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同志,为了弄清明末历史问题和批评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了一组文章:《李自成为什么失败》(1979年11—12月香港《文汇报》),《论<圆圆曲>》(《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评<甲申三百年祭>》(《文汇月刊》1981年1—3期)。姚雪垠同志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心情,继承郭老五四时代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精神,运用大量史料,辨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一些重要史实,批评《甲申三百年祭》的疏漏和错误。但他评论的问题不限于《甲申三百年祭》这本小册子,还批评郭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评价郭老的学术活动,以及批评一种“不严肃的、对历史和读者不负责的学风”。  相似文献   

3.
姚雪垠认为:“作家的学习无止境,思想改造无止境,艺术追求无止境,止境就是个人生命的终止。”他激动地回顾了毛主席对《李自成》一书的关怀,表述了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姚雪垠的名字重新为许多读者所知,是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缘故。不过,有的同志说,不瞭解这位作家的前期的作品很难真正全面地认识《李自成》。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为此多方收集、阅读了他的前期作品,现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以就教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5.
著名老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同志,应我院邀请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廿五日下午来我院讲学.姚雪垠同志的讲题是:《漫谈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他首先概述了中国小说发展的简单轮廓;然后他说:我们在研究、欣赏和学习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时,应该很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发展观,要看到小说的发展,总是受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小说艺术所呈现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发展状态,正是应该从这里来理解.接着他分析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杰作,作者对史实和虚构,历史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作了大胆的  相似文献   

6.
姚雪垠同志精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和修订后的第一卷的相继出版,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的胜利成果,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它给在华主席领导下粉碎“四人帮”后的文艺百花园地增添了异彩。 《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在毛主席亲切关怀和期待下创作的,是在毛主席文艺思想指引下创作的。毛主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7.
姚雪垠是一位在语言民族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的作家。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出版,显示了他在语言上长期执着追求所取得的成功。本文只准备讨论姚雪垠前期作品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其文学语言的演变特点。至于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后期作品在语言上的成就,则留待另文去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8.
刘宗敏是李自成义军中的一员大将,是闯王的得力助手,人们亲切地称他“总哨刘爷”.在《李自成》一、二卷中,姚雪垠同志满怀革命激情,精心地塑造了他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颂歌.(一)刘宗敏一出场,作者就为他精心设计了一个细节:这个铁匠出身的义军将领,用手抓着一块燃烧旺盛的木炭丢到火盆里,说他要象火一样烧得敌人缩手缩脚.这个细节,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9.
五月二十一日,我校邀请了我国著名的历史题材小说家、中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文联主席、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同志作了《<李自成>美学思想粗探》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0.
五月十二日至十八日,著名作家姚雪垠同志,应邀来我校进行了七天的讲学活动。 姚雪垠同志是我省邓县人,他的成长是以二十年代末在我校(原河南大学)上学期间作为起点的,因此,他对母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五月十四日,姚雪垠同志在我校举行的欢迎大会上,作了题为《向母校汇报》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深情地回顾了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探求的历史。他在总结几十年的创作经验、体会时,深有感触地说:“是党给了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文学史上不少作家走上文学道路是从写散文起步的,冰心发表的处女作是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巴金写出第一部小说前就完成了散文集《海行杂记》,许钦文则说:“我在开始做小说以前,是写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论》)中国文化必须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是毛主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指出的方向.鲁迅也认为,“很可见中国的特色”的文艺作品,“是好的”.(《鲁迅书信集》·《致何白涛》)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正是这样一部深具民族风格的优秀巨著.作者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本民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建国以来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我院近期成立“《李自成》研究小组”.《李自成》第一、二卷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评价,在陆续向外翻译介绍中,也受到一些国外读者的赞誉.近年来文学研究界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国外报刊也发表了评介文章.姚雪垠同志是武汉地区的作家,《李自成》第一、二卷也是在这里写成的,因此研究这部作品,并且随着《李自成》以后各卷的陆续出版,将我们的研究工作经常化、系统化,则更是无可旁贷的责任.去年春天,我院受武汉市委宣传部的委托,曾经召开了有部分省、市代表参加的《李自  相似文献   

14.
由湖北省社联、湖北省文化厅、湖北大学、湖北通山县政府联合发起的《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通山县凤池山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明清史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界代表共七十余人。著名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姚老说:“李白成走死通山确实有据”,“王船山的《永历实录》所载,是可信的材料”。“李自成是壮烈牺牲还是遁入空门,对这  相似文献   

15.
刘绍棠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是一位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走过独特的创作道路并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小说家。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刘绍棠出生在北京通县的儒林村。在小学读书的时侯,他就学着写了不少“小说”,十三岁时,便在《北京新民报》上发表了两篇小小说。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两年后,他写的短篇小说《新式犁杖》获得《河北文艺》小说创作三等奖。次年,他创作的《青枝绿叶》、《摆渡口》与《大  相似文献   

16.
香港唯一写农村题材的作家 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时,他出现在我面前,中等偏高的个子,闽粤人的脸型,黑黝黝的皮肤,说着港腔普通话。他握着我的手,感觉告诉我都是老茧。寒喧后,他走开了。 “这位先生是香港作家吗?”我问香港作家李远荣。 “是的。他是一位出色的香港作家,而且他是香港唯一写农村题材的作家。” “香港有农村?” “大屿山是距离香港本岛不远的海岛。它就是香港‘万国都会’的郊区。岛上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居民大都是从广东东莞、潮州等地来的移民,生活习惯、道德观念都与大陆相同。吴应厦就以大屿山为背景,写了一本18万字的小说。” 说着,李远荣递给我一本印刷、装帧都非常精美的书,“这就是吴应厦的小说《女人啊,女人》。”  相似文献   

17.
这个题目,人们还没有专门研究过,多少年来,人们注重研究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和诗歌创作,这当然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朱自清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同散文和诗歌相较,他的小说创作,不仅篇幅少,甚至其中两篇,可以当作散文来读;而且,朱自清本人对此也多所不满意,他说:“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当然不完全是自谦之词。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特长,对各种体裁都能技巧娴熟并且成就卓著的作家毕竟是少数。虽然如此,朱自清的小说却别具风采。研究他的《别》、《笑的历史》、《飘零》和《阿河》等小说,对于研究朱自清的早期  相似文献   

18.
姚雪垠虽然从一九三八年创作《春暖花开的时候》起,“兴趣和追求就转向长篇”,而“对写短篇小说的兴趣淡了”,但写作中、短篇小说,确实是他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一站。据作家自己回忆,他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一九二九年发表在《河南日报》副刊上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同志,于1935年10月8日应邀来我校讲学,受到了全校近三千名师生的热烈欢迎。姚雪垠同志系我区邓县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其代表作《李自成》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这次是他回故乡探亲时应邀来我校的,全校师生聆听了他所作的学术报告。会后,还为我校共青团题了词:“要做有共产主义理想和有专业能力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读过小说《李自成》的人,都对张献忠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姚雪垠同志以绝妙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位相当成功的,十分丰满的,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采的明末农民义军领袖的典型形象.一小说《李自成》中的张献忠,是一位著名的农民革命领袖人物.在明末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军中,他领导的队伍卓有战绩,称雄一方,是推翻以崇侦为首的朱明王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李自成大败后重整旅鼓的重要借助和支持力量.他骁勇刚毅,慓悍顽强,又多谋善战,机诈幽默.他的起义,反映了革命农民的利益,而他的生活道路,又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缺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