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杂文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散文里,已经可以看到杂文的最初萌芽。”《庄子》《孟子》的某些片断就未尝不可把它们当作杂文来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冯雪峰认为:“在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的文字都是最好的和最本质的杂文。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散文的正统。”先秦杂文可说是我国杂文发展史上的奠基石,它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擅用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2.
1925—1926年,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高峰。因为这两年鲁迅写的杂文,大部分收入杂文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①;又因为这两年正是鲁迅在北京,以杂文为武器攻击旧社会,但又不断遭受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文人诬陷打击、“交着‘华盖运”’之时(《华盖集·题记》),所以,这两年便被人们称作为鲁迅杂文的华盖集时期。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不仅数量丰富②,而且在杂文创作思想与艺术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不仅旗帜鲜明地确立起以社会批评和文学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而且确立起他杂文最基本的艺术特质──强烈的情感性和丰富的形…  相似文献   

3.
杂文的概念与鲁迅的杂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刘勰《文心雕龙》第十四篇即为“杂文”,这大概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杂文”字样。文曰:“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然后,刘勰列举了从宋玉到左思的十七位作家的二十一篇作品(诸如《对问》、《七发》、《连珠》、《客难》、《解嘲》等),将它们统统纳入了“杂文”的范畴,并且归结道:“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现在看来,刘勰这里的“杂文”,范围相当宽泛,他是把诗赋、史传、诸子、论说、铭箴、诔碑、哀吊等等之外无类可归者,统统以“杂文”目之。这里的“杂文”概念,显然是一个大的类别,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作为文体之一的杂文。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对于杂文的研究,尚鲜为理论家们所涉足。因此,当我们在西北大学张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杂文史》问世不久,又看到福建省杂文学会宋志坚同志撰写的《杂文学初论》(以下简称《初论》)的降生,感到格外高兴。我曾在为《中国现代杂文史》写的评论中称前者是杂文研究中。筚路蓝缕的拓荒工程”,那么,对于《初论》,我以为,罗竹风先生所言极是,“即使称之为‘里程碑’也并不过分”。因为作者以斫破的精神和独到的探求,将杂文的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达到了新的水平,对以往的研究确实  相似文献   

5.
茅盾不仅是著名的的小说家,杰出的散文家,而且是革命战斗杂文大军中的一员主将,在杂文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早在20年代初,他就为《文学旬刊》“写了许多杂文”,1925年又在《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上发表过不少“文学评论和杂文”。后来,有人把他和鲁迅先生并列称誉为《申报·自由谈》的两大台柱。抗战时期茅盾来到重庆,用他的笔为神圣的抗战鼓与呼,在写小说和剧作《清明前后》的同时,还积极从事杂文创作,获得丰收,于1945年出版了杂文集《时间的纪录》。  相似文献   

6.
关于狭义杂文的定义,说法不一而大同小异.比较准确而完整的是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给杂文下的定义: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这个定义至少包括这样三层意思:其一,杂文是文艺性的,因而不是一般的"论文"(说短论或许更恰当一些);其二,杂文是议论性的,因而又不是一般的文艺;其三,杂文是文艺性和议论性的结合,但两者不是混合而是溶合,不是平分秋色,而是各有侧重.质言之,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A.杂文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文体,从其20年代独立发展伊始,就使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这“缘”的关键在于杂文作家(尤以杂文宗师鲁迅先生为首)对现实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与关注,对未来的展望和祝愿.陈凤翠是我省文学界特别钟情于杂文创作的一位.在近30余年的杂文创作历程中,已发表了700余篇杂文,出版了《陈凤翠杂文集》(工人出版社)《江南尘集》(哈尔滨出版社).另有游记合集《丹麦记行》、《城外风情》(哈尔滨出版社),被收入中国当代杂文百家之列.陈凤翠对于杂文的创作可谓执著乃至“顽固”的程度,他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于杂文创作之中,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自言:“以我写的那点豆腐块杂文来说.不过就那么千八百字,却都是耕作于黑夜,吃力地写,吃力地改,吃力地抄,有时千字小文也要抄上几遍.有时还不敢立即送给我素来敬重的编辑,而必须是字斟句酌.”(《为“累”敲边鼓》)杂文的创作是  相似文献   

8.
<正> 写杂文是出自一种社会责任感 胡其伟是青海省有一定影响的杂文家,他的杂文成就是他不倦追求的结果。 胡其伟少年时代就喜欢鲁迅的书,从《呐喊》、《彷徨》到凡是能寻到的鲁迅著作都看。初中二年级学写杂文,在本地《徽州日报》发表了处女作《也谈师资》,自此便一直爱上了这种带刺的文体。1948年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课余写作杂文,发表于宁沪一带的  相似文献   

9.
论"语丝"时期的鲁迅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创作于1924年至三十年代以前的杂文,分别编入《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计一百四十多篇。这些杂文大都发表于《语丝》、《莽原》、《京报副刊》,其中又以发表在《语丝》上的居多,鲁迅又恰在1929年底写了《我和语丝的始终》,其中说:“同我关系较为长久的,要算《语丝》了。”所以我们可将鲁迅这一阶段的杂文,称为语丝时期的杂文。这一阶段,他创作了各种体式的杂文作品,对杂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辛勤探索。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迷人的艺术魅力,显示了鲁迅作为…  相似文献   

