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述了《左传》中的否定词“未”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的表义问题。“未”不是只能对过去表示否定,而是对过去以至现在表示否定,对将来表愿望或可能,强调动作行为的可变性;而且“未”没有“不”的含义,当“未”后跟助动词,没有动态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时,“未”表静态否定,但仍有动态意味,表示“还不”。  相似文献   

2.
<正> 傅山在美学上,将“骨气”作为审美的第一标准,提出了“宁直率毋安排”、“宁丑毋媚”、“宁花柳毋瓶钵”、“宁横勿顺”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他还特别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气势变幻莫测和文艺风格、形式、内容的创新。他的这个美学观点,与他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语言里的否定,各式各样。其中有采用委婉的方式,而不是痛痛快快直截了当的否定,也就是语法著作中称为“委婉否定”或称“半否定”的。暇日尝读《红楼梦》,见此类委婉否定,十分丰富,随手札记成若干则。兹分两种情况,约略剖析,以见一斑。(一)用否定词“不”、“未”构成不×、未×凡是构成不×、未×的,多数不是干干脆脆的否定,而是语气和缓。又分两小类,其标记是:  相似文献   

4.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四门课。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凡出言信为先诈zhà与妄wàn奚xī可焉yān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巧奸巧语秽huì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nuò苟ǒu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  相似文献   

5.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其中“莫”字,唐圭璋、潘君昭、曹济平所著《唐宋词选注》理解为否定副词,因而阐释说:“可是当醒来以后,一切都显得那样惨淡,甚至使他对凭阑远望也感到犹豫,为的是怕引起痛苦的回忆。”其它不少选本对此字则未加诠释,大概也认为“莫”表否定无疑了。依此解释,则词的下阕完全成了李煜主观感情和思想活动的单纯抒发,而这与上阕寓抒  相似文献   

6.
湖南永州方言中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州方言有“很”、“不”、“莫”、“没”、“没得”五个否定词,它们在词性、句法分布及语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由它们构成的否定句式在句法结构方面有同有异,而且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和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悔》为基础,同时参阅了明、清的十几部白话小说,对《金瓶梅》的“把”字句作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分忻。得出以下结论:1、“把”字句动词语义不指向“把”字宾语的反向结构在明代已发展成熟;2,“把”字句动词的发展变化促进了“把”字在意义与功能上的虚化;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之后为常例;4、“把”字宾语已发展成熟,在动作未发生时,其所指并不存在的表确指的宾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和现状看,无指代词的研究是古汉语代词研究中最薄弱的一部分。就“莫”、“无”而言,没有发现古人给我们留下他们认为是代词的记录。莫、无的无指代词用法,直到《马氏文通》才开始被提出来。它称之为“约指代字”,表“无入”之意。二十年代末,杨树达先生研究了“莫”的无指代词用法。他称之为“无指代名词”,“为无人、无地、无物之意”。但是他在论及“莫”的后面粘附“者”的形式(莫……者)时,又发生了偏差。1963年杨伯峻先生著文,论述“莫”等字的无指代词用法,很有意义。惟惜其简略,且亦未论及“莫……者”中“莫”的词性。今天,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无指代  相似文献   

9.
1.“没”和“没有”对立柳州话属于北方方言。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是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最边远的地区之一,与这种边远的特征有关,柳州话产生了好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否定词的情况便是一例。柳州话的否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 (1)没(副词,意愿性否定) (2)没有(副词,事实性否定) (3)没有(动词,存在、领有性否定) (4)莫(副词,祈使性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个,柳州话里没有“不”这个否定词,与普通话的“不”相当的是“没”。显然,柳州话的“没有”和“没”的关系不同于普通话的“没有”和“役”的关  相似文献   

10.
“怕”类词的肯定式引申出“判断义”,在许多语言中常见(如英语I am afraid),但广州话“慌担心、怕”的否定式也引申出“主观判断义”,值得重视.广州话的“慌”前加表否定的“唔不”组成的“X唔慌Y”格式,是从否定的角度,表示言者对命题之可能性的断言性主观判断.此用法的“唔慌”已虚化为词,在句中属于命题外成分,是高一级的谓语.作为陈述句,“X唔慌Y”没有肯定式,句子表肯定义还是否定义,取决于Y成分的形式.该格式体现出言语的交互主观性功能.“唔慌”的虚化有其外部条件,更有其语义基础和动因,其虚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辨《孟子》“不得于言”句——兼释得、中、当、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公孙丑上》有个悬案: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说:“不得于言——不得乃不能得胜之意。这几句都是讲养勇之事。故以胜负言。旧注皆未得其意。”杨先生批评“旧注皆未得其意”,十分精辟,但把“得”看成是“得胜之意”,恐不尽然。仔细体察上下文的脉络,固然述及“养勇之事”,不过,北宫黝  相似文献   

