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事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两首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为评价中介。两首诗的主题明显针对新中国成立事件,表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选择面前的差异性: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表达了诗人的身份优越感——时代的主人、充满朝气的青壮年,以及由此身份延展出来的诗歌格调的高昂与雄浑;沈从文的《黄昏和午夜》却结合诗人自己的现实处境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他更像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老人,由此身份使诗歌显示出一种低沉而凄婉的风格,犹如挽歌的变调。这形成两首诗歌的诗味的迥异。  相似文献   

2.
从灾难∕诗人、灾难∕诗歌两个角度入手可以发现:现代诗人在灾难面前热情参与或刻意回避的背后,折射出知识分子与历史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灾难诗歌只有在艺术上坚守“真”与“情”,才可能发挥诗歌在灾难中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3.
冯至与同时代诗人相比,具有强烈的人称意识。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其诗作的核心人称话语经历了“我”向“我们”再向另一个“我们”的嬗变。早期诗歌中的“我”以个性解放、自由为诉求,以“个我”为本质特征,浓缩着“五四”精神;40年代的“我们”具有存在主义品格,或者说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言说主体;五六十年代的“我们”则属于阶级的、人民的“大我”。这种人称话语嬗变是诗人与时代相遇、对话的结果,是其诗思独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写作”是20世纪中国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其群体中的诗人有着自己的美学观念和诗歌追求,但从诗歌发展的事实看,他们无可争议地呈现出相似的诗学立场。本文从诗人主体、诗歌与现实、诗歌本体和诗人与读者四个方面阐述“知识分子写作”群体的精神向度和诗学立场。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化史中 ,知识分子一直是权威意识形态的同构体。随着权威意识形态经历了由奠立、畸形化发展及至重建后逐步松解的动荡性变化 ,知识分子也同步经历了从“身份转换”经“身份确认”到“身份超越”的艰难嬗变。作为知识分子灵魂的栽体——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由此也显得扑朔迷离 ,从无奈的“改造者”到痛苦的“自省者”最后到迷乱的“萎顿者”,清晰地表征出知识分子复杂而微妙的心路历程。其中 ,异质性的复合形态是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生成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是30年代著名的自由主义诗人,抗战爆发后,来到延安写下了他第二本诗集《夜歌》。本文主要论述何其芳以《夜歌》自白诗表现他投奔革命自忏自救,扬弃其知识分子思想情感方式、彻底工农化过程中忠诚的痛苦及失落,从而构成自由作家(诗人)皈依革命的现代忏悔录。这在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一种新的开拓而具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艺批评家和散文家,历经了由苦闷、幻想、傍徨到走向革命的文学、人生之路。他的散文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困苦历程和他在创作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求的轨迹。这种“历程”和“轨迹”在他早期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一般都将何其芳一九三七年到延安之前的创作划为他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即早期创作。在这期间,出了三个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十年代,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诗人;而其中毕生从事抒情诗的写作,并经常发表自己的诗歌见解,把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的,何其芳是较为突出的一个。何其芳(1912—1977),一九一二年二月五日出生于四川省万县。幼年在封建气息特别浓重的私塾读书,接触我国的古典诗歌。从十二岁起即养成了利用假期自学的习惯。他最初迷恋古典小说,往往从早晨读到深夜,不分精华与糟粕。一些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都是这样地读完的。在阅读能力逐步加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代,我国诗坛上出现了一个被称为“新现代派”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这派诗人,“艺术上,结合我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优良传统,并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手法,探索过自己的道路,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构成了有独特色彩的一章。”辛笛是其中的年长者,也是其中卓有成就,较有特色的一位。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吸收外国诗歌的养分,这是中国新诗得以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辛笛早在中学时期,就曾翻译过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华》片断;大学时代,“曾广泛吟味了西方诗  相似文献   

10.
“独自成俑”的诗与人——梁小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小斌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单纯、透明、和谐的样式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通过考察梁小斌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由于长期的“独自成俑”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他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实践经过了从趋向优美到反叛优美的嬗变过程,这使得他成为“朦胧诗”群的一个异数,他的某些观念和实践启迪了其后的“第三代”诗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的发展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如果说这六十多年的历史足以汇成中国新诗的大海的话,那么,每一个独特的诗人就是一条河流。它们以各自的形态流动着,滋润了生活的大地;同时又从不同的入海口,汇入新诗的海洋,为新诗的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何其芳就是这么一个独特的诗人,他始终寻找着“我的河流”,“低低地唱起自己的歌。”“在我的河流”里航行,唱着“自己的歌”,是诗人何其芳最显著的特点。当清晨,当星夜,他独自凭倚在长长的白石桥上,踯躅在槐荫下,或者瞑坐在幽暗的小窗前,他是敏感而细腻的,“常有些微妙的感觉突然浮起又隐去”,他不惯于从生活本身,从外部世界去得到艺术的发现,而是“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何其芳的诗歌是那些“微妙的感觉”、“心灵的语言”的  相似文献   

