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猛 《社科纵横》2005,20(5):146-146
从藏区本土条件因素与外来影响两大方面初步探讨一下藏族佛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各种因素,从象征性、程式性、审美性、自由性、形象鲜明性、规范性,浅议藏族佛画的造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留日时期的郁达夫为焦点,对直接或间接与其人生及文学相关的种种情况进行具体的实证考察,以清晰复现郁达夫的留日——从补习学校到东京帝大的完整轨迹,解析从“大正留学生”到作家这一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元素。  相似文献   

3.
东亚死刑废除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人的尊严及相对无期徒刑联合国所通过的《旨在废除死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款选择议定书》(IC-  相似文献   

4.
舒亶是北宋王安石新党中的重要人物,在古代的历史语境中,常被定位为无耻小人形象.但真实的舒亶并非如此,虽然在北宋的政治文化与朋党之争中,舒亶因多次兴起狱案,尤其是排压打击苏轼的“乌台诗案”而备受后世非议,但其吏治、边功、文学均有不俗表现.单纯以一“小人”盖棺论定的评价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钩稽史料,详述舒亶生平行状,凸显那个“议论争煌煌”时代语境中的真实的舒亶形象.  相似文献   

5.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告结束。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竟惨败于一个小小的岛国,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震惊和深思。人们最终认识到,政治腐败和科学落后是导致失败的两大原因。当时日本近代化的经验,也从反面明确地启示了这一点。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和中国同样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曾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尤其在1884年被迫开国以后,欧美列强蜂拥而至,美、英、法、俄等十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2):123-130
"辽代词坛创作沉寂"这一判断不惟是文献稀缺现实下的一种假设,实则亦与历史的真相相差无几。而相较于词在高丽以及金的接受与创作,辽代这种词坛沉寂现象的产生既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息息相关,也与这一时期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所表现出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尽管辽词创作不兴于世,但辽人之于词的发展,尤其对于金词风格的塑造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对此现象的探讨,是我们理解整个十至十三世纪词史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武继平 《浙江学刊》2007,19(5):88-92
佐藤春夫在他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作为文学家著述甚丰,而且对我国文人郁达夫影响颇深;作为"国策文人",也写下了大量为"皇军圣战"击鼓助威的作品。由于资料的匮乏,过去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者,后者几乎无人顾及。近年来学界虽偶有论者言及佐藤的小说《亚细亚之子》,但由于没有汉译本和第一手史料等原因,致使一些想当然造成的谬误不断出现。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旨在还原佐藤春夫及其"大东亚共荣"构想以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杨晓静 《学术交流》2023,(6):184-192
“神似”中“神”的含义与中国传统画论、文论中常使用的“神韵”“气韵”一脉相承。“神似论”可以追溯到道家对“形”“神”概念的讨论。庄子在批判继承老子整体思想后,对形神观念有进一步阐发。唐代后中国诗学审美发展过程中,只追求“神”,而舍弃“形”的思潮日盛,求“神”成为当时审美评判的最高标准,在此背景下,“神似”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审美标准,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关于翻译“形似神似”之说,茅盾、郭沫若、闻一多等有专门论述。傅雷在大量优秀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提出“神似说”,将“神似”翻译思想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并被翻译界普遍接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顺治之弟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最主要的历史人物,除了顺治的第四子和硕荣亲王外,便是顺治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了。本文拟就《红楼梦》如何隐写了十一子这一点做些简要的索隐考证。林如海十一子生于1641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申时①(见《太宗实录》),死于1656年七月三日巳时...  相似文献   

10.
《滇考》一文被编入《梨洲遗著汇刊》,黄宗羲是该文的作者似无疑义。然而,已有人怀疑,《梨洲遗著汇刊》初刊于宣统庚戌(1910年),何以此前二百余年诸家黄宗羲著录从未提及此文?如果是新发现,编纂者对此文的由来及发现的经过为什么不加说明?这不能不怀疑编纂者将《滇考》列为黄宗羲遗著有无确据。  相似文献   

