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主要选取《红楼梦》的一段文本,应用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与谦逊准则,善意玩笑以及Grice的合作原则从语用学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考察语用学原则在分析文学作品时的特殊优势和功用。  相似文献   

2.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2,22(5):34-39
王熙凤在《红楼梦》复杂的情节发展线索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在《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众女儿的悲剧,贾府衰亡的悲剧中,王熙凤都是一个起着关联作用的核心人物。研究王熙凤在《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作用,不仅能使我们看到《红楼梦》结构的复杂性和曹雪芹的艺术创新,而且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书中占大量篇幅的现实情节是支撑这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石。但《红楼梦》也有为数不少的不容忽视的非现实情节。《红楼梦》的现实情节与非现实情节构成一种虚中见实、虚实相生的关系。抽取了《红楼梦》里的非现实情节 ,我们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鉴赏将大受影响。文章主要探讨《红楼梦》第一回非现实情节“补天”“还泪”神话故事在对《红缕梦》进行审美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试论王熙凤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正式出场前,就有冷子兴介绍这位小说的重要人物:“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又有贾珍夸她从小儿“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越发历练老成了”。确实,对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曹雪芹并没有只把她作为一般的裙钗之辈来描写。把《红楼梦》看作只写家务事、儿女情的人,说王熙凤是什么“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品”,这完全歪曲了《红楼梦》和王熙凤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作为一部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在王熙凤这个维护贵族大家庭利益的贾府当家人身上,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反动本质的若干重要方面,通  相似文献   

5.
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由于曹雪芹迷信鬼神并有意宣扬民间流行的巫术,应该看到,这是曹氏通过对绝顶聪明的王熙凤和"愚钝"不通世务的贾宝玉的神经病态的描写,惜以深化他们的典型性格才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6.
正谎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和语言现象。善意谎言,作为谎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善意谎言能够在交际者之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帮助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避免产生尴尬的情形。因此,对善意谎言进行研究是极有必要的。以往学者们多将目光放在对谎言的研究上,近年来少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善意谎言现象。目前有关善意谎言语用功能方面的成果非常少,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视角对善意谎言的交际功能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和王熙凤是表姐妹,又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对话和交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导致她们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是两人在贾宝玉婚姻对象人选上的立场不同;其次是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之争一触即发;第三是两人未来势力的强弱此消彼长,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两人貌合神离、相对无言。分析出小说中这两个重要人物不说话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深入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善意谎言是现实生活中一种有用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交际策略。试以关联理论(RT)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CM)为视角来探讨善意谎言解读过程中的心理机制,ICM理论提供了一种从狭义的理论上解读善意谎言的认知框架,而关联理论可以具体把这种理论上的认知框架应用到善意谎言实际分析中,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来解释具体语言现象。同时指出,RT与ICM在对善意谎言的解读中具有互补性,两者结合起来对善意谎言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为此,通过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个RT—ICM认知语用工作模型。  相似文献   

9.
王熙凤,“金陵十二衩”之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语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语境,从语境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交际策略,得出这样的结果:交际成功的秘诀就是根据不同的语境,交际者策略地使用语言,这种策略旨在使所用的语言适合交际的意图、场合、时间、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里,王熙凤不仅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精明强干,能说会道,人际交往能力很强的贵族少妇.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相当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的女强人。应该说,在协理宁国府期间,王熙凤的“管理权威”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她的管理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王熙凤话语微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总要以语言为材料,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现实事件和操纵着人物命运的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因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主要借助于语言来表现。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而在《红楼梦》中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王熙凤当属第一人。曹雪芹在塑造王熙凤这一光彩夺目形象时,表现出了炉火纯青的个性化语言艺术,这一点已为许多研究者所论及。然而真正结合西方语言学理论框架来作王熙凤的语言的研究则非常少见。故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Vershueren的顺应理论来探讨王熙凤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语言以及"怎样"用这种语言顺利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朱兵《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心态解析》一书,涉及了作家创作心态、《红楼梦》的主题、写法等诸多问题。笔者以这部论著对王熙凤形象的评价为切入点,探讨《红楼梦》中时宁荣二府、赦政两门的抑扬倾向,以及因作者对某些人物的偏袒而影响了形象的丰富性等问题。王熙风识字与否的矛盾疏漏之处,显示出《红楼梦》的成书和修订过程具有动态的、开放式的特点。“掉包计”等情节的设置,说明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写”,程、高的工作侧重于修订。  相似文献   

14.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子中,描写王熙凤的那支曲《聪明累》的头一句话。作者用这支曲,概括了王熙凤的性格和命运;表明荣国府即使有象王熙凤这样“男人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也不能改变那“运数殆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红楼梦》中曹雪芹高超的服饰描写手法和服饰对人物角色塑造以及小说情节铺陈的作用揭示了服饰是《红楼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决定了服饰翻译研究是《红楼梦》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部分。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墨最多的女性人物,对其服饰的英译研究,是《红楼梦》服饰英译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角度讲,语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和结果,善意谎言也不例外。同时,语用对于善意谎言亦有很好的解释力,是对认知的补充。本文从认知语用学视角,以莱可夫的理想认知模型(1987)为理论基础,结合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Leech等语言学家的礼貌理论等为理论框架,尝试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善意谎言解释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王熙凤的生活真实及其暗示命运的诗画、判词、戏文、唱词及语等的全面分析,指出王熙风所以是“薄命司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原因,在于封建夫权伦理对妇女的统治,她是作为封建子嗣观统治下无后妇女的“类的样本”进入“十二钗”的。对王熙凤悲剧的表现体现了曹雪芹对封建生育观的鞭挞。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艺术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种次第井然的出场艺术,先闻其声的出场艺术,未见其人的虚出艺术,欲扬先抑、欲赞还讽的出场艺术,值得《红楼梦》阅读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最为令人瞩目的文学形象,又是一个在读者中承担恶名的人物。人们对王熙凤总是极尽道德审判之能事,但作者在小说中却极写她那精明强干的才能,从而为一个黑暗的末世塑造了一只金色的凤凰。  相似文献   

20.
比喻辞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都比较高 ,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红楼梦》是一座万紫千红的汉语言艺术的“大观园”,其中的比喻修辞确实为之添珠增玉。因此 ,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原著的比喻艺术对译入语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文章试图从英译喻体对比的角度来评述《红楼梦》英译中比喻辞格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