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春暄、宋光中先生,在《语文学习》(1985年第10期)发表的《当语法、逻辑与修辞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一般地说,修辞是不能摆脱语法、逻辑而‘一意孤行’,但是有时候为了某种表情达意的需要,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修辞倒可以摆脱语法、逻辑而‘别出机杼’。所以,当修辞‘别出机杼’的时候,语法逻辑也就不得不服从修辞了。”简言之,当语法、逻辑与修辞发生矛盾的时候,语法、逻辑服从修辞。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且不谈语法与修辞的关系,仅就逻辑与修辞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修辞与逻辑关系密切,有人通俗地说,在说话写文章中,逻辑管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修辞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然而,“好”必须以“对”作为前提,以研究语言表达艺术为对象的修辞必须接受以研究思维为对象的逻辑的制约,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在很长时间内却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要服从逻辑,有时修辞可以偏离逻辑.这种看法早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就见端倪.陈先生说,修辞“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  相似文献   

3.
选词造句是语言问题,但也有逻辑问题。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人们自觉地选词造句以表达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也有助于人们通过逻辑分析掌握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从而提高运用逻辑和语言的能力。本文就选词造句中语言和逻辑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探索词与概念、句子与判断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这里的逻辑指普通逻辑,语言也限于现代汉语。下面分三个问题说明:一、逻辑和语言;二、选词中的逻辑问题;三、造句中的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4.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关系之新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既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难点,又是逻辑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不同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原所秀同志认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是指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的区别。”①也有一部分人仅仅以两者反映的关系来区别两者。本文认为他们的观点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关系。但是,如果不能解决此问题,就可能产生概念不明确、判断不准确、推理不符合逻辑等一系列错误;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又是对人们认识成果的总结,还是构成判断、进行推理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固定,…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历来重视逻辑学,对逻辑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有过许多指示。他强调干部“要学点文法和逻辑”,“写文章要讲逻辑”;又指示学校要开设逻辑课。在《工作方法六十条》里,他又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我们常犯的逻辑错误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逻辑的定义理论似乎是毫无问题可言,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发现其规则和方法尚有不少方面值得讨论。一、“同语反复”是不是逻辑错误?现行逻辑教科书几乎无例外地把定义概念不能直接包含被定义概念作为定义所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并认为,如果定义概念直接包含被定义概念,那就是犯了“同语反复”或“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依我之见,定义未必需要这榉的“规则”,用“同语反复”或“同义反复”来概括某些定义方面的逻辑错误也不一定妥当。“同语反复”就一定是逻辑错误吗?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两组定义:  相似文献   

7.
具体概念在辩证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恩格斯指出:“辩证思维……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列宁进一步指出:“概念的关系(=转化=矛盾)=逻辑的主要内容”。因此,研究辩证逻辑,探索辩证思维规律、辩证思维形式、辩证思维方法,就必须首先研究概念的辩证本性,研究概念的矛盾关系及其转化。  相似文献   

8.
语法与逻辑     
语法和逻辑问题,是语言与思维这个总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把语法与逻辑的关系叙述清楚,有必要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进而讨论词与概念,句子与判断和推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形式逻辑对于思维形式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分析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结构,疏于对概念结构的逻辑分析,这就难免造成对概念逻辑分析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甚至直接影响到判断的恰当性和推理形式的有效性。笔者曾写过一篇《浅析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从一般性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本文试从负概念的结构特征上进一步加以分析,并据此对直言判断换质推理形式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看法。有不当处祈望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0.
概念文字是弗雷格为实现从逻辑推出数学而创建的推理工具.它为求真而创立,适用于科学研究,对于人们日常所用并不适用.概念文字经过进一步改进,“将能够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有用工具”.这种运用首先是一种逻辑分析方法,而不是形式化方法.弗雷格明确地区分了未加判断的“纯表象组合”与判断,也区分了语句与语句所要表达的“概念内容”;他使用自变元和函数取代语法结构中的主词和谓词.以上二方面基本上奠定了概念文字逻辑分析方法的核心.概念文字中并没有严格清晰的语法与语义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一) 逻辑矛盾是思维过程中违反普通逻辑矛盾律而产生的思维形式的结构混乱,它是把同一关系下的印“p”与“P”同时断定为真的逻辑错误。比如,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既肯定“曹操是大军事家”又否定“曹操是大军事家”,就是逻辑矛盾,其混乱的结构是“p∧P”。这种思维形式的结构,是正确思维不能允许的。  相似文献   

