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说法,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大致可勾画出新生代农民工所谓“四高”、“一低”、“一薄弱”的社会印象和群体特征。相对其他群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对于农民身份认同相对减弱,城市社区认同较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研究应该区分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与社会特征,并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对其定义和特征把握要注意从与周围群体和代际关系中共同考虑。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对这样一个近几年涌现的年轻人群体,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农民工”。  相似文献   

3.
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非城非乡”悬空状态带来的系列问题,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闲暇教育的意义。闲暇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农民工形成正确的闲暇态度、闲暇价值观及恰当的闲暇行为习惯.使他们能有效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和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因此,以传播媒介为载体,以休闲资源搭建为手段,以社区建设为依托来开展青年农民工闲暇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下,青年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引起了全国更广泛的关注。青年农民工是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他们与这个社会的融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对于这一群体怎样健康成长,最终实现与这个社会融入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青年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浅析,并试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力求为青年农民工开创一条最佳道路,缓解当前城乡冲突,以实现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农民工的个案可以反映出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媒体和公众对王斌余案件的关注、议论,不只是对这一个案的关注,而是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社会地位、基本权益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 辉,一个农民工的个案可以反映 出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 媒体和公众对王斌余案件的关 注、议论,不只是对这一个案的 关注,而是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生 存状态、社会地位、基本权益的 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半城市化”是所有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的二元城乡结构长期没有改变,这一过程有长期延续甚至固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群体内部对于自己半城市化状态的认知度、容忍度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已经与农村社会和乡土文化疏离,他们更缺乏社会归属感,而对目前的“半城市化”状态也就更不能容忍。如何更好、更快地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2008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5处应该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相关。一处是“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扩大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另一处是“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加快省级统筹步伐,  相似文献   

9.
卞文志 《职业》2016,(19):28-29
笔者的家乡山东临沂有一位被人们广为称颂的农民工,他不仅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佼佼者,而且也成为众多农村青年学习的榜样,他就是在行业内被称之为“金牌技师”的农民工李文龙。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问题范式是支撑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导范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常常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在研究。本文基于对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之历程的阅读、理解和阐释,从社会认同角度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方式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并非一个问题群体所能简单概括.需要细致、冷静地观察与追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摆脱结构化的问题范式,走向一种过程性的理解范式。本研究认为,群体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新的可能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1.
英国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成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伴随着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强调这一群体的苦难、集体抗争与阶级的形成,"市民化"范式强调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融入。这两种范式都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的文化生产。杀马特和庞麦郎这两个个案的出现彰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突破既定范式的需要。借鉴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理论,以一种"亚文化范式"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考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何旺子 《现代妇女》2010,(6):125-126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妇女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失业、减薪的冲击比男性更大,妇女是最先失去工作和最后找到工作的人。而在金融危机中,返乡农民工中80后女农民工所占比重很大。但是因性别等各方面的原因,她们的遭遇缺少人们应有的关注。她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因此80后女性农民工的命运应该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5日报道,“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不会少于1000万”。段成荣、周福林估算的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人,其中87%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如此庞大,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生命质量”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作为衡量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职业幸福感”研究也越来越受人关注。大学因其高尚与纯净一向被社会誉为“象牙塔”,那么,工作、生活于这座“象牙塔”内的高校教师群体是否就是“最幸福”的人呢?  相似文献   

15.
当下许多领域都流行着“高薪养某”的论调,这是某些掌握着话语权优势的群体对公共财政的一种倒逼和勒索,农民工也有许多问题啊,怎么就没人建议“高薪养农”呢?——其实,中国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出在“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上,约束权力应该成为最基本的治理之策,当穷尽了诸种约束权力的制度手段后,方可考虑以高薪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16.
要分析“民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新一代的农民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如今中国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代农民工逐步退出一线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多的第二代农民工进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并将成为这些区域的主流劳动力群体。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现在80后甚至90后的农民工最大特征是有着非常明确的个人需求,忍耐力更低,责任感不是很强,“吃苦耐劳”等农民工传统价值观颠覆,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对工作环境和收入的要求却比较高……这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7.
童星  张海波 《社会学》2006,(4):23-32
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第8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2005年工作要点》,将“制定和完善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伊始,国务院发出第l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第5号文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叉明确指出,“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国务院这一系列文件传递出的信号十分明确: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社会政策具有战略意义,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抓紧制定,尽快完善,切实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刘敬严  李占平 《城市》2012,(4):65-68
中国的城乡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农民工是指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还未改变农民身份的劳动群体,工人职业、农民身份,在社会阶层上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是城乡经济、生活和文化联系的纽带.无论是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还是解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  相似文献   

19.
年初一场沸沸扬扬的微博打拐,让流浪乞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今年两会,“困境儿童保护”成为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而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这一进程中,该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剖析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分化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后果,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杭州市X区作为田野调查点,对24位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代际压力下的家庭禀赋机制(养老与养育压力)、代内发展下的经济保障机制(经济收入与债务负担)及外部市场下的市场竞争力机制(文凭与技术)综合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的阶层地位。在社会后果上具有阶层再生产、地位差距上的“马太效应”等特征,表现为子女在择校和课外补习上存在教育分层,群体成员在发展心态和生活方式上反差明显,社会诉求和利益表达的渠道选择和争取结果上具有实质性差异。最后,提出缩小该群体内部阶层差距和降低负面风险的社会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