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忠奸观念影响复仇主题表现在:1.对奸佞的人格否定限制、阻遏了其复仇业绩传播;2.奸臣形象塑造并不因其原型的好名声受束缚,人们带着对整个奸臣阶层的仇恨来接受、塑造个体人物;3.忠奸之分建构的善恶爱憎之情常超越敌我相仇对立的规定性,忠奸的大是大非成为复仇与否的决定性因素;4.忠的臣子规范影响主体复仇手段的选择,其不愿通过背忠违义方式复仇;5.愚忠作为正义复仇的一个遏止因素深化了忠臣被害的悲剧性。忠奸复仇主题中的惯常母题有救孤存孤、忠良之子亲讨血债、醒悟击仇、虐杀权奸、冥狱刑审等等。主题的系统功能制约了母题的生成与调节功能,母题的和谐组合延续、强化了主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古龙武侠小说力图对传统复仇模式进行借鉴的同时,又有所突破,从而不仅在审美上给人以新鲜之感,而且思想上能给人以启迪和升华,主要表现在(1)传统叙事文学中友情服务于复仇,古龙小说则注重表现仇人之间的友情;(2)传统文学多写“女性勾引不成则诬陷”,古龙写出了女性的报复来自于真爱,以及“育仇人之子使相残以报复”等模式;(3)借鉴金庸,古龙对传统“儿子长大后复仇”模式也有超越;(4)在中外相关母题滋哺下,古龙小说较自觉地将“忍辱复仇”模式回归到侠文学,如“恋酒色惑乱仇敌耳目”、“忍辱为仇敌亲信伺机报仇”、“自辱以激发复仇信念”等。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对传统复仇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3.
《原野》与《呼啸山庄》是两部有关复仇主题的优秀作品。复仇在许多民族文化背景之中 ,意味着追求正义、公正 ,但这两部复仇主题的作品似乎不只在追求正义和公正。曹禺和艾米莉·勃朗特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性思索。这些思索中透视出两位作家对复仇主题的共识。①从历史文化的因袭中暗示人物的复仇动机。两部作品中所渗透的异质的民族精神内涵向我们显示 ,主人公的复仇行为虽属于个体行为 ,但他们的活动深深根植于各自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②他们均在复仇主人公的经历中表达出对人的复仇与正义的矛盾的一些困惑 (复仇主人公都是在生活的压制与迫害中踏上追求正义的复仇之路的 ,但在复仇过程中都使自身陷入罪恶的深渊 ) ;最后以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表现自己对复仇主题的思考 :正义是人在适度地追求公正的同时趋向于“善”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中期以来,王立教授的主题学研究,在国内外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继《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等反响广泛的专著之后,他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以下简称《复仇文学主题》)为学术界填补了一项空白。《复仇文学主题》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多方面溯源清流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厘清、描述了诸多复仇作品之间的承续关系;论述了复仇文学同传统文化一些重要分支的关联;发掘了作品所反映的作家复仇观念及情感心态;分析了复仇心态的动因及其情绪泄导、心理补偿功能,复仇动机的传奇质…  相似文献   

5.
对待"投毒"、"诬陷"这类复仇方式,经历了由佛经误读、容受到认同的观念演进过程,表现出华夏中土传统伦理性支配力逐渐弱化,对于功利性复仇目标实现的关注渐趋强化。外域宗教文献作为一种异质文化的介入,对于中国伦理型的主流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具体的文学母题虽然细小,也可明显看出这一影响的轨迹。市民理想风习,将儒家庄严复仇制度规定下的伦理规约世俗化、诙谐化了。这也是文化传播濡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将艺术主题的变迁引入艺术史变迁的关系中,探讨主题的迁移与艺术史变迁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这就是主题学介入艺术史探讨艺术史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主题学是从艺术作品中的母题、题材、意象到主题,探讨和解决作品主题的演变和变迁。同一主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达,艺术家对母题、意象、题材、套语等的不同运用,使作品的主题发生变异,主题这一变异实则是主题的流变。艺术主题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史的变迁,同时主题的演变也影响到艺术风格的变化和迁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复仇文学大致可分为血亲、侠义、鬼灵与民族复仇,而春秋战国际始生的侠义复仇自原始血族复仇发展而来,其间早有鬼魂复仇为中介。汉魏六朝重礼轻法、讲究私恩以及原始复仇情结的深在作用、主体内心的补偿平衡机制等,刺激了复仇主题的绵延发展。歌咏复仇成为古代诗人不满于现处境现文化的娱情畅意方式;描述复仇时人们的认同与期待,充分得力于内在的复仇意识及原型裹挟的相关意绪。复仇主题与复仇意识强固了古人的伦理使命意识及正义感,成为一种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8.
复仇是梁凤仪作品喜欢的主题;创造复仇女性形象是梁凤仪小说的突出成就。《千堆雪》和它的续编《九重恩怨》就是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不久前,应海峡两岸电视台制播要求,根据《醉红尘》和《今晨无泪》综合改写而成的《红尘无泪》,也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长篇。由此可见,艺术地表现复仇主题和塑造复仇的女性形象,对梁凤仪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 女性复仇主题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通俗文学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决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美学上的因由。  相似文献   

