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定语时常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多数都是短语充当定语后置,这种后置的形式,往往是中心词后出现以“者”收束的短语充当定语。例如: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蒲松龄:《促织》)“好事”为“少年”的定语,由动宾短语充当。 2.“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马中锡:《中山狼传》)“应弦而倒”是“禽”、“兽”的后置定语,由介宾短语充当。  相似文献   

2.
文言句法分析中,“定语后置”说颇为通行。它是杨伯峻先生在《文言文法》“定语、状语和补语”一节中提出来的:……定语还一般在中心词之前,但也有在后的: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聊斋志异·促织》) 这句的主语实是“少年”,谓语是“养一虫”。“村中”是定语,“好事者”也是定语,中  相似文献   

3.
结构助词“之”有一种作用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词。“之”字所连接的定语和中心词,在意念关系上相当复杂。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修饰关系、限定关系、领有关系、同一关系。 一、修饰关系 修饰性的定语主要是描写中心词所指的事物的性状或说明它的数量。例如:  相似文献   

4.
<正> 定语后置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认为后置定语有一个标志,即后置的定语后面有一个“者”字煞尾,或句中还有一个“之”字,构成“之……者”的结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这种类型的句子容易辨认。然而仅凭一个“者”字煞尾来判定是否是后置定语是不够的.陈蒲清在其所著的《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里,就认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者”字煞尾。他从这个标准出发,把“楚人有涉江者”误认为是定语后置。这种认识颇有代表  相似文献   

5.
布依语副词位序有如下特征:1.有的副词前置于中心词,前置副词一般位于中心词之前;2.有的副词后置于中心词,后置副词位于句末或句末语气词之前;重叠副词的位序一般后置;3.有的副词可位于中心词之前,也可位于句末或句末语气词之前;4.语义相似的副词可同现。通过对布依语、壮语、泰语副词的位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壮语、泰语副词的位序与布依语非常相似,依此推断壮侗语副词位序演变的顺序是“中心词+副词+(句末语气词)”→“中心词+副词+(句末语气词)”或“副词+中心词”以及“副词1+副词2+中心词”或“副词1+中心词+副词2”→“副词+中心词”。  相似文献   

6.
华宏仪同志在他的《论“的”字结构》中说:“名词可以作定语或状语;‘的’字结构则不可以,若说可以,那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就必须出现。这样,‘的’字结构也就变成了偏正词组,而不成其为‘的’字结构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的”字结构作定语融解成定语加中心词变为偏正词组的情况是有的,但这非全部。另一种情况是:“的”字结构作定语时,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已经出现,这时“的”字结构与它后面的中心词构成偏正词组,而不是“的”字结构变成了偏正词组。并且,即使把作定语的“的”字结构的“的”后面省略了的中心词补出来,使之成为定语+结构助词“的”+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也还是整个地作它后面已经出现的中心词的定语。例如:  相似文献   

7.
一 《史记·淮阴侯列传》:“收赵兵未发者击齐。”“未发者”是什么成分?一般认为是后置定语。意见也不尽相同,一种意见认为“未发”二字是后置定语,“者”,是用来煞尾的(或联络的,或衬垫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未发者”整个儿是后置定语。两种意见都值得商量。从语法关系转换的角度看,这么说也未尝不可以,譬如假定先有“未发之赵兵”,定语“未发”后移,再“煞”以“者”字,就成了“未发者”。可是,既然已经后置了,它还是定语吗?“者”如果仅仅是煞尾,那它就是一个语气词,和“未发”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可是一旦拿掉“者”,立时就可以发现,“未发”并不是赵兵的定语,而是它的谓语。动词放在名词之后作谓语,是汉语造句的一般  相似文献   

8.
定语后置句法及其标志 1.1定语和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一个“定——名”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在这个名词性词组中,一般说来,定语是放在中心语前面的。但是,无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有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的现象、尤其在古汉语中,定语后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用的句法。  相似文献   

