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论述试行校长负责制高校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试行校长负责制高校运用要注重四个问题:校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的关系问题、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问题、党政的分工与合作问题、主要领导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符合我国国情 ,也是科学决策、权力制衡的要求。但需要正视和解决存在的四个问题 ,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党政领导之间闹矛盾 ;对党政领导的监督、制约 ;党委组织机构的精简等 ,使该体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根据这一精神,我校于八五年试行校长负责制,并在88年1月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根据十三大的精神,回顾两年的实践,深深感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校长集中统一指挥和民主,管理的关系,是高校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搞好党政分开,有必要对校长负责制进行一些理论、政策、制度上的探讨。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意见。一、校长负责制势在必行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上由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举办。办学部门拥有学校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他们包办了学校的人权、财权以及招生、分配和办学的权力。学校的许多具体事务,经常受到政府或所属部门的直接干预。在学校内部,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大都实行着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校长负责制。我国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自建国以来,几经更迭,但目前仍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许多高等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试图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来。问题已经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党管干部是党的组织路线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高等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后,要不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能否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怎样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推动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具有紧迫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党的八大以前,高等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第二阶段,从党的八大以后至1961年上半年,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第三阶段,1961年下半年至“文化大革命”前,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成立了革委会,实行的是党委一元化领导;第五阶段,粉碎“四人帮”后,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校长分工负责制。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李敦培(娄底师专,417000)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校长在行政方面的领导作用,提高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体制在具体实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在一些高校没有得到很好执行。本文力图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探索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实行校长负责制,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向校长委任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的权力.校长接受了党和国家所委托的领导管理学校的“工作”或“职责”,就必须为实现党和国家所要求的学校工作目标而努力.本文拟从“目标”、“权力”和“责任”三个方面来讨论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教”、“教授治学”是基础。拓宽“教授治教”、“教授治学”的途径和渠道,有利于促进“党委领导、校长管理、专家治学”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探索“教授治教”、“教授治学”模式,需要把党委的政治领导、校长的行政管理和教授的学术权威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五年二月,省委宣布我校组成新领导班子,并决定实行校长负责制。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委决定,结合整党工作,集中力量抓了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改革,较好地实行了党政分工。理顺了学校行政系统和党委系统的关系.加强了校长和行政系统的职能;较好地处理了个人负责与集体决策、集中统一指挥和民主管理的关系,初步建立起了“在党委保证监督下的、以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的行政指挥和管理系统”的新的领导体制模式。实践证明:建立在“党委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基础之上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加强行政指挥系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对学校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3.
我校是从一九八四年七月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的。两年来,在省、市委的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和高教局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加深了对高等学校实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的认识,初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仅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关键是党政分开。根据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已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师生,激励他们立志为祖国的富强奋勇进取,建功立业,保证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这里,对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党组织应该如何充分发挥作用作了科学的阐述,对学校党组织的工作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高等学校党的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呢?下面,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课题研究历时十年(1991-2001).建国50多年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历经演变.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党和国家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根本制度.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党委领导"的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和"校长负责"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是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17.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多年管理体制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我国具体国情和政治学角度来解读,坚持这一领导体制对于巩固执政党地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从管理学角度来解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这一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8.
校长负责制是以责任制为基础的职责、权力、服务相统一的责任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校长负责制属于“一长制”的领导体制。“一长制”的领导体制在我国高等学校曾经得到过推行,但更多的是二、三十年的历史纷争。建国初期,我们在学习苏联的口号下,全盘照搬了苏联的模式,推行了校(院)长负责制。一九五六年以后,强调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强调集体领导的作用,明确提出“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一长制容易脱离党委领导,所以是不妥当的”。一九六一年在《高校六十条》中,又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重视和注意了发挥校长的作用。十年内乱期间,高等学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一九七八年至今,除少数学校试行校长负责制以外,全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按修改后的《高校六十  相似文献   

19.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领导体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校长权力失衡容易使校长权力滥用,导致教育腐败,这种背离了校长负责制初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对校长权力的监督不力造成的。要完善对校长权利的监督,应对校长实行问责制,完善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制度,使二者都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督与制衡功能,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使问责制有法可依;改变过去的校长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领导任命的状况,建立规范的校务委员会;加强异体问责,使问责主体多元化等等。  相似文献   

20.
建国四十年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我国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几经变化,先后实行了五种领导体制,经历了六个阶段。 1、校长负责制。 1950年1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师大改进研究总结》一文提出北京师大改行校长负责制。1950年4月中央教育部指示:“高等学校一律实行校长负责制。”当时高等学校党组织是实行党组制。党政关系,是互相帮助,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