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20多年前中共中央11届6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晚年出现失误的原因已经做了十分中肯的分析.<决议>既指出了毛泽东本人的直接原因,也指出了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是,近10多年来,一些研究毛泽东晚年失误原因的著述却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决议>的精神,提出了种种失误"动因说".我们认为其中有些研究者提出的失误"动因"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中期,丁玲创办了大型文学刊物<中国>.虽然仅仅出版了两年,但是<中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创办<中国>的自觉行为,更显示出丁玲晚年力求营建文学界良性发展的团结环境;扶植青年作家,提倡艺术创新;改革办刊方式,注重文学本身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中虞姬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二重性.她沉于男性父语霸权之中,只能以死亡来唤醒女性意识,体现女性主义意识解蔽与塑造的艰难.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应树立对话与平等的理性观念,使女性主义的价值维度在历史性(时间性)维度中展开,走向批评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中可以发现,他多次谈到干部问题,对干部道德问题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干部道德思想,有助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略论《史记》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等篇目中所表述的经济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特殊的现代意义.他以"法自然"为哲学基础、"善因论"为基本理论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思想和方法,以及"因之"、"通变"的原则,对当代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江泽民在<论科学技术>一书中,从科技发展、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等语境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又从话语的深度逻辑上昭示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义,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以往红学界在研究并评述发生在1954年的那场运动时,研究者多沿袭的是传统的批判历史学的方法,侧重于从政治和人事的角度探究其历史成因,评判其历史功过.<红学1954>一书在真实再现那场运动历史原貌的同时,更将对其的研究上升到思辨历史学的高度,通过对思想的重演及对思想的反思探究其历史成因及动因.这种带有浓重反思意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同时对当代红学研究亦颇具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本<厚墙裂痕>通过彝民族的历史具象化地展示了当代少数民族所处的变革与维系的二难境遇;作者马德清通过自身无意识地显现了当代少数民族人所持的批判与皈依的二难情结.  相似文献   

10.
郑樵说班固<汉书>"尽窃(司马)迁书”,与事实不符.实际上,班固"断汉为史”,创造了新的著史格局,对<史记>五体进行了新的调整和改造,使孔子创始、司马迁奠基的中国传统史学最终确立.<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增写了大量内容,并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具有重要的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与书为伴,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无所不读。他是出色的作家,更是优秀的“读”家。鲁迅对读书,有自己的思想:明确的读书目的,坚定的读书信念,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此文从阅读目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方法三个方面简析了鲁迅的阅读思想。  相似文献   

12.
鲁迅毕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伟大实践。在挖掘、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鲁迅诠释了新型国民性的内涵,提出了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途径与方法。这启迪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改造国民性、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坚持破立结合、重在建设,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国外塑造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参与意识和否定意识“壕堑战”意识和自我保护机制、哲学历史意识和象征意蕴,此三者作为鲁迅杂文文体深层的文体特征和表层的文体特征——突兀的语言风格,共同构成鲁迅杂文的整体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鲁迅早期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学界虽有论及,多语焉不详,或未纳入特定的历史语境。从鲁迅把浪漫主义划分为“主智”派、“罗曼”派、“知感圆满”派、“意力”派四种;从他对诗意人生的思考与追寻;“纯文学”及“文章不用之用”观点的确立;对文学的天才灵性、形象直觉性、契合自然的倡导;以及对信仰、宗教及神话象征的认同等,可以看出,鲁迅对浪漫主义美学形成相对系统的、完整的观念。由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其观念中出现启蒙功利性和纯文学审美自律性的整合,确立启蒙理性主体和维护感性自由主体的共在,构建浪漫主义理论体系和运用现代主义创作技艺的并行等矛盾现象,这需缜密地、慎重地辨析,方能趋近鲁迅美学观念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划时代的开拓者,积极引进和移植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派文学.鲁迅作品中"佯狂"的生命群像,以不拘一格的生命方式,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怀疑、否定和破坏,带有浓烈的尼采式的"超人"印迹.而"向死而在"的生命群像,则体现出人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鲁迅的生命群像凝聚着深刻的唤醒意识与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6.
鲁迅反传统思想的价值原则不仅仅是甚至不是理论而是活动,拆屋开窗是其实践策略,执着现在与现实是其立足点,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是其根本标准,整体性是其传统功能观;鲁迅反传统是双重失望中的侧重选择,人类性是其价值眼光,其意在张扬弱者文化思想,摆脱了对西学的简单移植;鲁迅反传统是一种价值否定判断,并不是对具体内容的抛弃或断绝。鲁迅思想的元点是“走路”,由走路必然引出反传统及其“悬空”状态。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 ,提出的“一要生存 ,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的人性进化观 ;历经了先验性的主观理论架构 ,体验性的感同身受而走向超验性的终极关怀。自然 ,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 ,影响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18.
论文探讨了鲁迅创作视角的情绪特征、表现形态以及时空格局,并对其形成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性、表现性。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似)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性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鲁迅作品漫画讽刺笔触的犀利和深刻,在其杂文中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20.
鲁迅复调小说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思考有关现代性和永恒相关联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根基。复调艺术能够就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进行复杂对话,它因此成为鲁迅组织结构小说和传达世界的诗学机制。鲁迅复调小说是人学与诗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