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推进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新一轮改革,是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湖北文化系统专业艺术表淀团体改革的实际,全面分析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所面临的新形势,探讨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检验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成功与否的八条标准。  相似文献   

2.
试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核心在于体制调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关系"的结构化和秩序化。因此,艺术表演团体与政府、艺术表演团体与社会、艺术表演团体与演职员工之间的三大关系构成艺术表演团体体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道路要受到行业内部特殊矛盾运动形态的制约。以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为例透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有关中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过程和特点的具象把握。在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艺术表演团体固有的政治-伦理角色、市场-经营角色、艺术-行业角色三重身份和伦理性目标、政治性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审美价值目标等多重目标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艺术表演团体内部复杂的矛盾运动。而正是这种矛盾特殊性构成各级政府在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4.
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核心在于体制调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关系”的结构化和秩序化,因此,艺术表演团体与政府,艺术表演团体与社会,艺术表演团体与演职员工之间的三大关系构成表演团体体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在九年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探索中,虽然我们曾经投入很大的精力、人力和物力去解决剧团的“消肿”问题,但至今仍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省级剧团和文化部直属剧院团因这一问题的梗阻,致使整个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进展缓慢。有鉴于此,我认为,在整个文化系统和整个文化体制的改革中,可考虑首先在艺术表演团体试行待业保险制和合同聘任制,从根本上改变艺术表演团体目前的用工制度,解决目前剧团富余人员无法安置的问题和演职人员新陈代谢问题。  相似文献   

6.
艺术表演团体在面向市场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因其行业性所具有的典型特质,在整个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特殊的运动特点和运动规律。这些运动特点和运动规律的总和构成了板具行业特色的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转型模式以制度创新为基点,以体制调整为纽带,具有自身的特点,可以推动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政府艺术管理职能“错位论”源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些学者套用经济改革领域的基础概念研究文化领域改革现象得出的结论。由于文化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固有的差异性,以“错位论”指导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存在严重的理论局限,它的基本结论超越现实条件,无法就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特殊性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中国事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道路要受到行业内部特殊矛盾运动形态的制约。以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为例透视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政策选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有关中国事业体制改革过程和特点的具象把握。在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艺术表演团体固有的政治—伦理角色、市场—经营角色、艺术—行业角色三重身份和伦理性目标、政治性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审美价值目标等多重目标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艺术表演团体内部复杂的矛盾运动。而正是这种矛盾特殊性构成各级政府在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过程中的政策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事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道路要受到行业内部特殊矜持运动形态的制约。以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为例透视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政策选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有关中国事业体制改革过程和特点的具象把握,在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艺术表演团体固有的政治-伦理角色,市场-经营角色,艺术-行业角色三重身份和伦理性目标,政治性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审美价值目标等多重目标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艺术表演团体内部复杂的矛盾运动,而正是这种矛盾特殊性构成各级政府在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过程中的政策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十年文艺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这是文艺界有目共睹的事实。文艺领域从属于政治的现象已经扭转,艺术产品商品属性的确立,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使文艺能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办事。在艺术表演团体内部,多种管理体制的探索走出了众多的改革之路。从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分配制度上的打破大锅饭尝试,从院团长负责制到艺术家管理制,从民主选举、招标选举院团长到剧团内部实行聘任制,从文化经济企业(第三产业)的  相似文献   

11.
"自在人"假设与"养用分途"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本质的认识,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中国社会转型作为一种过程具有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存续的客观性,使身处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干部职工在社会角色定位上逐步由社会核心人员过渡为一种中性状态,他们既不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完全意义上的“单位人”,又不是市场体制下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对这种中性状态的理论抽象就是“自在人”。建立在“自在人”假设基础上的聘任制和“养用分途”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策略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化秩序是文化现代化的核心维度,文化秩序的建构、解构及其再建构是体制改革内部规则的外在表征。从博弈论的角度建构"三方博弈"体制模型可以作为30年文化体制改革和当代文化秩序格局的一种分析范式,从博弈力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体制运作机制呈现外在秩序相对均衡但内在秩序失衡的基本格局。因此文化博弈力量"均衡化"的秩序建构应该通过有限激进改革加速重心转移——从外在走向内在、由广度走向深度。这种秩序建构的重心转移有其内在合理性和可行性,有限激进改革有赖于挖掘重心转移的动力、转化变革阻力、寻找合理的突破口。当前秩序调整的重心转移和有限激进改革有利于启动文化体制建构的"后阀值效应",克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重点领域。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入手,着重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对策,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发展内在活力的根本途径。作为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和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文章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经历的四个阶段:从初步展开到稳步推进,再到取得重大突破,以及目前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并剖析了30年来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推动重庆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呼唤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未来我国文化建设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必须要跨制度之坎,实现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为文化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文化责任,着力解决目前文化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的"二元结构"问题,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信用缺失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了我国信用普遍缺失的化背景和制度根源,提出了健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化领域可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整合高新技术与文化资源优势,组建集团,培植品牌,增强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的社会文化基础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新课程改革要求革除以等级制度、权力崇拜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课程文化;新课程的主要文化特质是平等、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有别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全新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支撑,以创新、包容为特征.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