制中植入“三民主义青年团”。全面抗战时期高校构建训育制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战时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介入,强化了训育制度的工具性质,改变了制度设立的初始目的。  相似文献   

4.
游慧冰 《百姓生活》2012,(12):56-56
毛泽东的表弟文强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参加过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过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川东特委书记,后脱离共产党,成为国民党“军统”特务和“国军”将领,参加淮海战役时被我军俘虏,在狱中呆了26年,1975年获特赦。  相似文献   

5.
“中统”在绥远的特工组织简称“绥室”。“绥室”控制下的特工组织计有:“特指处”、“战工会”、“特工处”、“党政总队”等。特工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共防共,主要对象是共产党和八路军。为此,在河套搞“清除内部”的大逮捕;在陕北、伊盟和大青山地区设立情报据点,目的是实行对陕甘宁边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以及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同时加强情报搜集。“绥室”也向绥远敌占区派出特工人员、设立情报据点,从事策反和发展特务组织。“中统”在绥远地区的特工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错的复杂背景下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的党(国民党)团(三青团)关系是研究国民党战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要的盐产区,四川自贡地区国民党地方组织与三青团地方组织之间关系复杂,权力竞争激烈。在一场涉及盐业工人纠纷的事件中,党团双方爆发了激烈冲突。虽然在国民党和三青团中央、四川省政府以及自贡市府的斡旋下,事件看似得到平息,但党团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且日益成为威胁国民党政权的重要因素。这一事件既反映出党团双方在地方层面的冲突实况,也充分暴露出它们争夺地方政治资源的经常性和残酷性。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的翻译与战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战时文化的角度对抗战时期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抗战时期文化重心的失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选题的趋时性与实用性、译述形式的通俗化和民族化、国民党查禁政策下外国记者有关根据地报道的翻译与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揭示了抗战时期翻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共合作视阈下的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联苏”是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主要外交政策,对苏联文化的介绍也自然成为抗战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关系,使得“和共”与“联苏”相互关联。中苏文化协会对意识形态的淡化,对苏联文化的全面介绍和研究,为国共在文艺领域的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战时期,美国与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有密切关系,其中美国单方面援助蒋介石在客观上成为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能由此推论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起初,美国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曾经不加干预,但是当皖南事变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危及到它的战略计划和远东政策时,它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就采取反对的态度并予以制止。美国单方面授蒋促成内战爆发和美国反对内战的矛盾,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0.
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新作《风语2》,集中描写了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国民党军统黑室成员、破译天才陈家鹄的凄美爱情故事,显示出麦家创作的新动向和编织爱情故事的高超技能。现着重从故事、人物、语言几个方面对《风语2》进行评析,以破译出麦家爱情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统特务机关在国统区建立了常设邮件检查机构,形成了一整套邮件检查制度,邮件检查组织得到极大扩张,检查空前严密。直到抗战结束半年多以后,国民政府才停止对邮件的全面检查。邮件检查是对人民言论通信自由的破坏,同时也对邮政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成都的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协会”(简称“民协”)的领导下,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有力地配合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把四川变成反革命内战基地的阴谋,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第二条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声讨“一二·二”惨案成都地处四川腹地,是国民党长期统治的后方地区。成都的青年学生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党领导下,成都青年学生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特别是1944成立的“民协”领导开展的“市中事件”学生运动,更是西南地区反对国民党…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党新县制述评周绍英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强化专制统治,从1939年9月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施行新县制,并规定以“三年为期”,各县一律完成。国民党把新县制的实行,作为完成地方自治与推行宪政建设的基础。蒋介石令“内政部最重要的工作在督导考核...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大后方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虽然实行国共合作,但国民党仍不放弃其专制统治,在文化上实行种种专制政策;颁布一系列反动法规;设置反动文化机构;制订反动的“文艺政策”;压迫和扼杀进步文化团体。为了放手发展抗日文化运动,中共领导进步文化界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政策进行坚决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表现在:强烈呼吁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深入批判国民党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文艺政策”;坚决抵制法西斯主义的书报审查制度;努力扩大文化统一战线队伍。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的斗争,是一场重要的文化思想、文艺理论的斗争,也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是国民党监察组织的辅助机构,通过党员监察员的调查、规劝和检举等工作,加强对国民党党员的监督,以保证国民党党员能够执行国民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当时已失去其革命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外部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在内部,也由于其将监察网变成特务网而引起内部互相猜忌,使国民党党员人人自危,有良知的国民党党员也不顾一切“叛党”。党员监察网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晚清发端的民族复兴观念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至九一八事变后形成广泛的民族复兴思潮,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复兴之道。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除通过历史研究探索民族前途外,在日本全面侵华带来的严重民族危机背景下,将近代以来独立富强、社会转型进步等民族复兴的主题具体化为对抗战建国、民族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的思考,发表了诸如《抗战建国论》等大量时论文章,从抗战建国、民主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看法,形成了抗战背景下独特而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国民党人直接运用“民族复兴”话语不同,中国共产党及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抗战时期虽也不时使用“民族复兴”、“中国复兴”等话语,但更多的是运用“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等来表达他们的复兴之思。话语表达的差异,反映出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中马克思主义者与国民党信奉的理论的不同以及由此选择的民族复兴道路的不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侯外庐坚信通过抗战建国尤其是推翻压迫人民的反动政府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彻底解放,中华民族也才能够复兴。抗战时期侯外庐的民族复兴思想积极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抗...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群英汇聚、文化交融。众多音乐文化团体、音乐院校、民间音乐组织等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立,并积极开展文艺抗战活动和“音乐外交”活动,特殊的时代,赋予音乐这门艺术救亡图存的时〖JP2〗代使命。在世界反法西斯的大背景下,音乐成为连接中外沟通的桥梁,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实现了精神文化上的共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不仅对团结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日后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公布战绩应用实数”的电报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宣传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抗战初期党在宣传战绩方面采取了倍加数目发表的办法。1944年,党及党所领导的军事力量已较强大,同时为了应对国民党攻击、污蔑和造谣,以及做好迎接外国记者访问延安和与美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准备工作,中国共产党党转变了“多年沿用倍加数目发表办法”的宣传策略,实事求是地公布战绩。  相似文献   

19.
三青团与蒋经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青团与蒋经国马烈三民主义青年团根据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于1938年7月成立;至1945年由国民党中常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与国民党合并,9月底正式结束,前后共存在九年有余。其间三青团在政治、组织、社会等方面从事了大量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其在云南的发展,由于本身内部分歧较多,加以云南地方执政者对国民党的抵制,长期陷入低谷。中华革命党在云南的发展,在护国运动时期曾有过短暂的恢复,其余时间都受到了唐继尧的严防而事实上陷入停滞状态。中国国民党时期,1919年至1923年间的发展处于“地下”状态,1924年“一大”后虽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有进步,但仍相当涣散及薄弱。这些发展过程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国民党自身一直无法克服其组织发展“先天营养不足”的缺陷;二是北京政府时期的云南地方实力派对国民党的态度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取舍,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国民党组织发展一直受地方实力派态度影响的客观情况。这些既是民国政治经纬极其复杂的重要表现,也是国民党组织建设及其后建立的党治政体政权脆弱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