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国家为解决港澳台问题而提出的创造性构想,率先在香港实践,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在管治香港的过程中,中央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对"一国两制"实践的正确认识,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从实践论的理论视角,重新回顾和厘清香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逻辑,尤其是解构香港当前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动因,可为继续深化和丰富"一国两制"理论、保持香港持续繁荣稳定、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香港回归祖国,这是本世纪末举国欢腾、全球瞩目的历史盛事。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迈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在英国强占香港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历届政府曾多次试图收复香港,但都因为中国贫穷衰弱,而未能如愿。今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科学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才顺利回归。香港回归祖国,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香港问题和台湾问题虽有不同之处,但两者有很大的共性,台湾和香港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现统一,目前两者实行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完全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因此,香港的回归,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香港问题的解决中去,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就香港问题而言,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和国际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能让大陆、香港、英国"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和谐"构想。香港回归十年,保持了稳定和繁荣,"明珠"依然闪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在香港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还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而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香港问题的解决是英国从香港殖民撤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英国先后提出了"续订和延长条约"、"以主权换治权"、"争取香港最大程度的自治"等方案和模式。英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模式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益得失所采取的结果,是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改变政策来满足其殖民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在19世纪末之前,香港殖民政府医疗服务基于其统治策略和财政等因素的考虑,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殖民者,尤其是对英帝国统治至关重要的英国士兵,而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华人居民的健康则相当不受关注。进入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医疗服务的重组与扩展,香港殖民政府开始超越早期殖民医疗服务的狭隘主义倾向,在医疗服务方面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到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之前,香港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医院、医局、流动医局、护理与留产院、产前检查诊所、婴儿福利中心、社会卫生中心和健康中心等医疗机构组成,其地域范围涵盖港岛中心城区、九龙半岛、新界农村以及周边岛屿等地区。  相似文献   

6.
"政治中立"原则是香港公务员体系的重要原则,强化了港英时期的殖民政府管治,也有助于构建专业主义的服务型政府,但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政治能力建设。由于现行"政治中立"原则未能体现"一国两制"观念,且对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表述过时亦不够严谨,容易产生理解混乱。当前有必要修订相关管理规定,明确"一国两制"原则是"政治中立"的前提,及时更新对"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界定,确保公务员队伍全面准确把握"一国两制"内涵,真正成为维护"一国两制"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7.
香港本土主义是香港历史与社会矛盾及"一国两制"内部张力复杂作用的结果。回归以来,香港政治文化逐步呈现公共性危机,民主回归的共识日益破裂,青年本土派基本形成自决与港独的政治话语及观念形态,本土主义在后占中时期呈现泛滥态势。国家对港治理高度关注香港本土主义问题,逐步形成以依法治港和有序融合为基调的管治新方略。粤港澳大湾区是支撑融合发展方略的最主要抓手,不仅构成香港转型发展的历史性枢纽,而且有效提升了香港经济社会的竞争力空间及其对国家的可能贡献。居住证改革及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开通,开启了一个香港与内地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为"一国两制"2. 0版的有序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和物质基础。大湾区,大交通,大融合,大发展,善于在发展中解决矛盾问题,这恰恰体现了"一国"智慧对"两制"的科学合理的整合与推动,符合"一国两制"的初衷初心。  相似文献   