10.
杂文,富于战斗性的文艺轻骑的一种形式,在“孤岛”四年多时间里,是起伏地前进的。先是报纸副刊如《世纪风》和《大家谈》上经常发表杂文,1939年,又出现了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期刊如《鲁迅风》等。但由于环境的恶劣,这些期刊的寿命都不能很长。当然,有恶劣的环境存在,总禁不住出现斗争和反抗。1941年皖南事变后,一种以丛刊形  相似文献   

11.
杂文文质论     
杂文既然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于文学家族,那就必然有其独特的文体界定和艺术特点。然而,当前学术界对杂文的认识并不尽一致,有的把报刊上的短小评论统统划入杂文之区,有的将古代的《桃花源记》、《陋室铭》等与鲁迅的杂文相提并论,还有的仍坚持杂文即议论性散文,等等。至于对杂文文体特点的概括,就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除早已流行的“文艺性论文”说、“诗与政论结合”说之外,近来又有“浓缩文学”、“情绪文学”、“受难文学”、“得意忘形文学”、“勇敢  相似文献   

12.
吴有恒是我国著名作家,多才多艺,著作甚丰。他既能吟诗作赋,创作长篇,又会作曲编戏,更增长杂文。他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和历史小说集《香港地生死恩仇》,还写了《榕荫杂记》、《榕荫续记》和《街谈巷议》等大量杂文。吴有恒的创作生涯是从杂文开始的。1934年秋,吴有恒从恩平家乡来到广州,同神交已久的萧殷、赖少其相会,他们住在中山大学,一起参加革命学生运动。当时由于斗争需要,吴有恒便开始学习鲁迅笔法,开始写杂文,由赖少其配漫画,共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政策。他们的杂文配漫画,经常出…  相似文献   

13.
四月下旬,在春意盎然的古城徐州,举办了一次有杂文作家、杂文研究工作者和报刊编辑四十余人参加的杂文研修班。这是我省杂文界为探讨杂文创作规律、繁荣杂文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研修班聘请《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的两位主编、著名杂文作家曾彦修和陶白同志担任主讲。同志们边听讲,边读书,边提出问题,边漫谈讨论。在短短  相似文献   

14.
我们详细辨析古今“杂文”概念,则会发现,现代意义的杂文并非出自鲁迅。鲁迅杂感出现的条件是产生于近代的、快速感应社会生活的报刊。我们从近代报刊及“时评”栏目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报刊“时评”是杂文的滥觞。中国国内首创“时评”栏目的报纸是《时报》。陈冷(陈景韩)主持的《时报》“时评”栏目及其发表的大量时事评论,对杂文文体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冷发表的“冷血的文章”开启了时政批判的幅度、格局,其写作范式及嬉笑怒骂、雄健畅达的风格,均对鲁迅杂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杂文源流史视角看,陈冷的时事评论是现代杂文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杂文在我国蓬勃兴起.杂文作者,有党政干部,有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其分布之广,层次之多,队伍之大,还没有哪一支写作队伍可以与之相比.杂文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时代生活中,日益显出它的重要作用.杂文理应属文学,这本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现在却有一种舆论把它排除在文学创作之外了.这种"杂文非文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判断杂文是不是文学作品,那就要看  相似文献   

16.
从1918年5月15日,鲁迅于《新青年》发表《随感录二十五》起,至1936年10月17日他逝世前两日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其杂文创作经历了近十九个年头。这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其特点如何?便是我这里所要着重阐明的。一、鲁迅杂文艺术的分期及其标准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够科学、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当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其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  相似文献   

17.
《晨报副刊》对杂文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晨报副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以自己的方式在五四时期促进了杂文这一特定文体的繁荣。报纸与杂文在直接参与社会方面有共同属性,但报纸在杂文文体文学性的建设方面却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秦似(1917—1986)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杂文家,他由写诗而步入文坛。自“贪婪”地读完《鲁迅全集》,尤其是对其中的杂文“恋恋不舍”并“不知不觉间受了感染”之后,便从一九四○年始转而进行杂文创作。四十余年间,他共创作发表了六百多篇杂文(另在诗词、音韵学、戏曲等方面也多有成果)。这些杂文,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中国现当代杂文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得到人们的称赞。本文试就其杂文的美学特色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茅盾先生在他的文学回忆录《多事而活跃的岁月》中说过:“中国的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既不同于世界各国文学史,也不同于中国历代文学史的特点,这就是杂文的重大作用。”遗憾的是,杂文研究一直处于现、当代文学整体研究格局的边缘位置。而姚春树教授和袁勇闯博士偏偏逆时而动,甘于寂寞,十数年如一日地用心血浇灌杂文的园圃。《对世纪中国杂文史滩为回眸对世纪沧桑历程的第一部分体文学史,用余万字中凝聚着两位作者的深厚功底、卓越史识、自觉的理论追求和求真的理论勇气。作者在20世纪中国杂文史研究中力求贯通近、现。当代,又涵盖大陆和…  相似文献   

20.
杂文是鲁迅进行战斗的主要文艺武器。他的杂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泼辣、幽默、含蓄、犀利、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都和鲁迅充分运用讽刺艺术有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讽刺,鲁迅杂文就失去了它的固有特色。鲁迅所以选用杂文作战斗武器,是由于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战斗的紧迫性。杂文言之有物,可以起到匕首和投枪的作用。它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的灵敏度高,“对于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