9.
日本明治时期的写实主义小说《金色夜叉》反映日本明治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金钱物质的崇拜,以爱和恨的永恒情愫表现作品的复仇主题,诠释交织着爱与恨的情爱复仇主题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汉末至魏晋时期女性复仇文学主题真正形成。与同时期男性复仇故事相比,女性复仇在复仇动机、复仇过程、复 仇结局等方面具有许多独特魅力。女性复仇以其反传统性、反文化性,在礼与法的冲突中受到时人的肯定与赞誉。并 且,引起诗人们的关注,进入抒情文学,特别是乐府诗,为诗人们所咏叹。本文浅要地分析了其特定的文化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家族势力的影响及血缘伦理的威严,祖先崇拜渗透到复仇主题之中,导致复仇方式向冥间拓展。祖先向家族仇敌报怨前,要请示天帝获批,成了冥报通则,从而体现了天道观与祖先崇拜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文化精神中,豪侠精神与恩仇伦理形成了会通融合,具有唐代自身的系统性、开放性并初具类型,更加细密化。唐代血亲复仇主体身份,更加具有平民化倾向,被当作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正面形象讴歌。唐人开始认真地看待复仇的正反两方面社会意义,较为从理性上思考私自复仇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唐人写狐精报仇故事,一般都具有豪迈粗放的喜剧色彩和幽默感。唐人还生发出更为复杂的马报仇故事,突现出对于人马恩遇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3.
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丹子》、《吴越眷秋》、《越绝书》是汉代的三部杂史小说。这三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三部小说中和《史记》等史书中的同类事件的对比,来说明小说如何在情节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突出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复仇主体行使复仇动机方式以及相关影响,都有多重表现。吴越地域复仇文化的长期侵染,和人们以此为尚的自豪感更是不应忽视的。鲁迅对来自复仇之乡的自已有复仇偏好,就毫不掩饰。小说在江东形象群尤其是孙权、徐氏等“超群杰出”的艺术表现中,围绕着主要人物的复仇观、人才观,从吴越复仇文化宝库和孙吴地区民间习俗中汲取了丰富养料。  相似文献   

15.
动物为主雪怨母题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动物复仇母题 ,屡屡展露着动物知恩图报。它们能机智地向恶人或其他恶的对象报仇雪恨。作为现实社会里浓烈的恩仇意绪一个别致的泛化折映 ,复仇与恩报所展示的人性之光和正义气概 ,在某些习见的动物身上得到奇特体现 ,这是以肯定的形式来强调人与动物亲和给人带来的益处 ,母题既是对远古集体无意识情结的重温回归 ,又是其印证升华。作为人类的亲族 ,灵畜报主故事深化了文学对人性的反思批判 ,拓展了复仇恩报模式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6.
金庸武侠小说达于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古典精神的复活.春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模式,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呈现出独特的叙事表现.小说中春恨与情欲的伴生以及春恨的意象表现的主题学角度阐释,是我们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古典精神的发掘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外戏剧发展史上,复仇是个永恒的主题。西方戏剧在这一主题上,侧重对剧中人物复仇前后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文章以《美狄亚》为例,并将其与《赵氏孤儿》中的复仇比较,试从心理分析出发,看欧里庇得斯对人性的关注及其原因,以及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东周时期,复仇现象极为普遍,其中自尊复仇占了很大一部分,凸显了当时人们鲜明的自尊心理。自尊复仇的大量出现,与"天道观"的变化及民本思想的深入人心、宗法制下与君主有血缘关系的群体自尊心理的放大、"百家争鸣"的自由思想氛围、"礼贤下士"之风的盛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中华民族不为外侮的民族精神和气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秦汉之后,由于专制空气日浓,人们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挤压,自尊复仇的现象不再大面积出现,隐讳温良处世的民族性格得以定位。  相似文献   

19.
《春秋公羊传》复仇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了复父母之仇与尽君臣之义的联系,将臣子讨伐弑君者与“血亲复仇”相互等同。二是明显地表达了齐人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点,从而凸显《公羊传》“齐学”的本质特色。三提出臣子可以向无道的君主复仇,对比孔、孟、荀的观点,这种复仇奇论与孟子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