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园集外诗>为近年发现的袁枚集外诗,有390余首之多,系清代同治蒋敦复所编辑,为袁枚27岁以前之作.它不仅有诗学价值,还有史料价值.袁枚二十岁前的诗歌创作、生活状态、思想意识,诗中都有具体的表现与反映,可以填补袁枚其它著作记述的空缺;而其中二十一至二十七岁的诗作也可弥补<小仓山房诗集>同时期作品内容的不足.此诗集发现后,学界以前对袁枚的一些评论或许要作修订,这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2.
性灵诗歌是近年清代诗歌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章通过分析性灵派谱系的理论缺陷指出袁枚诗派影响力被高估的现状,继而从如何处理文学史上个人与宗派关系的角度提出:在清代性灵诗人个案研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就宗派立论,容易陷入认识上的误区。鉴于此,建议将这一时期提倡自由抒写,反对形式主义诗风的诗人统称为性灵诗人。至于他们各自的流派归属,可以存而不论以待来者。  相似文献   

3.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9,30(3):111-113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联话"在保存楹联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诗学话语系统对楹联进行了理论上的言说,初步建构起联学的话语系统.其楹联理论以创新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雅切"或"切"及"味"等审美标准来评价楹联;二是对楹联用典的看法;三是对楹联审美作用的认识.袁枚所做的工作,为"联话"这种文论体式的正式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欲证明钱锺书不仅是现代学界最擅品鉴文学趣味的杰出专家,且是能从古籍读出批评史视野暨美学睿智的大理论家,范例之一,便是系统爬梳钱氏从《谈艺录》到《管锥编》,针对清代迄今300余年流传甚广甚久的《随园诗话》,围绕“探本”今释,所提炼出的一套既具国粹特色,又闪烁着现代思辨光泽的“诗品伦理学”。“诗品伦理学”含三个定律:一是“诗论尺度”须诉诸“町畦”,即在有限语境中说有效的话;二是“诗例笺释”须讲究读“全篇”,切忌“摘句”;三是袁枚在“诗论尺度”“诗例笺释”有悖“探本”或“探而未本”,病根是在袁枚“心乱”,做不到“心不待境静而静”,屡屡借诗话渔利,其借诗话渔利之手法主要有“权门保驾”“闺秀站队”“追星红利”三种。  相似文献   

5.
《才调集》是后蜀韦縠编定的一部大型诗歌总集,收诗一千首,是现存唐人选唐诗选集中数量最多的。在清代,此集盛行,评注本众多,其中冯舒、冯班评点本影响很大,纪昀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删正。在对比二者所有评点过程中可以发现:从"删"诗上看,纪昀重诗的"质""兴象""自然",又不排斥"调响秾丽";从"正"二冯的评点上看,纪昀对江西、西昆两派基本持"折中"的态度,主张应相容并蓄,博采各家之长。  相似文献   

6.
自孟子提出《诗》亡然后《春秋》作之后,历代多有训解。魏源对历史上以颂、正雅或是变风之亡等来训解《诗》亡的各种说法都给予否定,认为应该从王者之迹熄来理解《诗》亡,只有这样的理解才可以认识到孔子著《春秋》为后王制法的微言大义,知晓《春秋》是对王迹的承接,而《春秋》承接王迹是通过五霸来实现的。与以往人们论五霸多推尊齐桓、晋文不同,魏源特别称许楚庄王,多或少也有赞美清王朝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清代沈德潜以风格作为编选诗集的准的之一,对诗人作品的分别去取和品评裁定都产生了直接影响。文章将零星散布于《唐诗别裁集》中的序言、凡例、点评等评论性文字进行细致梳理,综合《唐诗别裁集》前、后两个版本关于代表性诗人诗作的选评情况,并与《唐诗正声》《唐诗品汇》和《古今诗删》等唐诗选本相比对,从而推演出沈德潜的五律风格升降轨迹,并深入探讨沈氏以风格选诗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9.
皎然的《诗式》是唐代影响深远的诗学论著,解读《中国历代文论选》节录的《诗式》内容可知皎然以及编者所要表达的诗学观念,其中有关诗歌“用事”论,从概念及功用上把“用事”和“用典”、“比”区分开,使“用事”成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概念。并且通过例证,认为诗歌用事应做到“不傍经史,情格俱高”、“真于情性,尚于作用”、“用事不俗,不为事使”三个准则方可成就好诗。较之前代的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皎然对“用事”客观系统地论说开启了诗歌用事理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学理论著作《诗式》 ,是中国古代“诗话”体裁的体式奠基之作 ,其体裁及理论意义有三方面 :第一 ,奠定了中国古代诗话体裁“断想式”、“语录式”的体裁特征 ;第二 ,奠定了诗话体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例说”的形式 ;第三 ,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竟境格调说”具有创建之功。  相似文献   

11.
"诗圣"杜甫与"悲秋之祖"宋玉精神相通,宋玉的代表作《九辩》开创了寓悲情于秋景的全新境界,杜甫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从意象、意境及精神境界对宋玉的《九辩》都有全面的承继与发展,由此而成为唐诗悲秋主题的典范之作,代表了唐诗悲秋主题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兼容并包的好学精神,也彰显了文学发展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吴怀东 《学术界》2023,(3):18-27
李白《赠孟浩然》诗是一首名作,近年来有学者却对此诗产生了特异的解读,认为此诗对孟浩然的描述是严重“误解”。事实上,李白赠诗最突出的特征是用“卧”这个意象描述孟浩然的清高、淡泊,而“卧”这个词语和意象也在孟浩然诗中大量使用,“卧”正是最有代表性的隐逸生活方式。孟浩然好与佛、道往还,游山玩水,推崇陶渊明,格调清雅,这是隐士生活的具体内容。尽管孟浩然也追求仕进,但科考失败,使得他有意突出归隐之心和林泉之趣,高自标置,以期获得心理平衡。李白对孟浩然隐士形象的理解与推崇,完全符合孟浩然刻意留给世人的总体印象,而李白与孟浩然在推崇隐逸、崇尚高洁人格方面的心心相印,正是盛唐文化“风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执导的《英与白》是人文类经典纪录片。该片在内容方面,以栅栏和窗作为隐喻,揭示了熊猫英和饲养员白被压抑的欲望和对于爱与自由的渴望,进而反思在现代文明下人性被束缚的现实。在表现形式方面,《英与白》借用了暗示、象征、隐喻、对比等表现手法将该片表现成了一首情绪丰富、意蕴悠长的诗。  相似文献   

14.
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剽窃行径被曝光后,又状告天津市语言学会所谓“侵权”一案引起天津市乃至全国学界的极大关注。天津各所高校主持正义的广大学者,无不坚决支持天津市语言学会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正义之举。2005年1月,当天津学者得知剽窃者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天津  相似文献   

15.
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但对于该理论的接受,一直存在依违之分,在“发乎情”与“止乎礼义”两端,各有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