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旧体诗就是今人用唐代及其以前的诗歌形式来写的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讲究声律对偶的近体诗滥觞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至初唐,近体诗的声律趋于成熟、定型和完备。写作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应师承高古学唐诗,但是更要学习唐人既讲声律、又不惟声律的那样一种自由解放的艺术精神。谐或不谐声律,皆以自然随性不刻意为好,切勿因之而束缚了自己的创作灵性,影响了情志的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2.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形式。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由于格律的要求,近体诗的语言比古体诗更为凝炼,它的句子整齐,字数有限,讲求平仄押韵。为了在有限的字句中充分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常常采取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而紧缩句的运用,正是诗人们为增加语言的密度、扩大诗的容量所采取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许多人对近代的语言形式缺乏科学的了解,尤其是对大量出现的紧缩句的结构特点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在阅读、鉴赏、研究近体诗时就遇到了许多困难,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造成一些错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试将近体诗中的紧缩句进行一下分析、探讨,有不当之处,望  相似文献   

3.
律诗的特点     
《新天地》2008,(7)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诗歌规律来写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  相似文献   

4.
陈继儒是明末小品文大家,他著作丰富,诗、词、文俱佳。他的六言绝句在节奏韵律、对仗、押韵形式、意境等方面都有独创性。陈继儒综合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特点,创造了自己的六绝节奏形式。陈继儒的六言诗采用全对仗、全不对仗、前两句对仗三种形式;押韵形式有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而以首句不入韵为主;意境富有情韵;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由于这些特色,他的六绝可以称为"眉公体"。  相似文献   

5.
凡读过一些英国诗歌和中国旧体诗的人,都会发现英诗和中国旧体诗在韵律上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中国古体诗有韵无律,近体诗则有韵亦有律;英国古体诗有律无韵(实则有头韵),近体诗则有律亦有韵。因此,韵与律可视为英诗与中诗的共同点。 英国最早的诗歌要算《贝尔武甫》(Beowulf)。这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英雄史诗,先在民间口头流传,直到第十世纪才写成手抄本。它们和其它盎格鲁·撒克逊诗歌基本上都是押头韵(alliteration)的,即每一诗行分为两半,每一半包含两个重音节,而  相似文献   

6.
近体诗是指唐朝以后诗人们用严格的格律写的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近体诗的格律主要表现在用韵、对仗和平仄调配上,其中尤以平仄规则为重要.为了邦助同志们掌握平仄格式,本文以七言律诗为例,介绍一种简便的记忆方法.我们知道,近体诗的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着的,有四种交替形式: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作为元白诗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半格诗这一新的诗体,融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格律规范于一体。就字数而言,半格诗不受字数限制,多用12句、16句、20句等句数类型;就平仄而言,合律诗句和不合律诗句同时存在且比重大致持平,多用粘对律和拗救;就用韵而言,其韵式分为一韵到底、邻韵互押和中途换韵三种,平声韵部使用频率较高;就对仗而言,主要分为律诗的工对、古体诗的对仗和无对仗等三种类型。其规制介于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别具一格,"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为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9.
唐代近体诗中语气词用得很少,而且所用的少量语气词主要来自上古。辛稼轩词中语气词运用较普遍,具有语气词数量(个数和次数)大、新兴的口语语气词多、常用衬字表语气间歇、将上古部分语气词予以通俗化的运用等特点,这一般地反映了宋词和唐代近体诗语言运用的一些差异,与宋词、唐代近体诗在格律、体裁上的差异以及诗句整齐、词句参差错落的形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贺,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人,生于公元七九○年,殁于八一六年,是我国唐代中期的杰出诗人。他虽为李唐皇室的后裔,但因家道衰落,久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这类小官。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歌仅二百四十一首,其中除少数七言绝句,五言律、绝外,大多为古体诗。李贺有独特的个性,做诗也别开生面,并不拘泥于近体诗的格律,因此,可以说他的用韵较多地反映了中唐时的实际语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被称为“近体”的新兴诗体.所谓“近体”,包括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长律这几种体式.此后,凡不属上述几种体式的诗,则被称为“古体”.近体与古体的分界点在哪里呢?从字面上看,“近”与“古”是时代的概念,但却不是两类诗体的分界所在.近体与古体的区分,主要表现为诗歌体制上的明显差异:近体是格律严密的诗体,古体是不讲究严密格律的诗体.近体诗的产生,标志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考察唐代语音,王昌龄的诗歌无疑是宝贵的材料之一.本文韵谱依据《全唐诗》卷一百四十至卷一百四十三所录王昌龄诗外,又补入王重民等辑录《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所收王昌龄《城傍曲》和《题净眼师房》(26页)两诗,共计有诗184首,其中近体诗97首.韵谱在圈定王昌龄诗韵脚后,联系《广韵》进行归纳分析.韵谱分十四组,每组下有的分若干摄,每摄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部分.每部分先列平声,次列仄声.为节省篇幅,诗题太长者适当删节.文中书名号内的阿拉伯数字是该诗在《全唐诗》(1960年4月中华书局版)的页码.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诗格律的节奏构成陈光磊,王俊衡诗歌的格律,大致是由节奏的构造、押韵的方式以及音调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尤以节奏的安排为格律的重心。中国古典诗之所以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诗的境界建立在格律化的节奏类型(如音节均衡、平仄相间等)上...  相似文献   

