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时代召唤使命,责任需要担当.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在新时代肩负着新的使命与责任.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有了新的内涵及要求,推动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政工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重要作用.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是从"知"到"行"的不断升华的过程,相应的培育需要系统化、全面化,这就要从高校、家庭、自我及社会生态环境方面全方位出发,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更是青年人的梦。担当精神作为青年人的核心品质,是影响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我国正在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需要青年一代担当责任奋发有为,但是一部分青年却存在不愿担当、不能担当、不敢担当的情况。培育青年担当精神势在必行,为此要注重宣传教育,增强青年担当意识;注重实践养成,增强青年担当能力;注重示范引领,增强青年担当勇气。  相似文献   

3.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北大荒精神中蕴含着攻坚克难、探索创新、宽容大度、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意识.当下,与时俱进的北大荒精神已成为培育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其指引下必将会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不负韶华,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体和中坚力量。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从而为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提供可行途径奠定基础,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铁人王进喜同志的国家第一、担当第一、实干第一、责任第一、奉献第一的理念,是崇高的国家主人翁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成为会战时期全体英雄大庆人的共同理念、共有精神境界,使数万会战大军拥有了排山倒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能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铁人精神是助力这一目标实现的强大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浅析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之间存在着价值观上的内在一致性.应该用“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化为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的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7.
塑造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就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统领,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催化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驱动力,这是凝聚当代青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提高领导能力水平和执政能力,全面提升共产党人历史责任,完成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刘瑞阳 《南方论刊》2014,(12):70-72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征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的责任结合起来,就要做到有抱负、敢担当,主动承担起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尚修德,培情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更好地提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重实干,见效果,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践行核心价值落实到行动上,并在实际中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敢于担当”来源于社会责任意识,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同,担当的本份职责有别.而以行为重,立足于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历练与提升真正能够担当的能力.担当需要能力与智慧,不是只凭豪言壮语或满腔热情就能做到不辱时代的使命.在“敢于担当”绽放英雄气魄的同时,也意味着担负对应的社会责任.因此,“敢于担当”应量力而行,需要实事求是地正视自身的担当能力,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当然,如果一味空谈社会责任而不付诸具体的担当行动,其实质掩盖的是虚伪自私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易学史上颇为重要的学术命题"先后天学说"为例,从儒道互动的角度,揭示这一学说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全文先论"先后天学说"源于儒家经典<周易>的<文言传>,以及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密切契合;次述"先后天学说"在发展过程中学术义蕴的衍扩,尤其注意揭示宋代"先后天方位"说所体现的儒道思想融通互动的学术特色;最后阐明"先后天学说"之"体"盖源于<文言传>,其"用"着重展露于宋人的"先后天方位"之说,并指出"先后天学说"的本质,是以超越时空的博大思维理念,考察宇宙、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化生之道,此间穿插着儒家以有为本而有无相生的互补精神,与道家以无为本而无所不为的超脱宗旨.综此三端,得出本文的结论:中国易学史上出现的"先后天学说",是儒道思想互动的至为典型之例.文中评述"道法自然"的哲理取向,揭明宋代学术界潜藏着"儒道互动"的人文精神,比照"先后天方位"互转禅代的哲学内涵等,皆属作者较为精到的学术创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不仅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而且各地区也加大发展科技的力度 ,科技城建设就是一种方式。本文以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二维聚类分析基础上 ,对我国省区科技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并分别从全国和省区两个层次分析了科技的区域集聚现象 ;还对比了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分布状况 ,并分析了其成因 ;在概括区域科技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后 ,就合肥科技城的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美的教育可以起到开发智力、道德感化、人生导向等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运用美的教育,创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人格、追求美的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展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但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通过总结会展教学与实践工作,我们梳理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特征,指出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努力为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的科学发展进言献计.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流派、范式及中国的组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顶层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各国家和地区在客观上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诸多学术流派,可梳理归纳为均衡和非均衡两种战略范式。从实际经历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始终奉行一种发展战略并以一贯之并非明智之举,也鲜有成功的;相反,依照国家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合该阶段的战略往往成效显著。就中国而言,过早放弃非均衡发展战略范式并不明智,尽管这一战略实实在在引发了诸多弊端,在国际均衡发展范式压力下显得与世界发展格局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还在侵蚀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行带来的成果。这意味着,中国不能简单地放弃一种发展战略范式又简单地选择另一种发展战略范式,而是应该选择一组发展战略范式集合,利用这种发展战略范式的组合实现最佳发展战略成效。  相似文献   

16.
自远古时代起,海南岛就一直受到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远古文化的影响,尤其壮侗语和南岛语等在海南岛的相遇,奠定了黎族形成的基础。由此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既体现百越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又体现在海南岛这个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与必然是贯穿戴震哲学体系全部内容的两个范畴。戴氏以自然而然和自由自在规定自然,以"至当不易之则"规定必然,以"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规定自然与必然的关系,进而将物的生长及人的成己均视为一个自然→"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循环发展历程,倡导了一种理与欲、德与福、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活泼充实的、直面生活的伦理。从而恢复了在宋明理学那里遗失的先秦儒学的原初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三个前所未有”和“四个基本确定”的成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和教师强力推动、学科基础建设和学科支撑的互动、教学改革的合力是成功经验,但还有很多要做:面对课程教学本身、媒体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现实挑战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课程建设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国家严格的督察下,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创新,增强和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以实现该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郭景华 《兰州学刊》2007,(10):181-184
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和"技术"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据诸多学者考证和众多辞书记载,英语和法语中的science(科学)源于拉丁语scientia一词,而science是在14世纪进入英语词汇的,其词义几经进化才达到近代的科学的含义.关于science一词的源流,麦克莫里斯的研究十分详尽,他既介绍了各家的探讨,也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他表明,scientia虽然与等价词episteme(认识)有关,但它具有普适知识的含义,而哲学则把普适知识看做是它的本分.在17世纪科学革命前,科学被视为scientia,即它只是以世界为中心的哲学关注的一部分.在科学革命后,它变成主动的活动,变成科学.哲学的、方法论的和语义学的论据支持早期科学的这种特征,这从亚里士多德延伸到13世纪,此时在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关于科学的独立的观点.在这里,已经可以瞥见scientia意义的变化,直到17世纪这种变化才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