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与学历关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指示,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看,首先需要辨明人才与学历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通常以“才识学问”来界定人才。如《辞海》解释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辞源》解释人…  相似文献   

2.
德与成才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人强调要将德放在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地位。今天,我党也提出了以德才兼备的标准培育和选拔任用人才。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官吏制度中,选拔人才时把人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德才兼备者;第二类,有德无才者;第三类,无德有才者;第四类,无德无才者。其中对第一类重用;对第二类限用;对第四类不用。唯独对第三类颇费脑筋,不用吧,他还是个才,弃之可惜;用吧,他又无德,恐为后患,所以历史上对这第三类人的处理有多种不同的办法,但其中最厉害的一种就是“杀”。理由是第一类、第二类无论其有才无才,却都有德,于国于民只是大益小益之分,用是必然,第四类虽无德亦无才,也没什么本事干大坏事,大可不必多费心思,而这第三类人因其有才而且无德,一旦…  相似文献   

4.
潘洪钢 《人才瞭望》2016,(15):74-75
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 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 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人们在发现使用人才时总是希望德才兼备、完美无缺。而人才和所有的人一样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受先天和后天家庭和社会内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成长。他们的知识、才能、经验、经历、个性、爱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真正能达到完美无缺者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在人才开发中,我们在按照选才标准,发现选用自己满意人才的同时,还要把视线投向那些有争议、受冷遇、遇挫折、有缺陷而不被人们所关注的人才。笔者在此提出人才开发中的逆向思维问题,旨在突破识才用才之常规,拓宽用人之视野,使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实现其使用效率最大化,让  相似文献   

6.
人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体,具有多重属性。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人才勿庸置疑地具有经济属性。充分认识人才的经济属性,可以从思想和理论上为人才进行正确的定位,在实践中自觉地将其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加以开发。 谈到人才的范畴,当今有许多种定位。《辞海》中把人才确定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中概括为“凡是对某一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的人,均称之为人才”;而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指出,人才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某一  相似文献   

7.
人才与耳才     
人才与耳才为人善谈者,人称有“口才”,观察能力强者,人赞具“慧眼”;思维敏捷者,人谓颇“聪明”,唯独夸耳者少,说什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此这般,不仅埋没耳朵的重要,也会迟滞人才全面的发展。与耳等量齐观,在中国的神话里,有“千里眼”,也有“顺风耳...  相似文献   

8.
古语有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德行高人谓之贤”“德不孤,必有邻”……现代社会也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之说.这充分说明,从古至今,道德素质都是作为人才的首要品质,在人才的成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能使人才产生内在心理调适 人才的成长过程本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要成长,就必然要与他人、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人才选拔的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德才兼备原则,是指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必须注意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去考核选拔人才,不可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人才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于“才”的考核,社会已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但对于“德”的要求和考核,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于“德”的考察,远比对“才”的考察复杂.干扰因素也更多。因此,对“德”除了常规的考察和观察外.应当积极走群众路线,通过访谈、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人们只知道商品市场上的用品用物有假,而很少知道人才市场上用人有假,其实,用人也有假,即名实不符。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本质大都是以“用人”之权谋取私利。如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名日唯才是举,实则唯财是举,不是用人才,而是用人财;不是重人才,而是重人财;不是选人才,而是选人财。谁给领导送去难得的人财,就会成为领导眼中难得的人才。又如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名曰爱才如命,实则爱财如命。因为他们口是心非,名曰想人才,实则想人财;名曰爱人才,实则爱人财;名曰要人才,实则要人财;名日揽人才,实则揽人财。再如有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名曰量才使用,实则量财使用,礼重的重用,礼不重的不重用,不财(不送礼)的不用。还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名曰重视人才开发,实则重视人财开发,谁送礼就培养谁,谁送的多深造的机会就多,谁能尽其财,就让谁尽其才,等等。  相似文献   

11.
用人十忌     
纵观古今,约有十种弊病,为用人之大忌: 一是任人唯亲。不问贤愚善恶,只要是“三亲四老”,即亲属、亲友、亲信、老同学、老同事、老部下、老乡,总要想方设法安排“肥缺”、“美差”。经营“家天下”。 二是顺我者用。以“我”划线。喜欢唯唯诺诺。“听话”乖巧的干部,排斥不同意见者,对反对过自己的人——不管自己是否正确——更是一概不用。极而言之,宁用奴才,不用人才。 三是党同伐异。醉心于搞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对本山头、本宗派的人,无原则地包庇、重用;对其它的人,则无原则的排斥、打击。不讲党性,只讲派性。 四是“势利”取人。拿人事权作交易,专看对方有没有“势”,对自己有没有“利”。以安置、提拔某人或某人的亲属子女,巴结讨好上级,换取自己的晋升之阶或其他好处。 五是嫉贤妒能。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所谓“武大郎开店”——凡比他高的都不用。为突出自己“高明”,处心积虑地压制、打击人才和内行,甚至特意起用庸才和外行,全不顾  相似文献   

