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以来,中国近代回族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两个薄弱点,即:1,早期来华日本人在回族中的活动;2.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寇铁蹄下的回族。主要原因是以上两点的研究基本应借助当时的日文史料,而能见到这方面史料的学者很少;另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又涉及当时的一些回族头面人物与日本人的接触、赴日及参加日本在华操纵的“回教”伪组织问题。现就这两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在湖南回族中活动的若林九万早期来华在回族中活动的日本人值得一提的是若林九万,此人名在抗战末期中国一回族学者所著揭露日寇对回…  相似文献   

2.
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的穆斯林是中国穆斯林的一部分,在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山西的穆斯林作出了自己应有的重要贡献。可山西的穆斯林状况如何?过去不大有人了解。1986年《宁夏社会科学》5期发表了《清代的回族分布》一文,其中只字未提山西的回族,显然是缺乏资料。又如197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族简史》,几乎没有讲到山西的回族。因此,山西穆斯林及清真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后编纂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智(约1660--1730)是清初我国著名的回族穆斯林宗教学者,一生译著颇丰,其中《天方典礼》和《五功释义》的部分篇章集中反映了他的伊斯兰经济思想。一般认为《天方典礼》是"一部将伊斯兰教原理与中国儒家学说精编巧织在一起的伦理学著作"①,但他仔细研读此书,我们发现该书除了着重阐释伊斯兰教教义和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外,其中的《五功篇·课赋》、《民常篇·财货》等篇章中还包含着刘智有关伊斯兰经济问题的许多独到见解和主张,而这恰恰是未引起研究者充分注意的一个问题。一"天课"是伊斯兰教法定的施舍,是以真主的名义向教…  相似文献   

4.
宗教曾经是古代社会长期支配社会的精神力量和表征文化的外在形式.在伊斯兰教的构成体系中,教法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伊斯兰生活方式的典型体现,展现出广泛的社会整合与协调作用.伊斯兰法文化对伊斯兰国家和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社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回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法文化通过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对回族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成为回族穆斯林社会活动的一种内控性生活秩序,并构成多元格局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王岱舆对“太极”的看法有三:一是认为,真主乃“太极”之主;二是认为,“太极”生有形天地万物;三是认为,“太极”与“人极”具有相通性.王岱舆的太极观是他融合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他的这种融合也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即从宇宙观或世界观的方面看体现了回族对伊斯兰文化的固有认同.从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等看,体现了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马注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着重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五典”说是其宗教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作为一名虔诚的回族宗教学者,马注认为,穆斯林必须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完满地恪守人伦规范,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基于此,他将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学说同儒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观精编巧织在一起,从而构建了一套中国化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体系,并为中国广大回族穆斯林所遵行。  相似文献   

7.
《月华》是中国回族报刊史上最著名的报刊之一,它集政治宗教、学术文化、教育艺文等为一体,为弘扬伊斯兰教、倡导回族教育改革、发展回族文化、培养回族人才及增进各民族关系等起了积极作用。它的诞生是中国回族报刊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初创时期的《月华》顺应时代的办刊理念,为弘扬回族伊斯兰教文化付诸的实践,以及经过扎实努力获得的不断提升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达浦生阿訇(1874~1965年)不仅是一个伊斯兰教育家,而且是一个对伊斯兰教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都有很深造诣的学者。在其所著的《伊斯兰六书》卷四中,他从《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中国穆斯林所处的文化环境,系统地阐述了伊斯兰教人道观的道德原则和具体内容,并将伊斯兰教的天道观与人道观结合起来,建构了既坚持伊斯兰教基本原则,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善”为核心,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人道观。  相似文献   

