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2.
悲喜剧相结合的小说,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小说最能体现鲁迅小说的特色。悲喜剧结合是对立的同一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对立的同一性,包含着两种意义:其一,对立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对立双方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悲剧和喜剧相结合,也存在“共处”和“转化”两种情况。“共处”,不言自明。“转化”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悲剧性人物,到另一历史时期则可转化为喜剧性人物;二是,在同一作品中,悲剧向喜剧转化。由“共处”而形成的悲喜剧相结合的作品和由“转化”而形成的悲喜剧相结合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主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第五节中指出生和死具有同一性。同一性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两种情形。生转化为死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但死如何转化为生呢?相传扁鹊一类名医能够“起死回生”,其实,那“回生”的病人并没有真死,一个生命个体是不能死而复生的。我们应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和死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在批驳罗森塔尔等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关于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时,对生和死转化问题作过这样的解释:“生与死不能转化,请问生物从何而来?地球上原来只有无生物,生物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为什么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和斗争性是五条件的?长期以来,说千道万,但却很难令人信服。说到同一性是有条件的问题时,主要理由有二:其一,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同一性是暂时的、易逝的、相对  相似文献   

5.
同一性简论     
矛盾同一性问题是唯物辩证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依照列宁的观点,辩证法本来就是研究对立面怎样同一,在什么条件下同一和转化的学说。然而,究竟什么是同一性呢?它的内容是什么?却是有歧议的。有的同志固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居与转化就是同一性全部意义的观点;有的同志则认为,相互转化是质变、飞跃,是具体同一性的破裂,从而把它排除于同一性含义之外。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矛盾转化的不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同志对矛盾的转化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加区分,似乎二者是一回事,把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看成了是矛盾转化的唯一情形。这个看法值得商榷。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矛盾的转化。列宁说过:“辩证的转化和非辩证的转化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同一)。”恩格斯指出:“不管一切渐进性,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都必须用矛盾的学说来加以说明。由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统一性和斗争性),其矛盾运动必将进入到一个决定性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哲学界论说纷纭:有的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有的说,转化不是同一性,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才是同一性;还有的说,转化和转化的趋势、可能都不是同一性,唯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才是同一性。我觉得,这些见解各有自己的根据和可取之处,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抓住同一性的本义和实质。同一性范畴,作为矛盾的一种内部属性,则表示矛盾双方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本质关系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从其实质来说,我认为只有一个,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特别着重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上,详尽透彻地阐述了矛盾法则。这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实为精彩的篇章。毛泽东同志使用“联结”一词,在《矛盾论》中共有十处。它的含义是指矛盾同一性,即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本文拟根据这一论述,就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的统一、对立的联结的原理及其在分析、解决矛盾时的重要意义,谈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9.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论》中有专门的一节谈到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阐述列宁的下述两段话:“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下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同一性和斗争性,历来是有争论的领域:究竟什么叫同一性,什么叫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历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七月十九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文章认为:“按照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爭性的不同情形,可以将矛盾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第二种类型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需要通过斗爭去解决;而“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则应该用“合二而一”、即把对立面结合起来的方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11.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两种最基本的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联结的性质,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这是正相反对、根本对立的两种性质,两者的界限不容抹煞和混淆。然而,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的两种性质,缺一就不能构成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将矛盾双方与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等同起来,进而把矛盾双方的两次连续转化看作就是事物否定之否定的运动,例如:“事物内部包含着两种对立的因素: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唯物辩证法把肯定因素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叫做肯定,而把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而跃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叫做否定。”