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社区》2005,(6)
报刊交流阅读好最近,笔者在某社区慰问离退休干部时发现,他们的阅览室很“丰富”,报刊架上摆放的报刊竟有上百个品种。除了有针对老年群体的一些报刊外,还有很多经贸类、军事类、文化类等报刊,甚至还有一份《中国少年报》和专供出租车司机阅读的《的士周刊报》。美中不足的是,许多报刊大多是一二个月前的,有的日期还不全。我问工作人员:你们怎么订了这么多与老人不甚相干的报刊?他们说,公家订阅的报刊其实只有5份,其余的都是退休职工们私人订阅并拿到这儿来交流阅读的。工作人员还说,社区里有离退休干部、职工共1800多人,他们除了每天早上晨…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青神县青城邮电所投递员陈青,无论刮风下雨都做到投递及时,不错不漏。调动了广大订户订阅报刊的积极性。截稿之日,他已收订《专业户》等报刊1678份。陈青在保证《专业户》老订户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订户,每天利用送报刊的机会,热心向干部群众宣传订刊、读刊、用刊的好处。青城乡花园街一等伤残军人张仲安,从部队回乡时欠帐几千元。靠贷款订阅  相似文献   

3.
非报不娶藏友老王本是一农民,痴迷收藏报纸,古今中外各类报纸多达10万份,在此行算是有些小名,年轻时走南闯北,边打工边收藏报纸,一有空闲就大街小巷转悠找报,四十多岁却仍孑然独身。藏友们看他孤单,四处说合给他当起了媒婆,终于觅到一中年寡妇,愿意照顾老王生活,众人皆喜。老王虽痴迷报纸,也非不食人间烟火,看好  相似文献   

4.
张文元老人是山西省委党校的离休干部,从1993年离休至今已经20个年头了。在这20年里,他坚持不懈,把平凡的小事做成了大事,成为老干部发挥作用的楷模。第一个"20年":1993年2月,张文元离休以后,没有歇在家里颐养天年。他自费订阅了两份报纸,在得知小区里其他老人都没有订阅时,他办起了阅报栏,把自己的报纸贡献出来,供大家阅读。后来,他发  相似文献   

5.
1991年离休后,我受黎城县委老干部局聘用,担任了老干部报刊发行员,一干就是12年。回忆这些日子,虽然有苦有累,但乐趣却无处不在。黎城县委老干部局共订有1000多份《山西老年》杂志及《中国老年报》、《老友报》、《黎城报》等500余份。有的报是周二刊,有的是周四刊,由于出版日期不同,几乎每天都来报,每天都有分发任务。9大口、6个报纸投送点,共有服务单位22个、服务对象千余人。报刊是随时来随时分发,我都做到了报刊分发不过夜。有时报刊因故按时来不了,我就打电话催问或写信询问。为了能及时分发报刊,我亲自…  相似文献   

6.
78年前,当时年仅12岁的库克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兼职打工——送报。每天早上他都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将报纸送到300个家庭。那时的人们,都记得这么一位拥有朝气面容、阳光笑容的小男孩。他一送就是3年,期间,他结识了自己现在的妻子朱莉,每当到了冬天,库  相似文献   

7.
我为她们忧     
晓唐 《社区》2005,(6):3-3
最近,笔者在某社区慰问离退休干部时发现,他们的阅览室很“丰富”,报刊架上摆放的报刊竞有上百个品种。除了有针对老年群体的一些报刊外,还有很多经贸类、军事类、文化类等报刊,甚至还有一份《中国少年报》和专供出租车司机阅读的“的士周刊报》。美中不足的是,许多报刊大多是一二个月前的,有的日期还不全。我问工作人员:你们怎么订了这么多与老人不甚相干的报刊?他们说,公家订阅的报刊其实只有5份,其余的都是退休职丁们私人订阅并拿到这儿来交流阅读的。  相似文献   

8.
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生计,很小就得去卖报纸挣钱. “你一天要跟我订多少份报纸去卖?”报亭老板问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别的孩子能卖多少?”他羞涩地问.老板笑道:“这可没法说,少的卖几十份,多的能卖几百份,但拿得太多剩在手里,是要赔钱的.”李秉喆想想说:“那要100份吧!”老板有点吃惊,但还是给了他. 第二天一早,李秉喆空着手来到报亭.老板纳闷地问:“昨天剩下的报纸呢?”“卖完了,我今天想要200份.”  相似文献   

9.
春水 《华人时刊》2008,(7):27-27
如果把企业报刊比做一艘航船,那么老总就是船长,主编则是舵手。他的"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将决定一份企业报的面貌,甚至影响着报刊的命运。7年前,阿为从一份市场发行的报纸跳槽到一份民营企业办的企业报。他说,去企业报工作压力小,薪水还不错,年薪可以拿到5万。7年后,阿为所在企业业绩上去了,  相似文献   

