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地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要求参与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应积极转变执政理念,包容各主体的参与意愿,同时保障其参与权利。从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出发,当前地方政府决策行为中,在对参与公众代表的选择、对话协商的程序以及政策的执行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失范行为。规范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增强其责任性,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现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淑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149-152
阐述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的含义及其必要性,指出了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在决策方面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美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路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中慧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5):20-24
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中关两个大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公共管理及地方治理等问题上仍有相互借鉴之处。通过对中关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路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我们应借鉴美国地方政府在行政决策路径的有关经验,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地方政府、地方公众等共同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合作网络的决策路径。 相似文献
4.
杜国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1):23-27
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对于中央政令的落实以及辖区公众的利益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近年来却屡受诟病,笔者以委托代理关系为工具,将行政决策权行使中出现的裁量偏离作为考查重点,分析了决策过程的主要考量与行为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法对此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政府行政决策具有特殊性,往往关涉全局抑或区域。结合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的运行特点和行政权力的历史惯性,希冀提升政府行政决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即须以科学性、民主性和规范性的法治化为基本制度保障;而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规范性又须以坚实透明、有机交融的高层协商民主和草根协商民主为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决策法治建设的重点离不开"三结合决策机制"的法治化,即着力夯实从国家到地方的各个层次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制度体系。唯有社会力量的有序介入和社会智慧的有效植入,才能使得政府行政决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获得制度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的决策执行水平与政府信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广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49-53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政府施政效能得以提升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施政过程中,存在一些严重影响政府信用的因素.比如,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行政执法过程中超越政策授予的权限滥用自由裁量权,行政不作为等.我们必须从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来大力推进行政公开;完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培育政府官员的民主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信用. 相似文献
7.
杜国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150-156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要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我国公共管理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形成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的法律政策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进行贯彻,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享有相当宽泛的裁量空间。但是,这种行政决策裁量权在运行中受到干部晋升标准、利益集团干扰、官员风险规避等多种因素干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有必要通过公法的制度性安排,促使其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8.
余蕊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共管理活动的成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其核心竞争力。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现阶段决策主体多元性及其职能模糊性,一些重大决策失误现象屡屡发生,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此,我国地方政府迫切需要优化重大决策机制,包括明晰体制内外决策主体的职能、第三方评估、公众参与、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等,以推进地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胡象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我国地方政策的决策过程表现为三种过程模型,即“中央—地方”或“上级—下级”过程模型、“民主—集中”过程模型和“领导—群众”过程模型。这三种过程模型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与“多”一体化民主的特点,从而使我国地方政策决策模式具有了一体化民主的特点。同时,地方政策必须从属于中央政策,其决策权总是有限的,这一特点也必然要在地方政策决策模式中反映出来。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我国地方政策决策的基本模式是一种一体化民主有限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地方政策的决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象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我国地方政策的决策过程表现为三种过程模型,即“中央—地方”或“上级—下级”过程模型、“民主—集中”过程模型和“领导—群众”过程模型。这三种过程模型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与“多”一体化民主的特点,从而使我国地方政策决策模式具有了一体化民主的特点。同时,地方政策必须从属于中央政策,其决策权总是有限的,这一特点也必然要在地方政策决策模式中反映出来。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我国地方政策决策的基本模式是一种一体化民主有限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内,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寻租行为时有发生,导致公共决策偏离公共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基础,对个人、政府以及社会都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权力导向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利益驱动因素的分析,找出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中寻租行为的成因,并提出抑制寻租行为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谭英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3):52-56
政策执行理论已经进入了第三代研究,以西方理论分析中国政策执行实践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则为西方理论契合中国实际找到了突破口:它完善了政策执行研究方法、扩大了政策执行研究单元、揭示了政策执行本质,在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培育具有公共精神的执行对象、发展科学的执行方法、形塑有效的执行监督等方面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当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还不够完善,需要在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优化协商民主程序、丰富协商民主形式、培育协商民主文化等方面加以努力,才能为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柴小青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4(1):22-25
在分析国内零售网点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协商机制的零售网点布局决策模式,针对该决策模式探讨了决策支撑体系的框架。本文旨在为提高零售网点布局的科学化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阐述了中国现阶段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的原因,就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模式的三种类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并以经济结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产业政策来说明依据"市场机制含量"和"政府干预含量"确定的调控手段类型. 相似文献
15.
试论地方政府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国亮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0-85
一个政府想要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仅要有"德",更要有"才",这种"才"就是政府能力。在政府失灵的困扰下,政府能力问题在20世纪后期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它是指政府在管理自身和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力量。对这一话题,我国学者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仍有不少的空白。地方政府能力研究是政府能力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学者们关于政府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能力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进行专门的探讨,以期为地方政府能力的研究、评估和提升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高效的地方政府可以提升地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新时期各地方政府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理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宏观环境以及相关经济学理论视角,对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梁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7-93
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的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尤其是重大行政决策的后评估制度一直是行政程序立法的空白。这个内容的空缺对于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完善来讲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我们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程序规则对行政决策施行后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作出测评和认定。基于此,我们认为必须对地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进行研究,而且应当从行政程序立法的视角对其进行考量。本文从地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的界定、价值、程序设计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蒋牧宸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91-98
地方政府是落实公共服务职能的实践者,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前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在界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对影响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4):74-81
当前,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已深嵌入"改革的国家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内部,在发挥这一体制或模式的绩效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合法化、规范化难题。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经济竞争,它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化的效果。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成为地方立法的结构性约束条件,以其为动力的地方立法,一方面,发展出了工具理性、实验主义、制度绩效等突出特点;另一方面,也存在地方立法的民主合法化基础的缺失、法治系数偏低、规范冲突等风险。其需要从规范竞争秩序、完善政治问责机制、加强立法的公众参与等三个方面进行制度防范和矫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