12.
人才能力标准亟待出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这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不少地方从“十年动乱”中轻视知识,不讲学历走向另一个极端,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之风盛行,而且还打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旗帜。有高学历无实际能力者春风得意,而有能力学  相似文献   

13.
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赢得人才谁就赢得成功,这已成为企业的共识。那么在这个人才流动频繁的社会,企业怎样才能留住自己需要的人才呢?让人才在工作中感到快乐,他才会为了明天更大的发展而留在你的企业里。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乐在工作”有三大要素,分别是能力、价值观和人生志趣。在这三大要素中,人的终身志“选”,即选才,选天下英才称其职。第一步,趣是最重要的因素。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只有感兴趣才能使他在长期的工作中得到无穷的快乐和不竭的动力,相比之下,物质方面的刺激就变得短暂而无力。因此,…  相似文献   

14.
“不择手段”一词,一般多作贬义词用。然而,浙江省上虞市市长冯顺桥前不久在一次会议上谈及要用“不拘一格”、“不惜重金”、“不择手段”这“三不”精神引进人才时诠释:“‘不择手段’就是只要对企业有利.就要千方百计地引进.”这种不囿旧义、思想解放的提法,令人耳目一新。 发展市场经济,免不了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了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许多地区、部门,单位都开始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于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者有之,不惜重金筑“巢”引“风”者亦有之,甚至连循蹈“人才部门所有”这条老规矩几十年的人事部门,也纷纷摒弃旧制.为各类人才的流动创造起宽松的环境来了。不过,人们在颇感欣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总还有一些人在忙着  相似文献   

15.
“人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现阶段,有关部门对人才的统计,是按照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这样一个标准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一、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科学选拔人才。首先,人的品质、操守是国家盛衰、事业兴亡之关键。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文官制度,关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有着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系列标准,其中最为严格的就是对人才德性、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明代大学者归有光关于“天下之治,系乎人臣之有德,而才不与焉”(《震川先生集&;#183;别集》卷一).就是十分典型的表述。也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在人而不在天,领导人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才能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17.
有个段子,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流传:各大部委格子间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小赵踏上回乡路,摇身一变成了李处、张局、王厅、赵司;而写字楼里的琳达、玛丽、薇薇安、乔治挤上火车回乡,变成的却是桂芳、翠花、秀兰、大强.虽然表达有些夸张,却折射出真实的城乡价值观差别. 以往过年,谁家门前车多,迎来送往不断,十有八九是干部还乡.即便是机关里的普通办事员,村里人也会去问候拜访一下,“万一将来能帮上忙呢!”若是一些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返乡过年,当地干部更会当成重要任务安排接待.而在城市里靠服务业致富的,靠“互联网+”起家的,回乡却少有人问津.一位在外开餐馆的兄弟,聚会场合被人说道最多的竟然是:“早点结婚生子,在外面瞎鼓捣,什么时候是个头”.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既然是人才,就要大胆地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就要授以“一官半职”,不然就不是“重用”。其实对人才重用与否,并不在于有没有“乌纱帽”,有些人特别适合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工作,若硬要委以行政管理工作或当科长、厂长、总经理,这是形式上的重用而不是实质上的重用。有的人才也因此而抱怨道:天天忙于职工的住房问题、油盐酱醋柴问题、生老病死问题,真是当了“官”丢了“技术”,贡献反而小了。有的人适合科研攻关、适合把科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若硬要他从事政治工作、党务工作当书记或当工会主席,这也不叫重用。尽管有人主张用人要“用其所短”,意即变所短为所长,然而置其“所长”而不用,显然是一种浪费。也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五个成为”的人才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五个成为”人才思想的提出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青年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的后备军和生力军,无疑是源源不断补充我国人才总量的“新鲜血液”、壮大人才队伍的最重要成分,也是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承担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提出了要培养“三好学生”、邓小平提出了要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要求。江泽民同志而向新世纪经济,审时度势,继承和发展了“三好学生”、“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思想。他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校庆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五个成为”的人才思想:即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  相似文献   

20.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把具备这五个条件的主将看成“国之辅也”,“国之宝也”。这些精辟论述同我党选拔干部的德才兼备标准和“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的理论在内容上虽不尽相同,但二者基本精神仍相一致,因为他们都贯彻了我中华民族“任人唯贤”选拔人才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