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活十乐     
知足常乐: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也安然,贫也安然;布衣得暖胜似锦,粗茶淡饭更香甜;名也不贪,利也不贪,恬淡寡欲,宁静致远,知足赛过长生药。 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大享受。  相似文献   

2.
李老太太今年70多岁了。儿女们都成了家,因为忙于事业,又要照看各自的子女,陪老人的时间很少,看望她的机会也不多。用老人的话说就是“凳子还没焐热就一个一个都走了。”虽然孙子们就读的学校离老人住处也不远,但是儿女们却认为一来老人年龄大了,没有精力照顾孩子,二来“隔代教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09,(7):14-14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万中国老人为享天伦之乐,克服重重困难,远涉重洋,寄居海外。不少老人想念孙辈,又考虑到子女在国外工作辛苦,想分担点家务,千里“寻亲”。父母满腔思念地来到国外,但伴随着欢天喜地的久别重逢,不愉快的事情也接踵而至。在国内到海外的背景转移之下,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代沟”,随着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改变,考验着“土洋两代人”的情感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社区》2008,(24):33-33
也许有人会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房子的人,养老是没有问题的,只有一套房子的怎么办?其实,有一套房子也一样能够以房养老。为此,笔者还提供了有别于“倒按揭”的五种以房养老方案。方案一:可以采取“卖房”办法筹措补充养老金,但不是卖给外人,而是把房子卖给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说,老人可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子女。老人每月可从子女那儿得到一笔退休金补助,而子女也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下父母的房子,这将更加增进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假日情缘     
每到国庆长假,总有两种情缘:出去亲近大自然,还是把电话拿起来,说:“妈,我要回家?”——旅途和家道,对于生活在异地的中年人来说,是两份都该偿还的账单;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朝思暮想的一种假日情缘。大部分作子女的,总认为给老人们点钱,或买点衣食用品,就算对老人孝敬。说实话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满足——满足于比那些每到双休日就到父母家“吃公家”,自己不努力、不争气、不愿吃苦,倒像是父母欠下他一辈子似的张口要这要那的子女要好一些。其实但凡经济上能过得去的老人,并不希望花子女的钱:买些花哨时髦的东西,他们心疼…  相似文献   

6.
阿诤 《社区》2008,(3):1-1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生活费用增长很快,尤其是食品和服务费用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很大。2006年,我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人均仅880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他们的收入仅能勉强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部分老人选择了到中小城市生活,大部分是回故乡老家去“异地养老”。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退休后到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投奔子女安享天伦之乐的。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是昊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伦理型塑了吴地人的性格,渗入吴地人的生存方式中。吴地人生活在“去恶向善”的佛教氛围中,具有“善”的品性,表现为吴地人的生存方式就是“知足”。吴地人对世间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态,具体体现为:不比较、不计较;不贪求,不铺张;有节制,善于精打细算;有理性,善于在夹缝中生存。  相似文献   

8.
钱国宏 《社区》2023,(3):62-62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但春节过后,一些老年人却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年后空巢征”。节日期间,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老人们尽享天伦之乐;节后,子女又像燕子外出觅食一样,纷纷从父母身边“飞”走了。喜庆、热闹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适应不了这种巨大的落差,便出现了情绪低落、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对此,老年人不妨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沈志添 《社区》2010,(28):19-20
有这样一群老同志,他们从各自工作的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退休了,不说原来职务有高低、权限有大小,现在都是社区居民一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厦门与事业有成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饱经风霜的岁月里磨炼出来的一把硬骨使他们退而不休,要把一份余热奉献出来。于是,金鸡亭社区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幅夕阳剪影: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  相似文献   

11.
上了年纪的人,本应颐养天年,或两老相伴,或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人过着一些违心的生活,给他们的心里蒙上了阴影。被迫分居老伴健在而过分居的生活现象,在城镇有,在农村更多。在城镇,由于住房不宽敞等原因,老夫妻只好分居到几个子女家中。还有的为了顾全年轻人的生活,只好委屈自己。老夫妻拆开了,他们有伴不能随,有苦无处诉,只好与麻将、电视为伴。在农村,老人的分居生活则大多是出于赡养安排,儿女们虽然愿尽义务,可是儿女好几个,难以平衡,于是只好“老”燕分飞。贴心建议“少年夫妻老来伴”,上了年纪更需要情感交…  相似文献   

