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奇妙结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生产文化意义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巴特的"神话学"还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对当代文学、文化批评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论界发生了一场新旧两种批评观之间的理论论争,焦点在于两者持不同的作者观,在于是否承认作者或某一种单一的外在因素为作品意义的决定者。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新批评”派认为应该取消作者的权威,并对“旧批评”派的非难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击。尽管“新批评”派也失之片面.但对于已经僵化、走入死角的“旧批评”,他们坚持“去中心”,反对意义的凝固化,坚持用探索的眼光来重新衡量文学,给法国文论界注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巴特思想体系复杂多变的特点,决定了国内外学术界在巴特的身份定位、思想分期、理论体系构建等研究上难以达成共识、甚至衍生出诸多分歧和误解,进一步加大了正确认识巴特及其思想的难度,使巴特思想研究成为学术界一座极富魅力的迷宫。在巴特学术生涯的第一阶段,零度写作和解神话这两个关键词在巴特的思想体系中得以凸显,前者以文学为研究对象,后者则从日常大众文化表征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进入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巴特的符号学研究迎来了高峰期,这段时期也被学界称为巴特学术生涯中的符号学阶段。进入学术生涯的第三阶段后,巴特思想呈现出多样性、解构性等特点。在第四阶段,巴特的解构主义文学、文化符号学研究继续往纵深发展,除了在思想和内容上践行解构主义精神之外,巴特还积极寻求一种解构主义的写作方式,来响应所要表达的解构主义主题,从而使作品做到形神合一。  相似文献   

4.
“新海派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实属偶然。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批评群体果然存在的话,也并不是这些批评家们精心策划、“揭竿而起”或者有意为之,而且这种简单地将某一文学现象冠之于“新”的批评方式,本身就有违于我们称之为“新海派批评”的批评家们的批评观念。之所以说这一概念的提出纯属偶然,是因为在这个新世纪之初,有人策划了一套“上海新批评文丛”,其中有杨扬的《文学的年轮》、郜元宝的《另一种权利》、葛红兵的《轻快的柔板》、王宏图的《深谷中的霓虹》和张新颖的《火焰的心脏》,由河北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在…  相似文献   

5.
张燕楠  温辉 《理论界》2012,(9):103-105
新批评是英、美文学理论界乃至整个西方理论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西方文坛,尤其是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方法中留下了无可消除的印记。新批评与形式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是一种形式主义研究,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价值研究,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宗教关怀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9):71-75
话语批评是一门关于话语的整合性社会科学,它关注话语所体现的差异与不平等。族群语言身份是一个涵盖语言特征与族群特征的复杂概念。话语批评的基本信条是"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话语批评关注边缘话语,终极的目标在于关注边缘话语所代表的边缘社会、边缘人群与边缘文化。本文以台湾文学中的"乡土论战",《1895》、《海角七号》两部电影为例,分析了台湾话语与文化性格中所隐含的种种忧郁与情结。  相似文献   

7.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历来归为子部杂家,研究者较少从审美批评和风俗批评的角度进行探讨.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既沉潜在精英文化中,又浸润在感性可观的社会风尚中,后者容易为研究者忽视.《风俗通义》中的采风观俗意识,以及在士林士风、人物品鉴、审美风尚、音乐歌谣等方面所体现的批评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风俗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生态批评的兴起对流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批判与生态批评整体性地提出对于解构西方文化霸权,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以及实现流散文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和谐发展和良性进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顾金春 《阴山学刊》2006,19(5):16-18
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文学批评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学文本的研究,而是转向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研究,文化批评逐步取代了文学批评。这种转型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表现了新语境下的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王宏印教授的新著《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是我国翻译学界近年来一部具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作者巧妙地借鉴文学批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视觉理论--如贡布里希--阐释图像与代码问题时的矛盾着手,分析罗兰·巴特在图像符号上的分层理论.不难看出,巴特将图像分解为"语言学讯息层"、"外延图像层"和"内涵图像层"三个层面.图像分层理论剖析了图像符号的构成关系,有利于挖掘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编码在图像中运作的机制,为深入研究图像符号提供了有效的模式,是当代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理论.分层理论也存在对图像外延讯息和内涵讯息划分过于实在的问题,巴特特别地夸大了照片符号的无编码性.  相似文献   

1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重物质、轻文化的发展状况为马修.阿诺德提供了广阔的批评空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空间不仅使他在认知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在行为上促使了文学与文化系列评著的问世,在态度上也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化焦虑。正确认识这种批评动机的影响,对理解阿诺德的批评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翻译批评学科构建的框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嫦 《天府新论》2011,(2):152-155
文学翻译批评不同于文学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不同于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应该是一种复合式批评,是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实践的附庸。在翻译研究的争论中,可能没有比关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争议更多、分歧更大的了。其原因就在于,文学翻译本身就是复杂的、个性化很强的艺术实践,而文学翻译批评要把这一艺术实践上升到认知层次,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去政治化趋势,令文学的政治批评陷入困境.而本雅明的寓言批评则向中国文学理论界贡献了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的有效范式.在今天,资本体制下的“伪经验”生产,呼唤一种崭新的政治批评模式,本雅明的寓言方式或可重建文学作品所面对的真实生命处境.  相似文献   

15.
16.
白颖  费小玉 《理论界》2008,(7):132-133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的成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日益繁荣的局面,其中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女作家的作品也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丰富多彩增添了绚烂的一笔。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灶神之妻》,浅析该作品中突显的中国传统女性和华裔女性移民如何打破称奇形成的沉默和隔阂,敞开心扉,成为彼此生活和心灵上的依靠和支柱。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翻译批评研究已经引起中国译界学者的重视,但与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研究相比,翻译批评研究依然显得薄弱。在此以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把信息论同科学翻译批评相结合,并用之于对《孙子兵法》的英文译本的翻译批评,以探寻翻译批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詹姆逊的文化批评中,影视文化批评和建筑文化批评典型地体现了其文化转向,但又不同于欧美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这使其文化批评既有自己的立场,又能够接受文化研究的长处,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实际上,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的视角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主要从基础结构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化问题,同时也考虑到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相对自主性.在后现代社会中,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很有典型性.因此,詹姆逊既关注社会基础结构对它们的影响,又注意分析其特殊性,并揭示了其意识形态性和潜在的审美革命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则关于道德失败的寓言。人物叙述者哈克以顺叙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与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小说中伦理环境的叙述、分析哈克在不同环境中的伦理选择以及伦理身份的变化等若干伦理结,并由此解读哈克的叛逆与成长,进而分析作品中蕴藏的伦理图旨:小说以写恶的方式来表达对善的向往,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文学的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