8.
大陆和香港反对派之间的矛盾是"一国两制"下特殊的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个矛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爱国爱港人士与反对派之间是基于香港繁荣稳定、民主发展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矛盾,本质上是不同资本主义模式之间和同一种资本主义模式内部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包括香港民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同反对派之间的矛盾则是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矛盾,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在认清矛盾性质基础上,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缓和和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的方法是:不急不躁,长期打算;有理有节,依法办事;诚心诚意,发展民主;区别对待,硬软兼施。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新,它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坚持大陆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表现了中国多数人的意志;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有力地保护了少数的特殊利益;单一制国家内,两种制度相容相处,表现了中国人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宽容;“一国两制”的逐步实施,中国的民主政治必有新的发展。随着香港、澳门的即将回归,“一国两制”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现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是香港基本法的法理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首创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最初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来最先用于香港回归和治理,已由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予以法律化.明确"一国两制"是香港基本法法理核心的科学内涵,十分有意义."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表现为香港特区权力的来源;国家制度体系的构成;香港兴旺发达的基础.本文批斥有意曲解"一国两制"的言行;重申香港政制发展的主导权在中央;阐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尽管在香港问题上有"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但要使英国人接受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意味着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必将是艰巨的和曲折的.但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通过对主权原则的强调、对过渡时期的混乱所采取的关键措施以及通过制定香港回归后所采取的能为各方面接受的政策,中国政府成功地解决了在关键时刻几乎所有关键领域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香港回归以来,爱国教育的具体制度化和政策推行一直遭遇较大的本地阻力,以国家认同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法治改革陷入一定的困境。爱国教育的欠缺带来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波动,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香港近些年的极端化社会运动,危及"一国两制"的宪制安全与香港繁荣稳定。在香港基本法秩序下,教育属于自治事项,特区政府与香港本地院校依法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但从比较法及教育法理来看,爱国教育在性质和操作上均不可能完全委诸地方实施,从香港经验来看也存在本地实施的诸多漏洞。根据"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全面管治权法理,中央对所有授予的自治权享有监督权,并根据爱国教育的事项本质而享有增量教育权力。从新时代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及全面管治权制度化的角度出发,国家与香港特区均有法定职责检讨和推进香港爱国教育,塑造爱国爱港的基本价值观与身份认同,而相关的权力合法性及责任机制需精确论证和精准配置。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围绕香港回归问题从五个方面展开了他对"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中"一国"的核心是主权,主权高于"两制";解放军在香港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制度在"两制"中居于主体地位;港人治港"必须是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中央对香港基于对香港的主权而依法拥有必要的干预权。同时,邓小平对怎样起草《香港基本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意见:《香港基本法》要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要从实际出发来制定;中央拥有《香港基本法》的制定权,《香港基本法》要规定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香港基本法》要制定得简要些;《香港基本法》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政治制度;《香港基本法》要规定香港的普选必须循序渐进。《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绝大多数委员对邓小平的这些意见感念颇深,认为没有他的掌舵,就不会产生具有国际意义的《香港基本法》。理解、研究《香港基本法》必须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1997年的临近,对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法制的研究也就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本文从理论角度着重对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未来香港法律体系将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一、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及其它规范性文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三、与香港基本法不相抵触的香港原有法律;与这种法律体系相对应,未来香港法律体系呈现出以下特征:基本法作为“小宪法”的特殊性;制定法与判例法并存;以及一国两法两系两城的中国特色。香港这种独特的法律体系,既给传统法学注入了新鲜内容与活力,也标志着中国法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新转折。  相似文献   

15.
重商主义与英第一帝国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从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间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第一帝国。第一帝国形成后,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帝国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帝国扩张。重商主义是英第一帝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16.
香港是不是英国人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会给香港带来什么影响?董建华先生是否会竞选下一届特首?百年盛事香港回归,然而回归不久香港就遇上了亚洲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的激烈动荡。香港政府如何去应对这场纷繁复杂的局面?面临21世纪的到来,香港在全球如何定位?前不久香港行政长官特别顾问、港府政策研究所主席叶国华先生就上述问题发表了看法.问:香港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是不是指中国政府不干预香港事务的"一国两府制"?叶:我看香港人并没有去研究什么"一国两府"的问题一总的感觉是没有干预,我们现在自由了。可…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适时地完成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形成和完善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迈出关键性步伐,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加快和平统一祖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从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问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第一帝国。第一帝国形成后,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帝国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帝国扩张。重商主义是英第一帝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19.
香港百年教育有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香港教育有为英国的殖民利益服务的特色,表现为早期殖民当局忽视教育的发展,而当不得不发展教育时.又长期推行“重英轻中”的政策;另一方面.香港教育具有为香港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一面.表现为香港教育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港独"势力对"一国两制"的否定,是当前香港宪制秩序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宣誓辱国事件为契机,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主动解释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确认和发展了主动释法的程序惯例,巩固了人大释法的地位、范围和效力。第五次人大释法通过明确宣誓就职的法定形式、内容和效力,实质上申明了"一国两制"是香港宪制秩序的基石,"高度自治"的前提是承认"一国"的根本地位。本次释法加强了中央政府在特区自治中的主导性,体现了人大释法机制在消除基本法理解的分歧、化解香港政治运行的困局、塑造中央与特区的和谐关系、引导香港宪制秩序发展方向上的作用,凸显了人大释法在维护和塑造香港宪制秩序中的重要性。特区法院高度尊重该解释,勇于承担维护"一国两制"的宪法使命,实现了人大释法权与香港司法权的良性互动,预示着"一国两制"的未来发展将获得香港人民更加广泛的肯定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