10.
连续多年被蒙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报刊发行“先进乡镇”的乐土镇,在97年报刊征订一开始,就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党报党刊及科技报刊的征订工作,使《专业户》杂志的订阅数量高于96年。乐土镇每年订阅《专业户》杂志在500份左右,年年都稳中有升,使科技致富信息传进千家万户,有力地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今年乐土镇党委政府通过三次抽  相似文献   

11.
江陵 《人生与伴侣》2006,(11):35-35
老王和妻子在性生活中一直使用避孕套避孕。有一天性生活之后.老王偶然发现避孕套里的精液中有几粒棕色的、圆圆的、小米米粒大小的“小石子”。精液中竟会有“小石子”!这让老王十分紧张,第二天,他带着“小石子”去了医院的泌尿科,医生检查后告诉他,这是前列腺结石。“前列腺也会长结石?”面对迷惑不解的老王,医生为他做了详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李小平 《小康生活》2000,(12):57-57
四川省青神县青城乡邮电所投递员陈青,热心投递工作,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及时投送,不错不漏,从而调动了广大订户订阅报刊的积极性。截止目前,他已收订《专业户》,(科技日报)等报刊1238份。他收订报刊杂志的经验有三条:一是巩固老订户;二是积极发展新订户;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亲自创办了《湘江评论》,主编《新湖南》,指导和帮助《湖南通俗报》等报刊的编辑工作,还组织和领导了“平民通讯社”,向《新青年》、长沙《大公报》、《女界钟》等报刊撰文投稿。毛泽东同志这些新闻工作的实践,同他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与研究是分不开的。早在中学期间,年青的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新闻报刊,到北京之前,就有创办报纸,进行革命宣传的打算。他认为报纸是活的历史,通过它可以了解和分析政治形势,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①。从十七岁起,他就坚持每天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报纸,细心  相似文献   

14.
1947年,我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他对我说:“一天不看报是小错,十天不看报是大错”。全国解放后,环境安定了,我订了几份报纸和  相似文献   

15.
69岁的崔盐生很忙。这位杭州机床厂的退休工程师就住在西湖边儿上,却忙得一年到头都抽不出时间去欣赏"人间天堂"的美景。崔盐生忙碌的内容只有一个——听证会。从2000年8月开始,他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所有公开听证会,总共22场。听证会上,每个代表有8分钟的发言时间。崔盐生为了这8分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搭进去了:每次听证会之前,他都要收集大量资料,走访数十位市民做实地调查,并且仔细拟定发言提纲;他自费订阅了9份报纸,每天看报读新闻要花好几个小时;他担任8个单位的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青神县青城邮电所投递员陈青.无论刮风下雨都做到投递及时.不错不漏。调动了广大订户订阅报刊的积极性。截稿之日.他已收订《专业户》等报刊1678份。陈青在保证《专业户》老订户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订户,  相似文献   

17.
<正>我住在这座塔楼里已20余年,刚搬来时那可是新房,上班时还能赶上班车,心里的确是美滋滋的。那时,楼下就来了个收废品的大高个,身体满壮实,人又憨厚,大家都愿意把报纸、杂物等废品卖给他,因为他这个人实在。他的名字叫王成,日久天长熟了,大家都叫他"老王"。今天他已年过半百,20年前他可不老,整30岁。那时,老王曾对我聊起他家的日子:"我们家住在河北承德的山区,出家门眼前就是座荒山,有几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虞城县李老家乡胡老家村科技带头人刘万灿近两年富起来啦,问起他的致富经验,一句话,是报纸、杂志的科技信息帮俺致富的。他今年近50岁,全靠报刊上的科技信息致富,自费订阅了《专业户杂志》、《河南科技报》等数十种科技报  相似文献   

19.
贺建新 《小康生活》2005,(11):41-41
报刊是农民的精神食粮,又是农民致富的“秘密武器”。在农村,很多种养大户依靠订阅报刊成了富裕户和小康户,由此农民自费订阅报刊的比例较以前大幅增加。每到订阅报刊之时,不少种养大户纷纷订阅适合自己的农业科技及信息类报刊。但农村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因手头紧缺、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而不能如愿订阅,有些不太富裕的农民一方面需要这些报刊,另一方面又苦于无钱又不知如何科学订阅报刊。当前,2006年报刊订阅大战即将拉开,农民如何订阅适合自己既经济又有价值的报刊?现根据农民的经济状况,特介绍五种科学订阅报刊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商战中的胜利者,都是那些善于从各种报刊信息中寻找“新大陆”,将报刊上的各种信息转化为财富的人。记得四川省青神县城厢镇复员退伍军人张雪松,从自己订阅的《专业户》杂志中了解到当地的辣椒、豆、麦等资源丰富,而这方面的加工业却又薄弱得很。因此,他从《专业户》中重点查阅,收集了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