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浅谈媒介事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事件通常被理解为人为制造的“伪事件”,或者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这种认识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媒介事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媒介事件社会功能的发现和利用。因此,应重新对媒介事件加以定义,并且作出积极的评价。媒介事件是特殊的电视事件,它区别于日常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新闻,具有非常规性、直播性和提前策划性等特征,它具有新闻事件、突发事件所不具备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起到凝聚民心、化解矛盾、延缓冲突、整合社会的作用。从新的视角认识和评价媒介事件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介事件”、“伪事件”、“奇观”和“新闻策划”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辨析,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从两种理论范式的角度来理解:(一)真实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二)媒介化的动机→导演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及其传播理念的发展,可以在国际传播和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媒介事件”进行理论申发——升华为“全球媒介事件”。全球媒介事件是指通过新媒体、电视、报刊等各种技术媒介,在国际主要媒体有持续重要报道的全球性事件。伴随现代媒介的变迁,全球媒介事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议题充分世界化,各种技术媒介相互联合,与国家形象密切相关等等。全球媒介事件可以分为重大突发事件和提前策划两个类型,其对国家形象一般分别会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大众传播的线性控制模型正在被双向交流的互动话语模型取代,这种媒介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拓展媒介事件理论研究范畴与研究模型。传统媒介事件研究,其基本理论倾向是事件"媒介化"(mediation),强调媒介在事件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叙事主题一般较为宏大。新媒介环境系统中媒介事件研究基础路径转向"事件化"(eventization),关注媒介事件对分裂、碎片化社会的整合作用及其意义表达机制成为媒介事件研究新的重心。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3年3月"非典"期间产州调查的一手资料,对"非典"事件前期新闻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量化研究.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件期间在公众的信息渠道中,媒介居何地位;二是公众对媒介的评价情况.调查发现,媒介在事件前期的表现并不理想,原因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以及在整个事件中它未能成为公众最主要的信息渠道,因而公众对它的评价偏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媒介话语言说者身份之“碎片化”构成了此媒介事件之起因。由于此事件所涉及的话题的特点以及媒介(机构)的介入,使得此事件最终演化为一起“媒介事件”。而此媒介事件如此的起源和发展又使得“范跑跑”作为一个媒介事件拥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对媒介事件的重新界说以及媒介事件对受众心理状态的影响入手,通过对近期国内一些电视广告片的创意特点的分析,指出在媒介事件的影响下,电视广告的创意正呈现出一些趋向,如诉求路线的情感化、表现内容的公益化、运作方式的潜隐化等等。对于这些趋向的认识,有助于企业改变以往程式化的广告操作手段,获得更加积极有效的广告产出;有利于拓展电视广告创意者的思维空间,使电视广告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8.
我们将"唐慧案"置于"新社会运动"的背景下,研究媒介与社会冲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以党报为代表追求的主流媒体所形塑的"公平正义"框架和以市场化媒体为代表追求的"法制化"框架是媒介在国家-社会框架下发展的结果;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媒体对"唐慧案"的报道,反映了在针对中国底层抗争政治报道中新闻媒体及从业者对于专业主义理念的践行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以往的研究认为媒介在社会动员和建构集体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关于"唐慧案"的底层抗争中,媒介的动员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媒介建构的集体认同更多的是媒介之间的自我认同。由于大众媒介的报道和介入,使得"唐慧案"具有的底层抗争政治的性质更加明显,大众媒介不仅仅是这场抗争运动的报道者,同时也参与建构并消解了这场底层抗争运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合,从而形成了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这使得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相关文论的解释效力开始失效,引发了文学理论从"语言媒介"到"物质媒介"的范式转换。"物质媒介"概念全面释放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作为构成性调解和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性内涵,从而以一种融媒介态势擘画着新世纪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的后人类景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和作为消费文化支撑的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美女作家群”、“80后”等一系列文学现象。本文提出“媒介文学事件”概念,从理论上找出这类文学现象运作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特征描述的方式来定义这个概念,其次将定义要素转化成一种类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并进一步认为,“媒介文学事件”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存在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11.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已成为当下的传播现实。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出发对我国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作了全面探讨在回顾议程互动形成的基础上,分析了议程互动的方式,阐明了对待议程互动与断裂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2.
传媒影响力:在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传播实践中,影响力逻辑似乎已成为传播业界奉行的不二法则。但是,因为我们对此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误读,所以对传媒影响力的片面追求给当前传播实践带来了诸多让人忧思的问题。从理论和现实二个层面上对此展开较为详尽的分析之后指出:当前传播实践中普遍流行的影响力逻辑,在很多时候被人们简化成为了一种片面的传播效率论,它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对公共性、公正性等价值属性的回答。为此,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的辩证关系,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当代大众传播的影响力逻辑,并以此有效地指导大众传播实践的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媒奇观具有鲜明的媒介地理学涵义.地方性、开放性、包容性、存储性是媒介空间的地理学特点.通过呈现、浓缩、凝视、影响、突破、创造等方式,媒介空间参与奇观地理的塑造,并通过聚焦、聚释、放大最终建构了传媒奇观.传媒奇观在表面上属于"媒介制造",但其形成无时不在地受着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左右和消费主义逻辑的掌控.传媒奇观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生存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媒介版图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倡导媒介的版图与生态意识,是基于当前国内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意在强调在共时空状态下,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媒介制品,或者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媒介机构有机配置与组合,也就是构建一个富有生机的多样性的媒介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媒介是以整体的舍力而非单一的形式对人实施具体的影响,此项倡导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媒介的生态与版图意识还可以帮助梳理、调整当前媒介设置与媒介批评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这正是其紧迫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介本来是普通的社会舆论工具,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媒介及从业者形成“工具人格”,阻碍了我国传播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后传媒成为一种产业,新闻媒介获得市场自由人的地位,从业者也转型为独立人格。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导传媒业的新闻专业主义和商业主义又造成媒介既独立又不独立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最终要落实到新闻媒介的产品上。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传播方式,新媒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媒体个人化具有内容个人化、传播共享化、管理自律化等特征。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是社会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在媒介领域中的反应,是现代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是信息海量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表现,是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媒体个人化趋势给媒介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正视并顺应这种趋势,制定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建立分布式分类管理模式和以技术管理与法规管理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媒介产品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介产业相应的经营策略,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在物质形态上,广播及无线电视是公共物品,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及网络媒体是准公共物品,报纸及杂志是私人物品,媒介产品承载的内容是公共物品,媒介产品集聚的“注意力资源”是私人物品;加快新闻信息的发布,增强新闻信息内容的独特性是所有媒体经营的策略、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媒介领导者新媒体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立足于中国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新媒体素养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并有助于媒介领导者理解和把握信息的根本,这不仅是媒介经营管理更新换代的要求,也是适应全球化信息传播的需要。中国媒介领导者的新媒体素养可以通过应变力与判断力的培养、学习力和应用力的强化、思想力和审美力的提升、创新力和创造力的激发等多角度进行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他们在传播学上的贡献国内却鲜见评介和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虽然这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批判,但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成为21世纪传播学界研究热点之一。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作者自己对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解。随后梳理了学术界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多元研究视角,供今后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