14.
韩诗用韵考     
韩愈的诗以古体为主,押韵常常冲破韵书的限制,透露出当时语言的信息。本文对韩愈三百多首诗,其中古体诗两百多、律诗一百多首作了全面的分析。律诗严守韵书,古律诗透露唐代实际语音的不少信息。文中—一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联章诗即是用同一体裁一连写下几首诗,共同表达一个总的主题。古人叫做联章诗,今天称之为组诗。这种诗的结构方法叫联章法。近体诗联章法的应用始于唐代,当时绝句律诗已经用来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谈到中国诗歌中的近体诗,六朝无疑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时期。因为,六朝诗不但上承汉魏的古体诗,同时下启唐代的近体诗。就中国诗歌的发展史而言,六朝,尤其南朝是格律诗的发端。齐、梁以后的诗跟近体诗的形式很相似,到了永明(482~493)时期,四声论已相当流行,当时的文人讲究声律的调和,就产生了永明体。 以前的文论家亦主张声律的调和,但他们讲求自然的声律。那么齐、梁时期为什么盛行讲究声律的风潮?主要原因:(1)东汉以后,佛经的翻译和梵音的输入,音韵研究颇发达。这成为声律运动的推动因素。(2)乐府衰亡以后,新转入有词而无调的时期。诗既离调,诗的音乐要显现出诗的文字,音律的作用就是要在诗的文字本身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虞集古体诗、词、赋等的用韵和近体诗的用韵做穷尽式的考察分析,我们发现;;虞集古体诗、词、赋等可分为18部,和宋代诗词人用的基本相同,与《中原音韵》有别;;近体诗基本上按传统的“诗韵”写作,但其中有与古体诗各部之间通押相似的借、出韵关系,也有些近体诗不符合“诗韵”规定,而是对实际语音及方音特点的流露。虞集虽然是名儒显宦,近代诗用韵也受到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臧克家新诗的押韵,以叠韵和转韵居多,随韵和交韵次之,很少用抱韵。臧克家对新诗的新格律体诗、半格律体诗和自由体诗的押韵进行了探索,有些诗具有一定的格律美,节奏分明,声韵和谐。臧克家的新诗押韵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新诗发展观和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诗僧德洪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存诗最富的释氏德洪诗歌韵系与宋代通语18部相一致,但又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用韵较宽,其诗中透露出许多江西方音现象,并兼用吴语。可见宋代(特别是像德洪这样不受官韵约束的僧人)诗作无论近体诗、古体诗都能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  相似文献   

20.
本联系社会的发展、汉语言的演变,以及当今语言规范化的要求,就近体诗的格律,尤其是针对平仄和押韵问题,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继承和革新的具体内容及方法,本的积极意义在于使近体诗这份珍贵的化遗产能为更多的人所利用,从而切实有效地让它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明的建设,重新展现其教化人民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