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鲁民 《中华魂》2010,(6):45-45
贪官的产生,往往是多因一果。或因自己贪欲作祟,或受风气影响,或受枕边人的唆使,或受子女的怂恿等。反之,官员的廉洁,也是多因一果。因为自己立场坚定,不随波逐流,还有良好家风,父母提醒,老婆孩子劝诫等。就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为例,他为什么不当贪官,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除了组织教育,他自己的觉悟,也与亲人的大力助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海纵横》2005,(6):30-31
中国的反贪风暴愈刮愈烈,即使是远在西方也能感受到强劲的态势。问题是,随着北京当局反腐力度的增压,贪官的脚步似乎也在加快。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在反贪风暴中落马的官员越来越多,涉案官员的级别越来越高,贪官挟款外逃的事例越来越频密。但是外逃的贪官究竟有多少?中国每年有多少黑金外流?有关评估并不确切。至于贪官及其子女在海外的生活形态,国内民众更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3.
谭士桢 《百姓生活》2013,(12):24-24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老年人名下的房产也因此成了某些子女们眼中的“唐僧肉”。有些老年人,因为缺乏产权保护意识,或者屈服于亲情,往往将自己的“窝”拱手相让,结果后悔莫及。  相似文献   

4.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孔子思想中“孝”与“忠”与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家里有浓浓的亲情,家里有欢声笑语。写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具体的事例。如:自己生病时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的;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上不顺心时,爸爸妈妈是怎样用亲情,用爱来教育我们,使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滋润。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与同学交流,与父母交流,并请父母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6.
礼品与孝道     
对于孝道的实现,礼品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这种“孝道礼品”包括死后和生前的不同形式。礼品的厚薄之分并非不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所传达的亲情。在普通人家,“孝道礼品”偏重实用,随着生活的变化,也向象征性演变。实用性礼品符合养亲的需求。在子女赠送礼品的过程中,也存在物质交换和精神、情感交换,这些交换对加深亲情是有积极意义的。近些年,商家借孝道以推销商品,以道德包装的商业化,反而对真正的孝心和亲情带来许多伤害。  相似文献   

7.
亲情     
什么是亲情? 子女生病了,父母在床前嘘寒问暖,这是亲情。  相似文献   

8.
本来,是没有准备写这篇文章的,因为,对贪官已经见怪不怪了,也已有点无所谓了,说不说都是那么一回事。但,最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上县,前后两任县委书记因卖官受贿,接连成为大贪官的报道,让我大为震惊,也深感责任,对贪官要抨击,对贿官要痛击,决不能见怪不怪,抱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也就有了这篇“也说”。贪官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利用职权,贪污、盗窃、挪用公款,一类是利用职权,受贿、敲诈、勒索他人钱财。所谓“贿官”,是特指那些利用职权受贿的贪官。这个(?)官,是贪官中的一种,它同一般的贪官有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可以单独一说”,值得单独一“说”。“也说”者,再认识也——这个贿官,怎么会那么多,怎么会那么贪,不是一个(?)个,而是为数不少的一群;不是贪一点,而是贪无数,动辄数以几十万几百万,往往(?)以千万,甚至上亿,到底该怎么防,该怎么治,该怎么惩?自然,抨击贪官,抨击贿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这篇“也说”也只能拣若干片(?)来说,说一点自以为比较深刻的话。  相似文献   

9.
我曾写过《幸亏还有死刑》一文,说的是贪官该杀,若不杀贪官,国人将受无穷之害;今日又写《贪官不应速杀》,说的是贪官应该缓杀,若速杀贪官,则不利除贪务尽。时下,在处理贪官案件上有人主张“从重从快”,从重有法律界定,从快则无法律界定。从重从快处理别的案件或许可取,若处理贪官案件则并非策略。贪官不应速杀,不是贪官罪不当杀,不是对贪官重罪轻判,更不是为贪官开脱。杀大贪官,警示官员,匡正风气是完全必要的。速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大贪无可非议,大得人心,然而速杀那些具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大贪就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10.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与自己的子女难以相处,有的宁可自己单独过,也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认为是少惹麻烦。其实,老年人只要注意自己的修养,说话做事得当,子女们一般就会与你相处得很融洽。一、遇事糊涂一点。所谓“糊涂”,就是对家庭发生的事,要宽容、体贴和谦让,切忌对子女有疑心或捕风捉影,更不能在背后乱猜测。对子女们的爱好,只要不违背道德原则,都不应妄加干预和挑剔。做到别自寻烦恼,别碍人事,别让人嫌。白居易曾说过“五欲已销诸念自,世间无境可勾牵”,此话未免有点凄凉,人生总还有可留恋之处,但上了年纪的人,对年轻人…  相似文献   