9.
国运兴,文运兴。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学研究的春天。宁夏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以来,根据宁夏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丰富蕴涵,设立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对回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通过20年的培养,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他们大都能独立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级课题,成为回族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们已出版问世的著作有《回族史论稿》、《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回族人物志(元代、明代、清代、近代)》、《大西北对外开放的新思路》、《中国西北地区开发与向西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本着对现代穆斯林命运的关怀 ,从伊斯兰教对回族的纽带作用、清真寺建筑、《古兰经》等几个方面 ,探讨了伊斯兰教的美学品格 ,旨在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以探寻穆斯林的最佳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邱双成 《船山学刊》2009,(4):208-210
人性问题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伊斯兰学者以人性思想的研究为契机,为中国穆斯林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伊斯兰哲学人性思想源于《古兰经》又深受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学说的影响;同时,还与中国化的佛教佛性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以王岱舆、刘智等伊斯兰学者的人性学说为例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人性学说的深层价值对弘扬伊斯兰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共满洲省委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抗日文化宣传中心,在东北沦陷时期,曾开创了《夜哨》《文艺》《芜田》等反日文化宣传阵地.在此基础上,经过金剑啸等中共地下党员的积极努力,我党一度将日本人创办的殖民宣传重要工具——《大北新报画刊》发展为反日宣传的重要阵地.画刊以漫画、小说、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为武器,展现了日伪统治下东北民众的悲惨遭遇,同时又以慷慨激昂的笔触激励了人们的抗战热情,进而为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东北民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对人性的探讨是哲学研究中的主要论题,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穆斯林学者们以伊斯兰教经典为据,参照宋明理学对人性研究的新观点,来阐释伊斯兰教的性命观。中国穆斯林学者把人性划分为“真性”和“禀性”,认为“真性”是人性的本质存在,人性本善,而“禀性”则是导致人为恶的根源;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身、清心、尽性”的功修之路,成为“人极”。中国穆斯林学者通过“以儒诠经”的方式,完成了伊斯兰哲学的本土化,客观上消除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穆斯林报刊是我国伊斯兰文化史上数量可观而又极为珍贵的文献,也是中国报刊史上鲜为人知而又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出版史料。《伊光》就是这样一份期刊,它可以使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伊斯兰教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展现了回族知识分子以及中国穆斯林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是把寻求宗教信仰自由、寻求民族平等、寻求祖国独立富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毕竟是历史的事实。尽管在沦陷的14年中“没有产生过光耀文史的金元杂剧和清朝一代的古典名作;也没出现过关汉卿、曹雪芹那样伟大的作家”(《东北沦陷期文学概况》,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4辑),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却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强暴的一段历史,标志着东北新文学在缓慢的发展中增添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16.
老反革命张春桥,一九三五年七月写了一篇题为《驱逐》的反动文章,发表在上海《太白》杂志第九期上。在这篇文章里,他不顾当时我党提出的动员全国的老百姓,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方针,而大肆诬蔑日益觉悟的劳动人民,是一篇难得的反面教材。一九三五年,日寇的铁蹄踏进我国华北,妄图把整个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日运动日益  相似文献   

17.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有权威、影响深远的一部经典,是穆斯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准则。由于它指导着全世界八亿穆斯林的一种自成体系、相沿成风的特殊文化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历来为全世界学者所重视。 自1143年《古兰经》在西班牙被译成拉丁文以后,意大利文、德文、荷兰文、英文等欧洲文字的版本也相继出版。西方国家从过去对伊斯兰怀有偏见,逐步客观地对之进行了研究。到二十世纪初,研究成果已颇为可观。荷兰出版的《伊斯兰教大百科全书》是由各国知名学者共同编纂的一部巨著。费时二十五年始臻出齐。从五十年代修订的新版本(第二版)看,仪前两卷参加的学者达四百多名。成为伊斯兰研究史上的创举。当然这部巨著里《古兰经》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相似文献   

18.
9月3日,时值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工作者、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台湾和日本、美国的专家、学者八十多人,在长春济济一堂,隆重地召开了我国首届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发起单位有: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春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吉林大学中文系、东北师大中文系、吉林省古籍文献研究所等二十二个单位。  相似文献   

19.
今天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白崎乡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4万余丁姓及郭姓回族,他们是宋元时期移居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由于元末战乱、明政府实施同化政策、大量回汉通婚、丁氏家族“读书入仕”等原因,这部分群体开始融入地方汉族主流文化。现在他们中90%以上人口已失去伊斯兰教信仰,但他们仍有回族认同意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及70—80年代重申陈埭及周边丁氏、郭氏群体为回族,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即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关系,成为现阶段影响回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问题。泉州陈埭丁与白崎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回族认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20.
穆斯林西班牙是基督教欧洲吸纳穆斯林文化的桥梁,更是欧洲文化史不能绕过的重要篇章。穆斯林西班牙是中世纪翻译运动的中心,翻译了大量古典的经典著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精神食粮。穆斯林西班牙杰出的学者阿威罗伊借鉴亚里士多德学说,把伊斯兰教义学——卡拉姆理性化。与阿威罗伊大体同时代,犹太教拉比迈蒙尼德将理性引入希伯来神学,创作了犹太教神学一哲学的巨著《迷途指津》。这表明,穆斯林西班牙比基督教欧洲更加宽容,更能容纳文化发展与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