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荃 《文史哲》2006,1(5):143-152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近百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固然出现了众多学术大师,却没能够形成得到学术界公认的明显的学术派别。尽管如此,以方法论为参照,大体上还是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中,新学历史学流派在三四十年代最为活跃,可谓大师辈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流派的鼎盛时期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陆学术界;现代政治学流派源起颇早,兴盛却晚,然而这一流派代表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翁有为 《文史哲》2005,(3):115-122
傅斯年与钱穆,都堪称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思想的史学大师。傅斯年是科学派的领军人物,治学主实证求真;钱穆实际上则是新儒家学派的中坚,治学主经世。实证求真学派、新儒家经世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三足鼎立的三大史学流派。因之,从傅、钱二者的交往和关系看二者的学术思想及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学术史是颇有代表意味的,给予吾人的启示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流派分析严强现代西方政治学指的是从本世纪20、30年代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兴起的以对政治行为、过程和系统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都声称这种政治学理论是同传统的政治学相对立的。尽管这一学术思潮在20世纪80、90年代...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先驱.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之交诗学转型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在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再造中国现代诗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的一个核心主题.19世纪中后叶的文学革命已经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诗学转型,而深厚的中西学术素养,毕生以学术为己任的执着追求,使王国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之交包括诗学在内的现代学术转型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的论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言说可能。它注意把理论家的著述纳入到流派、思潮的大框架中加以研究,采取左右渗透、对照的联系性横式结构,在整个新诗的文化背景中探究20世纪40年代现代诗学的历史进程与流变规律。它充满独立的思想发现,或以对诗学研究空白、遗漏点的填补,拓展学术新领域,或努力突破成见,在老问题上出新观点。同时它材料丰瞻,立论平稳,思辨色彩浓郁,在某种程度上深化、推进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民国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民国湖南学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文史、哲学、法学、教育诸领域的大家。晚清以来史学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得到延续,史学成为民国湖南学术的奇葩,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的影响巨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得以运用,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和文学研究成就;传统学术方法继续在学术研究中传承,在文字学、文献学研究中收获硕果;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和流派也在伦理学、法学、逻辑学研究中打上烙印;由此呈现了民国湖南学术的发展轨迹,并凸显其湖湘学术独特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尚晓明 《北方论丛》2002,(4):106-110
回顾20世纪展望21世纪语用学理论的建构、发展及其未来走向,令国内外语言学界所关注.探讨语用学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语用学流派及其研究方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语用推理机制,将展示语用学无限生命力及其跨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陈国庆 《中州学刊》2004,(5):118-122
清代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清一代,宋学、汉学抑或今、古文经学,均获较大发展,且取得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清代学术史再度引起学界普遍关注,海内外同行学者对清代学术思潮、学术流派、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就目前情况而言,清代学术史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学术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国际关系研究兴起与迅速发展的世纪,其中西方的研究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在这一百年中,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从一种理论或流派独领风骚,到各种理论或流派辈出、相互竞争,它们既有一定的继承关系,有相互论战;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国际关系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拓展.但这种研究的多样化,也带来了研究的琐碎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黎风 《社会科学研究》2001,1(3):137-141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开阔了人们对"背景"和"历史"的眼界,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即便是纯艺术的西方现代批评也无法回避对"背景"和"历史"的考察,这表明它们是一切批评学的学术基点.但是,20世纪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批评实践的历史发展表明,各种学术流派在此问题上的理解不尽相同,分歧甚大,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观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消解的趋向,并对中国新时期文论和批评影响很大.对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超越和对西方现代文论的借鉴,"背景"和"历史"的考察现在应当上升到"个人"的特殊存在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施雪 《理论界》2003,(6):39-40
熟悉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对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是极其重要的。20世纪文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流派纷呈,而这一特点在小说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各种文学流派蓬勃发展,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相互吸引。在风格、体裁、题材、手法等方面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许多反对传统文学的流派的总称。现代派文学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12.
高秀雪  付天军 《河北学刊》2012,32(4):210-213
从现代语言流派发展来看,20世纪的语言学史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体验主义斗争和相互融合的历史。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学术渊源,它们不是在任何方面都针锋相对的,其研究具有承接性、互补性和发展性,在认识论、方法论、语言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语言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各个语言流派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体验主义必然会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初,东南大学掌门人、哲学家刘伯明论述文学的美学要素、西方美学主潮和美育学说体系,起点高卓,视野宽广,立论精准,彰显了现代美学的学科意识,体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现代文化意识和美学思辨精神.过去,由于理论框架、观念、眼光的限制,学界未能发现和理解刘伯明的美学贡献.本文旨在揭示刘伯明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的学术实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中国学术面临新的建设格局.胡适融合中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对中国现代学术建设作出示范,他的探索过程和成果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学术走向,是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选择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社团流派的研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作家群体现象的认知理路.总结60年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之经验,史料基础和观念形态建构的双重重要性,是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整体思考的制高点之所在;反省过去的研究,我们缺乏考察这一现象的整体性理念和思路,即对文学社团流派中"文学、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地域)"等概念的包容性、动态性.研究作家社团流派人与事的关系和纠葛,关键不是规约或简单的判断,而是对占有史料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今天,中西伦理文化的交汇、碰撞乃至冲突、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因此,正视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伦理文化环境,在加强民族自身伦理精神研究的同时加强对近现代西方伦理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万俊人同志的《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下卷,1992年)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地介绍、论述自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西方伦理学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及其基本特征的学术专著,是一部熔历史与理论于一炉、集述评与论证于一体的史论结合、史思并重的伦理学新作。在这部逾百万字五编二十余章的著作中,有对西方古典伦理学理论传统的追  相似文献   

17.
陶水平 《江汉论坛》2007,(8):133-137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西方公民资格理论的当代复兴与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资格理论经历了从古典义务导向到近现代权利导向再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公民资格观的演变复兴过程.公民资格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全面复兴,为解决自由民主制的危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即现代民主应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理论向"以对话为中心的"的协商民主理论转变,同时强调现代民主制的健康发展不仅依赖于基本的制度和正义,更注重公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真正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可以说起始于近20来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就是学科意识的自觉和学术层面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围绕着茶研究的三个子学科———茶学(属自然科学)、茶业学(亦称茶业经营学或茶叶商品学)和茶文化学(属人文社会科学),并在茶文化学术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走进新世纪,中国茶文化研究面临着学科地位、学术视野、资料发掘、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新问题。只有理性地面对和成功地解决,茶文化研究才能充满锐气和后劲,在基本理论的深化、茶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探讨方面有新的作为,促进中国茶文化学科的完善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俄罗斯学术界普遍认识到,作为文学理论的传统诗学已跟不上文学发展的步伐,需要探索科学的新方法来揭示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特殊性,由此涌现出彼此争鸣的诸多诗学流派,它们都延续诗学对象为"诗"的古希腊传统.在高扬史诗而贬抑小说艺术性的语境中,巴赫金以哲学-美学家身份涉足文学研究领域,以长篇小说为突破口,试图革新诗学研究范式,重新描述已被小说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他发现了长篇小说体裁不同于史诗来源的古代民间狂欢节文化渊源,找到了小说研究的对话主义方法论,借此进一步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话哲学基础.巴赫金在研究小说时建构并完善自己的对话和狂欢化理论,主要并非政治上的苏联意识形态使然,而是符合其自身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唯其如此,他的诗学思想才会成为20世纪中后期活跃学术思维的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