12.
三 诗人深层心态的矛盾与斗争 民族斗争的急剧发展提出了诗歌与现实关系、诗歌与民族关系进行自我调整的任务。这种调整,对于由现代派诗潮走入抗战诗歌运动洪流的诗人,在心理上引起的震动和变化,是相当激烈和复杂的。这里很重要的是在深层心态中进行审美习惯的变革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也就是深入到深层心理的新的美学习性的蜕变引起的抵抗与适应,痛苦与欢欣。大时代的风暴卷起一代诗人,特别是过去沉溺在“纯诗”探索中的诗人们内心的波澜。一种“无可适应的彷徨”感往往成为一些诗人心灵深处潜在的矛盾形态。当时的论者准确地说明了这一心态的痛苦所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德国哲学家、诗人尼采的诗歌的翻译,大致可以划分为20世纪初、五四时期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等三个阶段。对尼采诗歌的翻译表明,中国的尼采翻译有着鲜明的选择性倾向,这一倾向强化和凸显了“文学家尼采”形象;正是“文学家尼采”而非“哲学家尼采”,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现代一些作家的创作从尼采诗歌中吸取了情节模式、人物形象、思想主题与文体形式等元素。  相似文献   

14.
郭小川50年代诗歌探索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被认为是“战士诗人”的郭小川,在5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探索中却以“独特而新颖”的创见,表明了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个性的坚持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投身革命过程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矛盾,显示了个人与时代冲突独特的知识分子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战时的现实处境使西南联大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与成熟的土壤,它的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实践新诗的现代理念提供了场所。战争促使诗人们走出象牙塔与精英话语体系,与社会底层真正融合到一起,反思全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独特的生命感受,借鉴现代主义的技法,以诗承担起时代和现实的重负,这种自觉担负显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那个风卷云集的时代丰富与痛苦的身影,也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6.
蒲风(一九一一——一九四三年)是我国三十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骨干成员和代表诗人。他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从思想内容看,他自觉地运用诗歌这个武器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农民的痛苦和反抗,发出了人民大众反蒋抗日的呼声,描绘了军事上的“围剿”与反“围剿”,表现了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斗争的深入,开拓了诗歌反映生活的新领域;第二,他有意识地提倡诗歌大众化,促进诗歌与群众结合,为新诗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这两点是蒲风对中国现代诗歌史提供的新东西,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何其芳作为年轻的京派文人,在其创作的文学道路上有一段可以称为"京派时期"的创作期,时间从1931年秋至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这一时期是何其芳多元创作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有涉猎,艺术特征总体体现唯美主义,思想上把京派追求艺术独立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但在他"京派时期"的后期,思想与创作随着人生路径的曲折与外部境遇的变化在不断嬗变,从极端追求唯美主义向现实主义渐变.通过对何其芳这一时期创作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清他走向延安革命前的思想与文学追求,有助于研究其整个文学道路,对探讨现代典型作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提法,有两个纠缠在一起的出发点:其一它是一种很强的意识形态行为,承担了新政权在文化领域中的规训要求;其二它是一种被召唤的诗人个体行为。梳理清楚"现代格律诗"的出发点,会发现一个综合的何其芳。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诗是具有现代性的诗。中国现代诗在历史的嬗变过程中涌现出一些代表人物并取得了骄人的实绩。现代诗反叛冲击传统的审美趣味和诗美理想,体现出一种新的诗学精神。诗的现代嬗变的诗学意义,在于诗艺之变突破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心理圃限;诗意之变凸显了诗歌的智性之美;诗人品格,也由“志士才子”转化为“赤子哲人”。现代诗人品格的形成,是诗学精神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20.
1938年何其芳到达延安之后,一直思考着知识分子的转化问题,这一点反映在其心态和创作道路上,则体现为告别过去和真诚的忏悔。研究何其芳这一时期以《夜歌》为代表的创作,大致可以推究其诚实、矛盾、焦灼以及歌咏和叹息的心理意蕴。何其芳在《夜歌》中表现的诚实坦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忏悔意识,使其成为战争时代作家群落中的一个悲剧典型。延安后期,何其芳从一个追求文学之美的诗人转变为一个政治的服从者。而在创作上,何其芳最终选择了具有"转变"性质的"暂时性停笔",其诗歌创作的"空白"更是引申出"何其芳现象"这一文学史命题,进而使何其芳成为一位跨越现当代文学史的作家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