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试论制度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制度问题是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最需要的直接条件。以江泽民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人口发展理论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人口发展的制度创新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回应。人口发展制度创新突出体现在人口发展的机制创新,包括人口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市场化取向创新和政府职能转换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立足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从历史选择到制度实践构成了我们在新时代夯实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从共同富裕到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制度自信特有的价值意蕴。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既需要大胆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又务必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借鉴、制度实践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学研究的深化,对制度问题的研究成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将中国制度建设放进人学的视野中观察,在分析制度建设与人的发展一般关系基础上,提出制度建设是解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此须根据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提高人们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5.
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客观化存在,它一方面内化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去改革和创新制度.正义作为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乃是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制度创新的价值支点.但从更根本的意义上来看,制度和正义的真正主题是人,人追求正义并按照正义的标准去改造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都是为人性的完善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制度创新作为人类理性地选择自己生存秩序和发展路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完善社会藉以完善自身的过程.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否与人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乃是判断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正义与否的最终依据.  相似文献   

6.
改革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首先,制度建设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制度创新;最后,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制度创新作保证。因此,制度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起影响的诸多因素中,制度是直接的决定因素。制度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工具,因而人的自由发展是可能的。在制度环境中,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制度一定要与人的自由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相匹配。制度创新则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制度与人的自由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的匹配,使人的自由发展由理想转变为现实,推动人的自由发展向更高层次提升和超越。从中国制度现代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我国正进入又一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始动力。需要及其满足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实现。制度源于人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因为一定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一定的规则框架。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制度的本质和目的。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制度的保障作用越来越重要。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系统,其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人的发展、理论创新、制度的自我完善等;同时也具有复杂的阻力系统,如制度自身的僵化、制度短缺以及传统观念和人们的思维定势等。制度创新的动力与阻力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全球化既是制度创新的推动因素,也是其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由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过程,制度与自由之间固然存在一种张力,但自由是制度的基础和目标,制度是自由得以实现的机制。人的自由和发展与制度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制度每前进一步是对人的自由的促进,人的自由与发展是制度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创新是由初始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演进过程。演进的激励,来自创新主体对新制度安排潜在收益的理性预期。潜在收益的存在与增长,取决于制度环境与制度内部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制度系统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创新主体的行动决策以客观因素的变动为基础,而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将影响并决定主体对制度创新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在转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与世界其他转轨国家相同的,有些是其他转轨国家所没有的,还有一些问题是带有世界关联性的。基于此,作者以老子《道德经》中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为基础,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论证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理论观点。"包容性体制创新"这一新命题,涉及的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其实质是在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怀寻求公平正义,通过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境界的制度治理框架,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制度创新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该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的设想: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的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3.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与一般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在制度环境、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和制度规范对象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制度环境的特殊性规定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给制度变迁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非正式制度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进行改革和创新时要顾及社会文化背景和相关的特殊问题;实施机制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注意理顺两个行政系统的职能分工、理顺教育行政系统内部的职能分工,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规范对象的特殊性则要求处理好"民族学校"和一般学校两类学校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重要的思维能力。在哲学层面上懂得创新,培养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创新思维的动态机制,把创新思维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是我们实践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产业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工程的源头活水,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苏物联网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同时也面临资源要素整合不够、组织体系有待完善、运行机制需要创新等挑战.政府应从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重点工程示范、专项资金设立、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进行物联网协同创新的战略引领,要健全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以及评价机制,强化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目标导向,促进不同创新主体的广域协同,从而推进江苏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开发开放25年来,浦东新区非常注重人才的战略性集聚和整体性开发,历经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这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国内独具特色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并积累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实践经验,即浦东模式。包括产业集聚推动人才聚集、市场主导人力资源配置、政策辅助推动人才聚集、项目化培育人才聚集、高品质公共服务环境等。为进一步推动高层次人才发展,浦东应从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的引才战略转变,在培育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创新创业文化、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环境、提升高层次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等方面予以强化,全力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解决云南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科技创新是关键。要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在云南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的思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制度变迁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营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增加"民营银行"这一新的金融制度供给内生于金融制度变迁的逻辑要求,又外生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压力。因此,应遵循市场规则,加快"配套金融制度创新"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以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的差异性为切入点,对五届(2001-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入围项目进行跨区域、跨类型、跨年度等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行政改革与经济增长显著关联,同时,地方政府创新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从政治改革向行政改革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公共服务仍没有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焦点领域。这一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中央政府要自上而下地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和政治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机制,重视区域发展中地方政府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思维问题作为存在于人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已知与未知,已有与未有、确定与未确定之间的矛盾或距离状态,它具有范域性、待解性、意义隐涵性、可证性和明晰性等思维特性。思维问题的确定既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也与主体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关联,此外还与主体的思维能力密切相联系。科学研究的选题确定要坚持科学性、需要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等基本原则。思维问题是进行思维创新活动的根本前提;其自身的规定性制约着思维其他要素功能的发挥;规定了思维创新活动的发展方向;激发了主体创新研究的兴趣,增强了思维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