11.
吴春燕 《唐都学刊》2011,27(3):48-52
七八世纪的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因集中出现了八代六位女天皇而被称为,"女帝世纪"。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女天皇的频出源于顺利"过渡"、"中继"皇位。然而,在考察了这一时期女天皇继位的社会、政治背景之后,笔者发现,"女帝世纪"的形成与当时母权制遗风浓厚的社会习俗以及皇位观念和皇室继承制度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西施考     
西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又是吴、越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对于西施其人,历代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陈管见,成此小文,权作引玉之砖。一、西施其人西施,又称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人,系芋萝山下卖薪之女。相传姓施,名夷光,因居芋萝西村,故被称为西施。西施虽出身寒微,但容貌非凡,姝妍冠世,是“天下之美人”。就连有时那皱着眉头的病态,也另  相似文献   

13.
孟尝君考     
孟尝君在战国历史中很有影响,在后世名气也很大,但其史事却不大清楚,前辈专家的考证也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本文就孟尝君初相魏、任齐相的时间等问题大胆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雅正考     
《诗大序》云:“风,风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释名·释言语》:“颂,容也。”颂,古亦从容,颂容多通假。可见,《诗大序》对风颂的解释是以形音为根据的。而雅则不然,“雅者,正也。”雅与正在形音上并无联系,那么,雅之何以训正,能否训正,就只能另找出路了。就此,下面谈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豆莫娄考     
公元五世纪到八世纪,在今黑龙江省北部的嫩江草原上,居住着一个世代以农为业、兼营畜牧的民族,史称豆莫娄族,它曾为开发嫩江大平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年代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这一已消失了的民族史迹,不仅不为一般群众所了解,而且在历史著述中也很少涉及。本世纪三十年代,冯家升先生曾于《豆莫娄国考》一文中①,对其史迹作了富有成果的考证,纠正了中外学者的许多谬误。但限于当时的资料和认识水平,也还存在若干需要检讨和修正之处。本文拟在该文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不当之处,敬希史学前辈及读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涂山再考     
本文认为考察涂山地望应联系大禹治水 .涂山氏为居于淮河流域的东夷人 ,禹娶涂山氏是为取得东夷对其治水的支持 ,涂山地望当为今安徽怀远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坛自 1990年下半年起 ,散文随笔突然走俏 ,并持续升温 ,至今不衰。从文学生命角度看 ,这是文学整体面对新的时代形势的一种自我调整。十年发展 ,形成三个突出特征 ,即作者队伍空前庞大、创作成果空前丰富、内容风格空前多样。就内容而言 ,思想、文化、人生 ,构成三种基本流向。“新潮”散文起步较晚 ,尚不成熟 ,但其显示的文体革新的意义 ,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迁居山阴辨考--兼论阳明学之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明 《浙江学刊》2005,(1):91-98
王阳明与余姚、绍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经常引起两地学者争论的问题.历史的实相应该是:阳明十岁就已随父迁居山阴,此后有五次归姚,其中还有两次重要的讲学活动,证明阳明不仅仍把余姚视为故乡,而且还将其作为重要的讲学教化之地.不过在<阳明年谱>里记载阳明"至越"、"在越"、"发越"的毕竟有十五处之多,且有早年的"筑室阳明洞"之举措,又有后来的"稽山书院讲习"之盛况,更有晚年的"天泉证道"之辩证,因此如果说余姚是阳明的出生与讲学之处,那么绍兴则可以说是阳明学的发端与成熟地.尽管余姚距离越城不过百里之内,但两地的文化传承及民情风俗存有差异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绍兴的地域文化对阳明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直接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朝觐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2,29(3):116-120
朝觐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邦交礼仪 ,它对于巩固周代初年的统治和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进入春秋以后 ,虽然“礼崩乐坏” ,但朝觐礼仪却为春秋诸侯所继承 ,并成为霸主控制与盟诸侯的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提高了霸主的地位和权威 ;另一方面则将众多的诸侯控制在霸主之下 ,对邦交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朝觐的礼仪 ,历来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排比爬梳 ,钩沉发微 ,试图勾勒出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朝觐礼仪。  相似文献   

20.
谢安葬地考     
谢安(320—385年)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他的遗骸究竟葬于何处,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南史》和《陈书》记载,谢安墓原在建康(今南京)梅岭冈?在南朝陈时遭到破坏,被迫迁葬。究竟迁到何处去了?一说迁到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一说迁到始宁(今浙江上虞县南部),还有一说认为以后又迁回建康。因此,本文拟对此作一考析。一、谢安遗骸在南朝陈时已迁离建康,以后并未迁回南京为东晋和宋、齐、梁、陈的都城,时称建康。城南的聚宝山,东晋初年豫章太守梅颐曾驻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