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创作内容的现实基础,不同类型的仪式在《西游记》的文本创作中蔚为大观,充分体现出古典小说对仪式的重视,以及仪式在叙事方面的显著地位。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仪式为《西游记》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合理地解释了文本从叙事角度发生的创作契机等问题,甚至于妖怪为何每次抓到唐僧都不先吃了了事,而要错失时机等孙悟空救援,也能从中找到理论依据。仪式器物与行为也为这部文本提供了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依据,让蟠桃、玻璃盏等物具有远超于本身含义的象征,成为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仪式叙事是《西游记》以往研究的有益补充,从本文中建构的理论体系,不但能解释《西游记》中的叙事悬念,更为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作为一部内蕴十分丰富的神话小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挖掘其价值与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传统的写美女爱情的词句理解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及其得出的“三境界”结论,对我们重读《西游记》极具启迪意义。《西游记》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追求崇高理想,为之努力奋斗,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与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的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随身武器或法器,这些武器或法器,各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受作者喜爱、最有艺术魅力、最具文化内涵的随身武器,是孙悟空的金箍棒。《西游记》不但把金箍棒称作"拄杖"、"灵光"、"神珍",还写了金箍棒的种种神通变化。金箍棒的这些特点,也是人的"心性"所特有的。所以说,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其"心"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章回小说《西游记》中无论是对山川地理的描述、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折射出的宗教观念、风俗习惯等都与海州区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花果山、东海龙宫到唐三藏、孙悟空,从渔猎、淘盐生活到民俗宗教、多神信仰等,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文化、海洋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通过搜集并排比罗列渗透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有关《西游记》的资料,从再生与重构、典型化和生活化、寓意化、民俗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些资料的文化价值,认为这些资料不仅对研究《西游记》的传播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民俗和民族文化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西游记》的回目、韵语、人名地名等文化信息入手,对《西游记》的宗教文化思想进行了剖析,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就是道教全真道的金丹大道。  相似文献   

8.
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元代前红孩儿的形象是以鬼子母之子的角色附于佛经中"鬼子母"故事而流传的。元杂剧中其虽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学形象,但故事叙述的大致线索都已出现,杂剧《西游记》中的红孩儿虽然仍从属于鬼子母的故事,但其对取经故事所起作用已大大加强;同时,元杂剧中也出现了铁扇公主的形象,这为后来吴本《西游记》对红孩儿故事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吴本《西游记》出于叙事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对孙悟空正面形象塑造的要求,综合了元杂剧中的叙事元素,塑造了红孩儿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生态意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西游记》是一部生态意蕴十分丰厚的文学文本。它既描述了生态理想,也展示了生态灾难,同时更追溯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指出了生态救赎的道路。《西游记》中包涵的这些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乃至于进行生态文艺创作,都具有十分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古版本中某些颇具特异性的文字,可称之为“版眼”。“版眼”的妥善选定和正确运用,在分析和推断《西游记》版本的承传演变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明版早期3部《西游记》的承传演变关系和《西游证道书》是清代诸版本之“祖本”两题的论述,借以证明“版眼”是破解《西游记》版本承传演变之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西游记》的思想倾向入手,探讨了《西游记》在民族文化中的创新意义和价值,认为《西游记》对于中国古代封建官僚体制及其所制造的神圣的东西毫不留情地彻底打碎,呈现出追求解除束缚、思想解放和追求自由的意愿;艺术上的变奏曲式的叙事手法,文学上的史诗性和想象力的张扬,是这部名著在民族文化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的叙事既有语录性、戏剧性、小品性,又具有诗性。纯粹记言的形式使《世说新语》如同语录,难以构成小说般宏大的叙事,但其中也不乏生动的片断。无声而又风趣的行动则又使《世说新语》如同短剧或小品。《世说新语》的诗性不仅表现在它浓烈的情感上,也表现在它的叙事方式上,即以意象为单元组构篇章。《世说新语》叙事的这种多体多面性既缘于其短章小语以类相丛的特殊体例,也缘于它的编者志人风流的编写动机。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是《西游记》的诞生地,也是“西游记文化”的发祥地。弘扬“西游记文化”是连云港地方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游记》文化精神能够代表连云港人百折不挠、勇敢拼搏、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开展《西游记》文化研究与连云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辅相成。在阐述连云港开发“西游记文化”资源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连云港“西游记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的叙事结构主要涵括两个方面 :其一 ,结构上采取了直线叙事与环状叙事的纽结、伏笔手法、对称叙事等方式 ;其二 ,通过以信念冲突与性格冲突为特征的两对人物关系来演绎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6.
《再论〈西游记〉的祖本是〈西游释厄传〉》有许多矛盾之处;学术新论的提出和求证,应从资料出发,求事实根据,解决一系列争论不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风格与礼乐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文学史一般认为《西游记》的风格是幽默和诙谐,然而,风格应是作者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而幽默和诙谐只能概括作品的艺术特色,不能概括作者玩世不恭的创作个性,注意的是作品的形式而忽视了作品的内容。本文从分析作者玩世不恭的创作个性入手,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考察,揭示了《西游记》的游戏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有总体的寓意,也有局部的象征,无论总体寓意或局部象征都散发着折射现实的光芒,均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这其中就蕴含着作者的和谐社会理想。吴承恩的和谐社会理想在《西游记》中具体反映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力主铲除邪恶势力,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主张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恶劣环境,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亦可以窥见作者的社会意识和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叙事结构的隐喻性使小说拥有了多重意蕴的诗话主题。信仰诗性存在的绝对性和质疑诗性的完满性在现实中存活的可能性是小说中互为悖论、同时又互相依存、互相阐释的两种核心主题要素。它们之间在对抗中的互动和由此产生的张力是小说悲剧意味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