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是农历蛇年,蛇在十二生肖排行"老六",在山西独具特色的晋文化中,包含着不少精彩的"蛇故事"。介之推失落"蛇为喻"当年晋文公封赏功臣,"割股奉君"的介之推因被遗忘而遭遇冷落,同行人为其打抱不平、又不敢直谏,于是就巧妙地用蛇来比喻:"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所处。"帖子就悬挂在"宫门上",把晋文公重耳比作龙,随从流亡的五重臣比  相似文献   

2.
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情"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和"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具有"思想"和"伦理"双重功能的"心"发用流行为"天地良心",其"知行合一"的目的则是"修、齐、治、平";而人以"天地万物之心",不仅能思考"天地万物"的物理,而且能体会"天地大德曰生"的伦理,是所谓"尽性命之学"。王阳明将儒家心性学的传统发扬光大,以"致良知"为其思想"大端",揭示了儒家心性本位的知识论所独有的主体性、公平性、实践性和伦理性,映射出了中国人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09,(10):48-48
"四灵"即人们所熟悉的龙、凤、麒麟、龟。古人十分崇拜这"四灵",认为它们各具神性:龙能变化,凤知治乱,麟体信厚,龟兆吉凶。有龙则鱼不惊,有凤则鸟不飞,有麟则兽不走,有龟则人情不失。  相似文献   

4.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6):59-65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与其不同的美学风范之诗歌来。北宋诗人的变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为:初期,于模仿中初显精神;中期,执著而热烈的变唐;晚期,宗唐而变唐的高峰。这三个时期的变唐,既成就各具,而又特点各异,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老友》2003,(6)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是中国的象征,华夏民族一直把龙作为吉祥之物,代表理想,寄予希望。"望子成龙",作为父母亲来说,是对子女美好前程的一种寄托,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为,能真正成"龙"、成"凤"。于是,自古以来"训子篇"、"诫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所说的"五斗米",或以为指五斗米道,或以为指"日俸",难以定论.当时"课集军粮"是江州刺史的头等大事,而郡督邮到县"考殿最",也应以此为首要目标,考核结果关乎县令薪俸的增减.因此",五斗米"应当出自韦昭《汉书注》的"若食一斛则益五斗",意指大幅度的"増俸";而"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则寓含了"不愿为贪图増俸而多征粮食...  相似文献   

7.
1927年10月,浙江湖州五洲书局出版了一部"言文对照"本的《文心雕龙》,该书以黄叔琳注、纪昀评本为基础,对《文心雕龙》五十篇作了"白话演述",亦即语体翻译,演述者为冯葭初。可以说,此乃"龙学"史上对《文心雕龙》进行语体翻译的最早尝试,但一直被埋没至今。冯葭初认为,数千年来惟有《文心雕龙》一书是从散漫的文学中寻清了条理,成为最有系统的论述,具备完备和优美的价值。冯氏的"白话演述"既尽力"绎成语体",也就是力图将原文的意义"表白"出来,又不离刘勰的原文左右,客观上保证了其译文更接近《文心雕龙》的原意。冯氏译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叙述性或描述性的原文,其译文较为畅达而流利,而原文理论性强的段落,则译笔稍为晦涩而逊色,这导致冯氏之译在理论术语的翻译上有所欠缺,从而对原文的阐释性不够。  相似文献   

8.
大公而小私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南阳城没有行政长官,谁能胜任县令呢?"祁黄羊回答:"解狐可以去当县令。"晋平公吃惊地反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平静地回答:"你是问我谁能任,而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令。  相似文献   

9.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方言中"圪A"式词语的语法构成相同。从历代典籍中"圪A"式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集中在元代的口语文献中,明清时期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且应用范围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这三个特点与学者提出的"汉儿言语"的标准非常吻合,故而现代晋方言中的"圪A"式词语,很可能是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是从事学术研究并攻读高级别学位或证书的学生,尤其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学术研究是其自身学习能力和人格精神的彰显。研究生学术研究活动最朴素的品质在于"真",即学术研究基础和研究结论的真实无欺;最高贵的品质在于"新",其学术研究过程是有据可依、有论自得的学术创新过程;而制度保障则是"范",它既是研究生自觉的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术研究活动个性色彩的多元并存。诚信、创新和规范构成研究生学术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1.
"亚洲四小龙"最流行的译法为"Four Little Tigers',但是,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亚洲四小龙"应当译作"Four Little Dragons".然而,不难看出,二者彰显的都是地道的目的语语言,不地道的源语言文化.究竟该如何翻译汉语中的"龙"?有人认为应将"龙"译为"long",也有人认为应将"龙"译为"loong".然而,二者都明显存在着不足.通过汉语特殊汉字词的英译梳理,本文率先提出将"龙"译为"long"的全新构思,以及弘扬"龙"文化的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舞龙灯"之俗亦由来已久。休宁县山斗乡有着流传已久,且独具特色的"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其记载繁见于徽州的地方文献中。通过对当地青岭村村落概况及元宵节"板凳龙"习俗的研究,反映出中华汉民族地区的"龙"信仰在徽州地区的体现,折射出传统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深远影响,而这一民俗事象得以传承延续亦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最后,试图透过研究"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解读其背后徽州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2,(12):53-53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冬至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值得品味:冬至别称冬至在古时有不少别称,有的称"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最南而得名;有的称"短至",因冬至日白天最短而得名;有的称"严节",如梁元帝《纂要》:"冬日玄英……节日严节";有的称"亚岁",古代过冬至节其隆重仅次于过  相似文献   

14.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5.
"全聚德"受追捧背后是"老字号"的品牌优势,但解决"老字号"危机的根本并不在于上市全聚德11月20日将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其掌门人姜俊贤日前则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不希望全聚德股价走势像中石油一样",言外之意是不愿看到暴涨暴跌的景象。姜先生还真会选参照物,中石油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而全聚德被坊间誉为"中华餐  相似文献   

16.
一说到龙,我们就会想起"龙腾虎跃"、"龙飞凤舞"、"双龙戏珠"这些好词。龙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最神奇、最威武的动物。我恰好是属龙的,今年又是龙年。按理说,我虽然长得不像画中的龙那样潇洒,但总归与龙有点关联,总应该  相似文献   

17.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那么,唐、晋、三晋与太原的历史,又有何关联呢?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  相似文献   

18.
古人对麒麟、凤、龟、龙的崇拜被称为"四灵崇拜",而《诗经》的部分诗篇描述了先民对"四灵"的崇拜,体现了先民的图腾崇拜、渴望祥瑞、生殖崇拜、追求长寿的创作心理,其影响源远流长,反映在汉民族文化原型和民俗中。  相似文献   

19.
章丘旧军孟氏商业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誉满齐鲁的豪门望族.其所经营的"祥"字号从清康熙年间兴盛到解放前夕,历时近三百年,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由它独特的经营思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这些特有的条件使得这个家族式的企业能在连年战乱中,历经近三个世纪而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晋钞”的发行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钞",系阎锡山控制下的山西省银行等金融组织发行的各种纸币的统称.民国时期,晋钞的发行主要集中于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的政情差异较大,因此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察晋钞发行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发行晋钞对近代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