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蔡枫 《南亚研究》2012,(1):143-155
印巴犍陀罗艺术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自19世纪中叶,终于印巴分治.当时,西方学者主导犍陀罗地区的考古和研究,研究的热点在于剖析犍陀罗艺术中的西方文化因素.印度学者的犍陀罗艺术研究在殖民主义话语权的笼罩下,处于相对“失语”的状态.第二阶段为印巴分治后的前三十年.巴基斯坦学者拥有考古优先权,犍陀罗艺术的考古和研究崭露头角.第三阶段始自20世纪80年代.印巴学者力图摆脱西方的学术窠臼,回归印度传统文化视角,犍陀罗艺术研究渐入繁盛期.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的日本宗教研究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即对日本佛教和神道相对比较关注,而对日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新兴宗教的研究则不足,且缺少结合各种宗教而进行的总论性的成果.此外,日本宗教学者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及其消化、整理西方宗教学成果的情况目前在国内也是个空白.本文将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道及新兴宗教五个方面来回顾这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者在日本宗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理解"正当防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红  李华 《浙江学刊》2005,(4):216-218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对传统刑事法理论的颠覆,对以男性文化为主导的现行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大胆质疑,提出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概念应顾及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侵害下自我防卫的经历和特点,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定正当防卫的认定条件,以期对我国家庭暴力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休闲?——国外不同学科学者对休闲的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休闲一直是西方学术界讨论较为热烈的一个话题.来自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休闲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对西方不同学科学者的休闲观作一简要介绍,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休闲,进而推动我国的休闲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宗教信仰一直是西方知识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 ,西方学者对这一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何姗姗  杨萍 《社会工作》2015,(4):111-115
依恋理论是理解和解释个体与亲密他人建立的情感纽带关系如何影响个体对内部和外部世界认知和情感调节的重要理论,已被广泛验证和应用于诸多研究领域,但关于家庭暴力给受害儿童带来消极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文从家庭暴力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家庭暴力与儿童依恋、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依恋理论指导下对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干预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结论是依恋理论将成为解释家庭暴力如何作用于受害儿童,并指导提出有效干预方案的一个十分有潜力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观点,都无法全面解释暴力现象。因此为了理解并有效地解决家庭暴力,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有必要从多维视角出发来研究家庭暴力问题。本文通过对家庭暴力最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和系统理论的比较,提出了通过相互补充和完善女权主义和系统理论来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刘一 《社科纵横》2006,21(3):72-73
随着家庭暴力案件的增多,传统观念中的“私领域”行为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当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尤其是女性转变为刑事犯罪的主体后,家庭暴力就不再是一个家庭问题了。法律改革和法律保障、司法机关代表国家进行公力救济是应对家庭暴力最好的保护和惩戒方式。笔者试图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本国实际,从法律角度对反家庭暴力作出有可操作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思想库"研究:西方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西方思想库研究领域的三个传统:历史路径、实证主义和国际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政治学、政策过程理论与知识运用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梳理了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脉络,最后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思想库"的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研究:美国政治学界的几种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列举了美国政治学界第三代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进行研究的视角 ,主要涉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精英分析、政治文化、结构功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视角及研究成果。上述研究存在着三个特点及缺陷 :(1)模型取向的特点 ,这容易导致对中国政治现实的错误判断 ;(2 )消费领域而非生产领域 ,美国学者将中国政治作为西方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实验场 ,却忽视了中国实践对于西方主流政治理论的挑战 ;(3)西方假设往往忽略了东西方文化的微妙差异 ,从而导致假设与现实的鸿沟存在。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三十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主要得力于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和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若干研究资料的关注等三个因素.与三者密切相关,并且在上述历史推进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的,是老一辈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研究.而正是在哲学史研究的推动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自90年代末以来逐渐凸显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晓彭 《社科纵横》2008,23(2):124-1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三国演义>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三国演义>的作者籍贯、成书年代及主题研究的主要状况,略加综述.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先发制人战略研究的四大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先发制人战略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国际军事学、国际伦理学、国际法学和国际政治学四大学派,这四大学派在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的同时又自成体系。本文对这四大学派的主要观点、理论学说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西方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国学界进一步深化此战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颜农秋 《社科纵横》2008,23(2):90-92
当前关于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后的个人应对方面的研究尚未受到重视.本文针对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后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多维的视角探讨了受虐妇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结构的形成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一活动同六十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各种研究马克思学派的兴起密切相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家庭暴力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萍 《社会》2003,(9):36-39
定义与分类 家庭暴力(family violence或domesticviolence)的研究对象显然包含了处于同居状态但无婚姻关系的人们及其子女,因此一些学者对“家庭”一词提出了质疑,认为应改用“亲密关系”(intimate)更为恰当。但考虑到大部分现代学者都已接受了“即使没有婚姻仪式的约束,家庭仍可能存在”(HarveyWallace,1996:2)的观点,“家庭”一词仍可接受,而家庭暴力就可定义为:共同生活状态中的任何成员以某种行为或忽视而对家庭其他成员造成严重伤害的,这种行为或忽视可被称为家庭暴力(同上:3)。其中,“严重伤害”指的是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以及对另一个家庭成员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西方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的核心概念,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引入我国社会政策研究领域并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概念。西方学者关于社会融合概念的分析以及对社会融合行动方案的成功实践将对我国学者研究当代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依恋理论是探究家庭暴力受害儿童问题十分有潜力和实用的理论视角,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回答了家庭暴力行为产生的根源、家庭暴力带给儿童的影响、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需求,以及在依恋理论指导下对家庭暴力受害儿童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可能性等问题。通过四个案例的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家庭暴力可能起源于施暴者自身的非安全型依恋人格;家庭暴力会给受害儿童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人际交往、情绪和人格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受害儿童存在安全和人际交往的需求。未来,社会工作可尝试通过重塑和修缮受害儿童的多重安全依恋体系来解决儿童家庭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19.
魏伟 《社会》2008,28(1):77-77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都市运动(或称都市社会运动)代表了和主流社会运动研究截然不同的学术和理论传统。都市运动成为近年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没有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中。本文从批判性地考察中国学者对“都市运动”这一术语的“借用”开始,然后对西方的都市运动研究的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突出揭示都市运动研究和主流社会运动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旨趣方面的差异。文章认为,西方都市运动研究注重学者参与和立足社区的传统,对今天中国的实证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环境美学在西方的起源
  在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间,对环境美学的兴趣开始出现在西方学者之中。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兴趣:对自然界美的事物的重新认知,对融入自然的各种活动的不断期待,例如徒步旅行、野营、划船、游览州立与国家公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