12.
思维方式的性质、结构与功能目前,理论界关于“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特征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见解。那什么是思维的方式呢?有的研究者就说是“定型化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或者“也可以简单说成是定型化了的思维方法”。这样一来,思维方式的文章就只能在“定型化”上做了。我认为“定型化一,确实是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之一,但仅概括出这一个特点,还不足以与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相区分。就思维形式里的概念、判断、推理说,从亚里士多德算起,沿用至今两千多年,不可谓“不定型化”,然而思维形式是不是就等手思维方式呢?如果不相等,那思维方式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任务又是什么?如果与思维方法、形式相等,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那它们不同的角度是什么?由此可见只用“定型化”来标志来区分还不够。当代西方的逻辑学家兼哲学家鲍亨斯基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是思维方式的理解。他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同样的逻辑规律显然能用不同方式加以运用。一条逻辑规律是一回事,但根据这样一条规律进行的推理是另一回事。”(《当代思维方法》第8页)。他概括得很好,同样的形式逻辑,辩证法可以运用它,唯心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也可以运用它,具有运用的灵活性。又譬如,关于对立统一概念的运用,列宁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的关系,这是传统逻辑的定义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就不会有正确的定义规则,也不能正确地理解定义的实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之一直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针对这一说法,张天敏同志曾正确地指出:“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根本不是什么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是内涵相同而语言形式不同的同一个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搞好“双基”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一知半解、理解不深,掌握不好,就很难有中肯的分析,准确的判断,逻辑的思维和正确的解答。有的学生常常对于某一概念、某一原理、某一反应规律,含糊不清、似懂非懂,就会堵塞了思路,造成在判断和推理上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对下列两题的计算常出现下面易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频率高,使用过程中往往容易相混而发生错误。小学语文教材,就有“的、地、得”用法内容,学生由于智力局限,一般不能在小学阶段就掌握,甚至不少学生中学毕业了,也不能正确使用“的、地、得”。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必须有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行。小学阶段,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词性知识,并未涉及句子成份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语言的结构规律都是从语言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不能从逻辑的观点上离开现实的语言去谈语法,随意地解释语言现象,让语言反过去迎合主观规定的语法信条。语言事实是不能任意改变的。高名凯先生指出:“句法结构是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的格式。各种语言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句法结构的表现形式。表达句法结构的语法手段主要有词序、虚词、构形形态、语调等几种。有的语言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达句法结构,有的则通过格的形式来表达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7.
单称判断的主项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单称判断逻辑形式公式及其解说,在现行的逻辑教材中存有分歧。多数教材给出的逻辑形式公式为:“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并认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少数教材给出的公式为:“(某个)S是P”与“(某个)S不是F”,认为单称判断的主项有两种情况,即有的是单独概念,有的是普遍概念。本文对它们分别作了评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要正确理解单称判断的逻辑形式和准确刻划,关键在于确定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普遍概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黑格尔的判断学说,就必须把该学说置于他思辨逻辑的整体构想之下。亚里士多德、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学说主张,判断的结构是主词与谓词两种概念通过系词“是”的联结;黑格尔则认为,判断的结构乃是主词向着谓词的概念发展,“是”所刻画的正是概念“是起来”的生存论特征。黑格尔对判断的讨论同样服务于整个思辨逻辑的任务,即阐明一种自规定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二、判断方面的逻辑错误 (一)判断歧义。 判断歧义是指在一个句中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判断。句中出现判断歧义,就会使读者对同一语句作了不同的解释,必然影响对句义的理解及正常的思想交流。例如: 最近我们学校召集了高二八个班干部开会,研究如何全面贯彻“三好”的问题。 该句既可以理解为学校召集“高二的八名班干部”开会,也可理解为学校召集“高二八个班的全体干部”开会。这种判断歧义一般是由于句中某个概念的内涵不确定而使其外延不明确造成的。又如: 赵师傅一个班就修好了两辆“桑塔那”和摩托。 句中“一个班”既可指赵师傅用了一个整班的时间,也可指赵师傅所带的一个班的人。其中的“两辆‘桑塔那’和摩托”,既可理解为“两辆‘桑塔那”和“摩托”,也可理解为“桑塔那”和“摩托”各一辆。可改为“赵师傅用了一个班的时间就修好了两辆‘桑塔那’和一辆摩托”。 (二)主谓失合。 主谓失合是指在一个肯定判断中的主项与谓项在外延上没有相容关系,或在一个否定判断中的主项与谓项在外延上没有不相容关系。在表达中常见前种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L1习得中逻辑问题的概念及其在L2习得中存在的理据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二语习得中功能语类变异和逻辑问题之间存在的所谓“悖论”。针对这种悖论,重点讨论了三个假说:“失效功能特征假说”、“表层特征缺失说”和“韵律结构迁移说”。第二语言句法中出现的功能语类变异并非是由于缺乏“逻辑问题”而致,而是普遍语法的默认设置和第一语言参数迁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