12.
“不+性质形容词”否定语义的确定与语义提取域紧密相关,就是说在语义提取域内是两项对立还是多项对立,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是确定否定语义的关键.本文根据吕叔湘(1984)对反义形容词的分类,指出:绝对反义形容词,在语义范畴内两项对立,并且是离散的,存在着非此即彼的关系,否定一项即得到对立项.相对反义形容词,所表性质之间是连续的,否定一项并不能得到另一项.在特定的语义域,对于确定的宿主来说存在着相对常态的程度值,否定相对反义形容词中的一项得到的就是常态程度值.多项对立的反义词,主要是指颜色、味道、形状等语义范畴内的形容词.它们的否定语义与形容词所表性状在具体语境内是两项对立还是多项对立相关,两项对立时否定的是“质”,多项对立时否定的是“量”.  相似文献   

13.
音释二题     
《汉书》等引《诗》,为什么用“密勿”而不用“(?)勉”? 《汉书·刘向传》:“故其诗日:‘密勿徙事,不敢告劳。’”这是《诗·小雅·十月之交》的一联,毛诗作“(?)勉从事,不敢告劳。”《文选·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年表>》“密勿军国”李善注,“《韩诗》曰:‘密勿同心,不宜有怒。’密勿,(?)俛。”这是《诗·邶凰·谷凰》的一联,毛诗作“(?)勉同心,不宜有怒。”按,(?)勉亦作(?)俛。  相似文献   

14.
《拍案惊奇》“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搜集《拍案惊奇》“把”字句用例的基础上,从种类、主要动词及其附加成分、否定式三个方面对《拍案惊奇》的“把”字句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明代,“把”字句除表行为方式和处置以外,还产生了不表处置的“把”字句,此外,还出现了无主要动词呼应的“把”字句;2.在《拍案惊奇》中出现了动词带动态动词“过”的“把”字句;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字结构之前为常例.  相似文献   

15.
“中庸”哲学方法论是我国哲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唯一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中庸”思想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执两用中”的矛盾观;“过犹不及”的质量统一观;“时中”与“权”的发展观,“无适”、“无莫”的辩证否定观;等等.这对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莫”由否定副词发展成为测度副词。许多语言中的事实都表明:否定性语素在语音上缺乏独立性.常需要其他词汇性成分的支持。因此,从整个否定词系统来看,“莫”发展为测度副词应是语言发展中个体特殊性的体现。“莫不”、“莫不是”与“莫非‘的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先秦汉语"否"、"不"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中的“否”与“不”同源,二者都具有一般否定副词的性质。但“否”与“不”又有区别:“否”还是一个具有否定意义的特殊代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否定动词、形容词,或独立使用,否定指示代词“然”或“否”之前的相关内容,这使它在否定的同时又指代所否定的内容;“不”则没有这样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否定问很少。就句法而言,它们在句于中的位置总是紧靠着被它们否定的词,故用法比较简单。例如在句于“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否定同“不”和“‘非”分别置于被它们否定的词“到”和“好汉”前,并紧靠着它们。又如在句子“我没有(未)认真听”中,否定调“没有(未)”置于被它否定的同“认真”前,并紧靠着它。英语中否定词较多。用作否定词的不仅有副问,而且还有形容词、名词、复合代词和复会副同等。它们在句中的位置较灵活,故用法比较复杂。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同汉语中的否定词一样,也紧靠着被它们否定的同。①Hewhodoesno…  相似文献   

19.
<正>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但对否定的表达是两种语言所共有的语法现象。本文拟从语义的角度,对含“not”和“不”的否定句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作一粗浅的探讨。但“not”和“不”的双重否定式、委婉否定式、多余否定式及情态动词的否定不属的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20.
<论衡>是东汉时期一部论辩性强、口语化程度高的著作,该书中有大量的特指式反问句.语法上,以"何”、"谁”等为代表的疑问词在这些反问句中可充当各种主要句子成份;疑问代词仍以前置为主,但后置结构已有少数用例.语义语用上,各疑问词用于反问均表否定,并使原句句意或转表否定或转表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