持相同说法的还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作为其统治者,是矛盾的肯定方面,无产阶级则是矛盾的否定方面。”我认为,对这种观点作进一步的商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调和,本是人们常用的一个词汇,指的是配合得宜、协调一致的意思。汉朝贾谊的《新书》说:“五声宫商角徵羽,倡和相应而调和”。说的是不同音调的和谐。调和也指味道、颜色、样式等等的协调,引申为调解、调理、调停、调剂、调配等等。在哲学上,调和则是指矛盾对立双方和谐地、协调一致地结合在一起,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形态。世界上的现象纷繁复杂,矛盾多种多样。而矛盾能否调和取决于矛盾双方联系的性质。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对立双方无不互相联结,互相依赖,又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4.
我区哲学学会于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在包头举行年会。年会学术讨论的中心议题是矛盾的心斗争性和同一性问题。 讨论中,对这一问题基本有三种观点: 多数同志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自身两种基本属性,不能把这两种属性混同于对立面的双方,它们之间没有主次、高低之分。它们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的统一体中,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式、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使对立双方在斗争中彼此相互渗透、贯通;斗争性又使对立双方力量彼此消长,使同一不致成为僵死的同一。一般说,在事物的量变阶段,同一性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理论界争论激烈,我们在教学中反复碰到的一个棘手问题。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是,这个传统的说法在理论上遇到了困难:各种论据和论证方法都有不少明显漏洞和逻辑矛盾。为什么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呢?有这样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在客观世界中,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和互相转化,都是有条件的。”“一切矛盾的同一性,又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当统一体通过斗争发展到某一限度,出现了新的条件时,就必然引起统一体的破裂、分解,而出现适应新条件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是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促使事物由旧的过程向新的过程转化。”(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的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否也是“对立的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有的同志在这方面已经作了许多论述,在这些论述中有一种倾向很值得注意,即在论述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互统一、相互制约”和“相互否定、相互排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有以同一性和斗争性来代替事物矛盾的具体对立面的倾向,即把作为事物矛盾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事物矛盾自身分割开来,离开事物矛盾的诸方面而抽象地谈论同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卢冀宁同志的《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一文断言:“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并以此来证明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们认为这种断言似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8.
杨献珍同志为了用“合二而一”代替一分为二,不惜千方百计地歪曲辩证法,利用辩证法的某些用语作掩护来偷运形而上学。辩证法承认矛盾双方是又联系又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杨献珍同志就特意选中了“联系”二字大做文章,说“对立面的统一思想,只是说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矛盾的统一,只是说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意思。”他甚至于说:“学习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学习辩证法,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等等。杨献珍同志左一个“联系”,右一个“联系”,以为只要抓住了“联系”二字,就可以“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合二而一”的。其他一些“合二而一”论者,也随声附和,把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说成就是“合二而一”,并且把“合二而一”到处应用,到处联系。杨献珍同志要大家认真地把“联系”两个对立的思想当成本事来学,把“合二而一”当作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为了划清“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这两种世界观的原则界限,我们下面准备谈一谈“合二而一”论者所讲的“联系”和辩证法的联系有什么原则区别?杨献珍同志所说的“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究竟是什么样的本事?  相似文献   

19.
“矛盾”,这是在一个系统中两极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有机的、直接联系和关系;具有其与生俱来,并与之共存亡的两种最根本的固有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那么,为什么矛盾双方会具有其同一性与斗争性呢?这是因为.矛盾双方各别性和独立性的存在,从而也就存在着它们的离心力、排斥力。这就是矛盾双方固有的斗争性的存在基础。所以,斗争性就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在彼此相互关系中产生同  相似文献   

20.
把同一性的基本含义规定为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两种情形的观点,已被理论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联系(依存)和转化的关系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拙见。 在哲学史中,有不少的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老子、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等都曾论述过联系和转化的关系,但只有黑格尔才第一次较全面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在黑格尔看来,相互对立的概念,不仅离不开对方,而且只有在对方中,并通过对方而回归于自身,才使双方各自具有了规定性和现实性。什么是无限?无限是有限之自身超出和回归,如此等等。列宁对于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列宁指出:“看起来,对黑格尔来说,这里主要的也是把转化指出来。从一定观点看来,在一定条件之下,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