9.
章振邦著“新编英语语法”26·3B中说:“当中心词为-thing,-one,-body等结尾的代词时,用作修饰语的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必须后置。”夸克(Quitk)等编著的“当代英语语法”(A Gramrnar of Contemporary Engiish)p.248.5.18中说:Complex indefinite pronoun ending in -body,-one,-thing,-where call be modified only postposkively.(以上引例中的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可见,在此情况下,形容词定语只能后置,必须后置,不存在“可以”与“不可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定语的标志一般来说,英语中的定语无须借助其他词汇手段,可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中心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定语通常要靠助词“的”的帮助,才能与中心词搭配在一起,试比较:rosy cheeks/红红的面颊,the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统编教材《马说》一文中“马之千里者”课本未作注,现行的译法也较多,主要有三种: 1.将“千里”视作后置定语,“之”和“者”为后置的标志。七九年教材的“马之千里者”,即译为“千里之马”。 2.照原语顺译,将“之”视作相当于“的”的一般结构助词,“者”作代词,代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所谓的“定语后置”现象,以往被“定语后置”说者当作“中心语 后置定语”的框架。应视情况的不同分析为不同的结构,所谓“后置定语”实际上分属“中心语”、“同位语”、主谓谓语句的“小主语”及主谓结构的“谓语”等。  相似文献   

13.
1956年,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中提出了“定语后置”一说。此后,古汉语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八十年代前后,“定语后置”做为古汉语的一种语言现象,基本定论。1979年,“定语后置”又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认为,一种语言现象从研究到结论,必须经过严密的,无懈可击的论证过程。而“定语后置”一说果真成立吗?笔者试图从两个方面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以求方家指正。一、关于表达重点问题刘瑞明同志在《从定语的意义和作用论古汉语后置定语可确立》(见1981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二期。以下简称《可确立》一文中谈到:“居正…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形容词,具有三种主要用法:作前置定语、后置定语和表语。一般来说,作前置定语的形容词表示限制意义,作后置定语或表语的形容词表示描绘意义,有时同一个形容词在不同的位置上具有不同的词义。本文试结合一些常见的形容词来说明其位置对意义的影响。 1.alive (1)作前置定语时作“active,fuul of life”(有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中,不少语法专著,教材和文章,都论及“定语后置”的问题,有的称之为“后附的形容附加语”,有的称之为“形容语的后置”。近年来,一些语文期刊又比较集中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概言之,或者肯定有后置定语,或者认为此说与古汉语的语言实际不符。应当说明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名词及其同根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但两者与中心词的关系不同名词与中心词是限定关系,其同根形容词与中心词是修饰关系.所以,二者表达的意思也有明显的不同,翻译时一定要正确理解,忠实原文.  相似文献   

17.
课间偶识     
一、《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前一“欲”字,我以为是衍文。疾,疾恨之意。战国时代,国君剥削奴役人民,十分苛酷,人民自然产生疾恨之情,这种感情,是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欲”不“欲”的问题。就修辞来说,有前一“欲”字,觉赘;无则简净。这句上文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可知此“欲”字是涉上下几个“欲”字而衍。二、《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齐策四》):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这句的“威后”,疑是“太后”之误。前文有  相似文献   

18.
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是80年代出版的古汉语教材中质量较高、博得普遍赞誉的一部。笔者在平素教学中发现该书存在若干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就其中三点提出个人看法:一、对“文言”涵义的文字表述有辑逻失误。作为大专教材,不应忽视阐释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二、认为“愚”是常用的表敬副词的说法难以成立;恰恰相反,“愚”决非常用的表敬副词,而是常见的谦称之一,其词性为形容词用如名词。三、由于该书语法体系自身的缺陷,无法揭示两类貌同实异的中间插有“之”字的主谓结构的差异性。引进定语后置概念,可弥补该书语法体系之不足。笔者在论述过程中还列表介绍了定语后置的四种格式。  相似文献   

19.
在《暂拟系统》里讲到“名物化”用法时曾经说过,当名词或代词借助词“的”的帮助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时候,或者名词直接作动词的定语不需要“的”的帮助的时候,这个偏正词组中的作为中心词的动词或形容词就失去动词或形容词的一些特点,有了名词的一些特点。动词或形容词的这种用法叫作名物化的用法。例如: ①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②老马的不谦虚真让大家扫兴。 ③他的突然出现是料想不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置于宾语后的成分可能在句中充当宾语补足语、后置定语或者状语成分,成分的划定不应仅仅是一个语法标签,而应体现出宾语与这些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Jespersen提出的语结概念恰能作为判断逻辑关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