11.
这次我们的作文是写亲情故事。首先要注意审好题。亲情,顾名思义是“亲人的情义”,它与友情、爱情、乡情,师生情、同志情、爱国情等是有区别的,必须分清楚,不能混淆。总之呢,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提醒自己不能运离或偏离“亲情”这个活题。在选材上,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最后,在文体上,尽量选择记叙文的文体来写.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代际情感回报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当代中国是一种家庭亲情回馈模式,它是以家庭内部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式”式物质赡养和以家庭亲情慰藉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精神赡养为主要特点。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有距离的亲密”模式,从物质层面看,它通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社会财富的代际转移形式得到间接体现;从精神层面看,它立足于社区照料与居家养老服务,以专门养老机构的精神慰藉为辅助,以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照料与情感支持为倡导性伦理责任。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居家养老的发展,中国模式将与西方模式趋同。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08,(24):33-33
也许有人会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房子的人,养老是没有问题的,只有一套房子的怎么办?其实,有一套房子也一样能够以房养老。为此,笔者还提供了有别于“倒按揭”的五种以房养老方案。方案一:可以采取“卖房”办法筹措补充养老金,但不是卖给外人,而是把房子卖给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说,老人可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子女。老人每月可从子女那儿得到一笔退休金补助,而子女也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下父母的房子,这将更加增进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本来平静的柳城县城,近日被一场奇特“屋檐下的官司”闹得沸沸扬扬:家住柳城东泉镇高田村76岁的罗老汉,因对子女心怀怨恨,竟张贴大字报侮辱子女和女婿。结果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吐了心头恶气,他的子女和女婿却一纸诉状将他告上法庭。罗老汉与子女长期积怨,关系恶化。今年3月1日,罗老汉心生一计:为了“让群众知道子女对自己不孝”,以便让村民们对他们进行孝道教育,他亲自撰写一张大字报,将女婿梁某漫骂为“养牛能手”,将女儿和儿子污蔑为“母牛”和“公牛”。罗老汉的子女及女婿见到老父亲如此公开侮辱性的行为,三人立即起诉…  相似文献   

15.
钱伟 《社区》2012,(21):40-40
常听到有人说,对陌生人或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讲礼仪是有必要的,但家庭是最放松的地方,一家人天天相处,关系密切用不着讲客套。其实不然,亲人之间也要讲礼仪。家人之间虽然存在特殊的亲情联系,但讲礼仪是对家人真心诚意的尊重。具体地说,子女应尊敬赡养父母,父母要爱护子女;兄弟姐妹间,遇事要宽宏大量,不可斤斤计较,要互谅互让,遇到问题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三十年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作为九个孩子的父亲,严复的家教理念亦是其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严复与子女的家书进行解读分析,从严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秉持“先中学后西学”的家教理念、重视培养子女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践行循序善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等三个方面出发,初步探究严复家教理念中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父母生养子女,关心爱护子女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而子女孝敬父母,养老送终,却不是天性和本能,而是后天接受教育得来的,也就是父母对子女培养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这就是说子女孝敬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培养,当然社会教育和环境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子女孝敬父母视为天经地义,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孝敬父母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去封建时代的王法家规,把忠孝放在重要位置,孝敬父母成了人们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现在看来有些糟粕的东西应当废弃,如“三纲五常”中子女对父…  相似文献   

18.
白明 《北京纪事》2010,(1):106-107
有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太太,身边没夫君,膝下无子女,孤身一人居住京城。别看老人家时乖命蹇,岁月无情,皱纹已然爬满面颊,但不难看出曾经也有过花容月貌。据说她以前是天津一个大户人家的“少奶奶”,旧时是“在家住洋楼,出门坐洋车”,正经的“吃过见过”。可到“文革”时期就遭了罪,连“破四旧”带抄家,就败落了。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街道办事处辖区,许多居民却在谈论这么一件新鲜事:该办事处“别出心裁”,与社区居民签订被称之为“亲情条约”的亲情交流协议,在外工作的子女要定期和父母通一次电话、散一次步、吃一餐饭,否则父母可到居委会“状告”子女“不孝”。记者了解到,  相似文献   

20.
郭毓玲 《社区》2008,(18):24-25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等传统读物也要求每个子女要孝顺父母。从“孝顺”这一个词语的结构看,“孝”的要求,就是“顺”,也就是说,要顺从父母才是孝。 孝顺是一味地顺从吗?是《二十四孝》那种传统的孝顺吗?其实在很多子女的内心世界里,对父母是“孝”,但不一定“顺”。也因此,有了孝顺的“原则”问题。我们通过三位子女的做法和观点,来表现当代人对孝顺“原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