12.
年老应懂“知足”乐,对“知足”更需要、更宝贵,何因?不妨请听我说—— 一是年纪不饶人,自然规律所限。年轻人正蒸蒸日上,血气方刚,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年老者则如“日过午”,说日薄西山,话不好听,实际是意思相同,年轻与年老对“知足”应当是各不相同,若人退而心没退,还牵这挂那,或这也想得那也想求,似什么也割舍不下,这样也是很累的。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12,(28):54-55
子女已成家立业,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们却离开家乡,动身前往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帮着料理子孙辈的生活。当大批老人到达城市,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他们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老漂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晓阳 《社区》2012,(9):19-19
他们带着乡亲们羡慕的眼光,告别土地,走进城市,享受子女团聚、儿孙膝下绕的天伦之乐;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走出家门的脚步—次次被雷同的高楼大厦和钢铁洪流般的交通所阻挡,寂寞与失落在他们心中悄然滋生。日前,笔者走近进城养老的农村老人,倾听他们的幸福与烦恼。  相似文献   

15.
陶短房 《社区》2013,(12):59-59
不少去加拿大的人都会绘声绘色地说,每年6月21日的加拿大老人节很有意思,这一天也被称为“笑节”,因为每逢这一天,子女送给老人的礼物并非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或可口的美食,而是幽默和欢笑。在加拿大人心目中,这是送给老人最好的节日礼物。  相似文献   

16.
吕斌 《社区》2012,(9):52-53
“我想不明白,同样要花钱花时间照顾,你们为何宁愿养只狗也不愿要孩子?”去年国庆期间,居住在广西桂林的白大妈被儿子叫到南宁来照看“孙子”,可让白大妈不爽的是,这“孙子”并不是人,而是一只宠物狗!据笔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宁愿养猫养狗当“儿女”,甘当“丁宠”而不要孩子的80后小夫妻的人数并不少,  相似文献   

17.
保健长寿歌     
衣着整洁最当先,新式可穿,老式可穿;膳食合理用三餐,菜也香甜,饭也香甜;居室布置贵雅观,坐也安然,睡也安然;早起晨练在公园,跑也三圈,走也三圈;习书绘画怡性然,丹青一片,书法一片;弈棋融乐益寿康,赢也三盘,输也三盘;闲来无事自娱唱,“流行”也唱,“革命”也唱;庭院当是健身场,跳跳皮筋,孩童模样;走门串户聊聊天,趣轶聊聊,新闻谈谈;小孙活泼绕膝前,他乐无边,我乐无边;养生不沾孬嗜好,烟也不吸,酒也不沾。保健长寿歌@郑福才~~  相似文献   

18.
新婚姻法将原先的“子女探视权”改为“子女探望权”。“探望”的提法更具交流、沟通意义和人情味。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亲,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看望子女,与子女交流,子女也有与不同居住的父或母交往、沟通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张建雄 《社区》2012,(24):8-9
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不仅照顾不了自己,还容易出状况,让子女操心。于是,有人设想,能不能有一所机构,就像孩子每天去的幼儿园一样,照顾老人的方方面面。老人们在这里吃饭、打牌、看电视,有专门的人员看管、护理。家人在家的时候,就把老人接回去,共享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20.
近来,研究代际关系,在代际居住形式上获如下统计数据:老人(含有配偶)单独住的占47.3%,随儿子住的占29.8%,随女儿住的占2.8%,子女随老人住的占17.3%,老人带孙子辈住的占2.8%。这组数据显示:三代人同住的家庭仍是我国城乡老人居住的主要形式。这种居住形式虽然事先大多经过老人同意,可是对于自己原先的选择竟有约占45%已不满意。在独居的老人中,有占34%的人或因年龄偏大、或因住房有余,希望与子女同住;一些女性老人,宁愿带个孙子孙女,以消除独居的寂寞和孤独。与独居老人相反的是,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占38%的希望与子女分开单住。真是城里的想冲出去,城外的想冲进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