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同一性简论     
矛盾同一性问题是唯物辩证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依照列宁的观点,辩证法本来就是研究对立面怎样同一,在什么条件下同一和转化的学说。然而,究竟什么是同一性呢?它的内容是什么?却是有歧议的。有的同志固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居与转化就是同一性全部意义的观点;有的同志则认为,相互转化是质变、飞跃,是具体同一性的破裂,从而把它排除于同一性含义之外。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的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否也是“对立的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有的同志在这方面已经作了许多论述,在这些论述中有一种倾向很值得注意,即在论述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互统一、相互制约”和“相互否定、相互排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有以同一性和斗争性来代替事物矛盾的具体对立面的倾向,即把作为事物矛盾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事物矛盾自身分割开来,离开事物矛盾的诸方面而抽象地谈论同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些同志对转化是否属于同一性的一个含义提出不同看法。有的观点很明确,认为转化不属于同一性范畴,有的观点比较含糊,认为同一性只包含转化的可能或趋势,也否认转化过程属于同一性范畴。他们说,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著作,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矛盾论》,都没有把转化作为同一性的一个含义。他们认为把转化看作同一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哲学界论说纷纭:有的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有的说,转化不是同一性,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才是同一性;还有的说,转化和转化的趋势、可能都不是同一性,唯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才是同一性。我觉得,这些见解各有自己的根据和可取之处,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抓住同一性的本义和实质。同一性范畴,作为矛盾的一种内部属性,则表示矛盾双方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本质关系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从其实质来说,我认为只有一个,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同”。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第五节中指出生和死具有同一性。同一性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两种情形。生转化为死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但死如何转化为生呢?相传扁鹊一类名医能够“起死回生”,其实,那“回生”的病人并没有真死,一个生命个体是不能死而复生的。我们应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和死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在批驳罗森塔尔等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关于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时,对生和死转化问题作过这样的解释:“生与死不能转化,请问生物从何而来?地球上原来只有无生物,生物  相似文献   

7.
<正> 多年来,我们对矛盾同一性的理解,主要是依据《矛盾论》中关于同一性具有两重涵义的论断。近年来,一些同志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只有对立面相互依存一重涵义,不应包括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并提出了三点驳难。对此,我想谈些不同的看法,以便进一步展开讨论。一、两重涵义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薯作的根据吗?持一重涵义说的同志没有直接提到《矛盾论》,而是认为同一性的两重涵义说来源于苏联哲学家米丁等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根据。不可否认,在《矛盾论》问世以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哲学界广泛讨论了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其中涉及到同一性的两种情形(即对立双方因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互相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同志认为,在每一具体的矛盾运动中,“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而不是说这两种情形中的每一种都始终存在于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因此,“矛盾双方总不能一直共居下去,也不能一开始就互相转化,总是要先经过共居,然后才发生转化”,“只能是由共居到转化”,而“不能设想其对立双方有什么永恒的共居或不停顿的连续的转化”。简言之,在这些同志看来,共居就只能是纯粹的共居,转化就只能是纯粹的转化,两者不能并存。  相似文献   

9.
现在,讲这个问题,是旧事重提。为什么要重提?原因很简单:有些问题,搞不清,想不通,解决不了,所以,本着党的“双百”方针精神,冒昧地再提出来,请同志们赐教。一、“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共同的根本的命题和理论,有其特定的、确切的含义,即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得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两者是一个东西的同一性论。这是唯心主义的根基,在西方哲学史上是公认的,一些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也是这样论证和肯定的。这个问题,见我们1959——1962年期间发表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上面的文章,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不再重述。有的同志说,黑格尔是唯心辩证法家,因而这个命题在他那里是特殊的、不同的。诚  相似文献   

10.
再论矛盾“一分为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一)不理解矛盾“一分为三”的原因长期来不认识矛盾“一分为三”的科学性原因是什么呢?在哲学上借用过米的“矛盾”概念说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方面(诸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四个特性:一、相互分离,有着差异;二、相互依存,并且渗透;三、相互排斥以至斗争;四、相互转化及其融合。从哲学意义上讲的“矛盾”有的可以“一分为二”,有的又可以  相似文献   

11.
《江汉论坛》1980年第三期发表了荣开明等三位同志写的《同一性的涵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同”文)。该文认为同一性只应有一重涵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不应是同一性的涵义。我们的观点相反,认为同一性不可能只有一重涵义,理应具有“转化”这一重内涵。讨论同一性的涵义,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这里面牵涉到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正> 读李祥斌同志《相互渗透也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载于《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李文)一文,颇受启发。然而,对其中“对立面互相渗透不仅是矛盾同一性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矛盾斗争性的重要表现”之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故拙文一陈自己陋见,以求教于作者与读者。一、互相渗透仅仅是用来表现矛盾同一性的重要内容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列宁选集》第2卷,第712页)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这是从两个不同方面反映着同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特别着重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上,详尽透彻地阐述了矛盾法则。这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实为精彩的篇章。毛泽东同志使用“联结”一词,在《矛盾论》中共有十处。它的含义是指矛盾同一性,即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本文拟根据这一论述,就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的统一、对立的联结的原理及其在分析、解决矛盾时的重要意义,谈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拟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作为引玉之砖,以便共同探讨,加深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结的。离开了斗争性来讲同一性,或离开了同一性来讲斗争性,同样是不符合于辩证法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的两极对立,“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对立之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4页)  相似文献   

15.
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根据列宁的论述,在《矛盾论》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原理。怎样理解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论界众说不一,有的同志坚持这一论点,但却把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说成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有的同志则根本否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对、绝对关系。这些同志的失误都在于没有从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去考察,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事物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他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从事物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认为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吴鹏同志的《质量互变规律质疑》一文(见《河北学刊》1986年第6期,以下简称“吴文”),对质量互变规律提出质疑,有助大家对唯物辩证法的这一规律展开深入地讨论,这是有益的.但他的观点有片面性,我们不敢赞同,特和吴鹏同志商榷.恩格斯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吴文说:“量与质的相互转化,实质上是一物的某种质的‘量’与另一物具有一定量的另一种‘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它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的量与质的相互转化.显然,这种转化与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之间的相互交替,是完全不能相互等同的两码事.”  相似文献   

17.
《哲学研究》一九六○年第七——八期发表了周景芳同志的“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把一九五九年第四季度开始讨论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及错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质变阶段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等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提出不同意我的看法的意见。他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矛盾)的二重性,不是两种关系。”他认为我的“问题就出在‘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这不仅仅是四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周景芳同志把问题归结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样的讨论对辨清“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大有好处。但在我看来,周景芳同志对这个关键性问题的看法,还是值得商榷。也可能我的看法不对,但是为了使讨论进一步开展,现在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我的看法是错误的,我将坚决修正自己的错误。总的说来,我的问题不出“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而周景芳同志的问题却出在“不是两种关系”这六个字上,而且“这不仅仅是六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8.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19.
矛盾的同一性与转化问题关于同一性问题,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中早已涉及,但是着重在它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方面。近来,对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已较多地集中到这个范畴本身内容上,尤其在对直接同一性的理解和同一性是否包含转化这两个问题上,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20.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的两种最基本的属性,是事物内部关系的最高概括。同一性指对立面相互联系、联结的性质,表现为对立面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斗争性指对立面间相互排斥和否定的性质,表现为对立面间的差异及其发展为对立和斗争。说它们是两种最基本的属性,在于它们不可偏废地并存于一切矛盾及其发展的任何形态、形式或阶段中,是内在发生的必然具有的性质、性能。说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