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细读文本,反驳了约翰逊博士对弥尔顿十四行诗不公正的评价,指出《咏失明》中的有机统一足以使它成为十四行诗中的杰作,形式与内容之间丰富而微妙的互动表现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在诗中,言说者内心的两个侧面,自然人和基督徒,彼此对话。二者的矛盾在审美化的过程中,即以十四行诗的形式对这一经历的艺术升华中得以统一。文章还追溯了《咏失明》在中国的早期因缘,主要是传教士杂志《遐迩贯珍》中的译诗和吴宓的译写、教学。  相似文献   

2.
弥尔顿的写作意图是"维护永恒的天旨,向世人昭示天理的公道",作为革命诗人,弥尔顿要用他的诗唤起人民反抗君主专制的斗志.文章从语言表达、文学主题、文体风格等几方面分析了《失乐园》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斥着晦涩意象、思维跨度很大的长诗,也是一部难得的幻想式作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不少布莱克学者剖析该诗的理论依据.与既有观点不同,认为隐藏在《弥尔顿》诗文中的潜意识动机不是力比多,而是死亡本能.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布莱克潜意识中死亡本能在诗文中的投射,追溯致使该本能泛溢的刺激源,破解此诗之意蕴.  相似文献   

4.
动荡不安的17世纪英国社会激发了文人的创造力,从意大利引进的十四行诗在这个时期的英国诗人手里得到了创造性的使用,其中的佼佼者便是约翰·弥尔顿。首先对弥尔顿所创作的英语十四行诗进行梳理,然后对其中八首富含政治内容的诗作进行分析并对诗人于英语十四行诗的贡献作出评价,最后以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十四行诗为例对弥尔顿的创新与贡献进行论证。弥尔顿对英语十四行诗的创新与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的拓展,结构的创新和韵式的灵活处理。前者与时代氛围相关联,后两者则是诗人深厚古典语言文化功底的自然表现。  相似文献   

5.
弥尔顿早年的创作主要是短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圣诞晨歌》、《快乐的人》、《沉思的人》、《黎西达斯》,前三首诗描写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和沉思的乐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活享受的追求。纪念好友的挽歌《黎西达斯》是桂冠式压卷之作,告别抒情诗风。《力士参孙》运用希腊悲剧形式,是一部宏伟的剧体诗。  相似文献   

6.
虽然《利西达斯》表面上是一首悼念亡友的挽诗,但它的深层意义却跟弥尔顿的诗学思想密切相关。诗人之所以采用田园诗的形式,是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里有一整套的特殊意象和话语系统可以被他用来探索其诗学理论和理想。所以弥尔顿一语双关,通过这首诗既寄托他对于剑桥同窗夭折的哀思,又可以借助诗中利西达斯和俄耳甫斯这两个人物形象来传达他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弥尔顿和密尔言论自由观的实质相同,但其内涵、前提条件和理论依据存在差异.弥尔顿的出发点是防范公众的批判意识遭到国家权力机关的侵犯,侧重于批判专制政府对言论自由的钳制;密尔的出发点是反对社会性的"多数的暴虐",防范公众舆论对个人异见的压制.倡导张扬人的个性.弥尔顿所主张的言论自由的主体排除了天主教徒、道德低下者和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密尔言论自由的原则是"不伤害他人".弥尔顿对言论自由理论所依据的人类理性和真理的力量深信不疑,密尔却对真理的力量不甚乐观.两位思想家的言论自由观是各自时代不同语境的产物,都对人类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弥尔顿是英国十七世纪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名字常常和他不朽的史诗《失乐园》联系在一起。然而人们在分析、评论及研究他的作品及思想时,常常忽略了他的另一方面:他的一篇篇洋溢着哲理、闪烁着智慧、充满对自由的向往与强烈的斗争精神的政论文。这些文章或就社会婚姻问题进行探讨,或就教育学风问题抒发个人所见,或痛斥教会之腐朽,力言宗教改革,或声讨暴君之罪恶,为人类自由大声疾呼。这些政论文向我们展示了弥尔顿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及参加政治斗争活动的各个侧面,对我们研究他的后三部史诗不无价值。  相似文献   

9.
弥尔顿研究界关注到《失乐园》在文体风格方面与巴罗克建筑、绘画等视觉艺术之间的诸多相近性,但对弥尔顿所宣称的史诗目的与史诗本身所隐含的巴罗克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却较少深入探究。《失乐园》采用复杂动态的拉丁化语言表现手法和悖论修辞手段,并通过构建神圣与邪恶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宏大华丽的舞台场景,生成了一个以变动为主要表征的巴罗克世界。巴罗克世界不仅有力地凸显了理性、真实、善、公义等美德所具有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将史诗目的具体化,而且成为探索人、神关系的有效媒介。?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在弥尔顿看来,“诱惑”可能引致堕落,却又是锤炼基督式英雄必要的历练.弥尔顿首先在其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明确地诠释了这一悖论性的“诱惑观”,又在诗歌三部曲中予以艺术的呈现.《失乐园》里撒旦的诱惑开始了人类的苦难历史,但亚当夏娃“幸运的堕落”又开启了人类对“内在精神”的英雄追寻旅程.《复乐园》里的耶稣再现了亚当受诱惑的过程,却通过坚决抵御撒旦的诱惑而复得亚当失去的乐园,为人类提供抵御诱惑的原型.《斗士参孙》里大利拉的诱惑是参孙堕落的直接原因,却最终成为是参孙再生的催生剂和原动力.从堕落中再生的参孙最深刻地诠释了弥尔顿“诱惑观”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1.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引证,指出“精神”有九种所指,比“圣灵”更为广泛,既包括“圣灵”在内的、来自外在但进驻到信仰者内心的“神圣的精灵”(the divine spirits),也包含人将这些力量内化为弥尔顿所称的“人的精神”(the human spirit)或“内在精神”(the Spirit within).因此,在弥尔顿的“反三位一体”宗教观中,“精神”比“圣灵”更为准确.掌握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弥尔顿的神学思想和理解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论北黎事件的真相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天津谈判和北黎冲突 ,中外学者都会论及 ,但对李鸿章是否接受法方提出的撤兵期限、北黎冲突的责任等重大问题语焉不详 ,态度模糊。本文利用法国外交部、海军部档案 ,揭示了李福谈判的诸多至今尚未披露的内幕 ,以详实的史料证明北黎冲突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而是法方的故意挑衅 ,责任完全在法国一方 ,且法国当局有挑起冲突图谋勒索赔款的重大嫌疑  相似文献   

13.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舍,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  相似文献   

14.
弥尔顿(1608——1674年)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独立派政治家,也是大思想家、大诗人。他毕生从事战斗性写作,直至双眼失明后仍继续用笔杆战斗。弥尔顿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和对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在政治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史学界如何评述弥尔顿的政治思想?其中有无可商榷之处?如苏联凯切江和费尔金主编的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文化史中,撒旦被定义为上帝的"敌对者",是具有否定性的一切丑恶势力的最高象征。然而,在弥尔顿的《失乐园》里,撒旦却以反讽的方式成为了叛逆的英雄,试图颠覆以上帝为核心范畴的传统文化观念。虽然撒旦最终在堕落中失败了,而弥尔顿的同情则为他抹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6.
《新黎里》是柳亚子在家乡创办的一张地方小报 ,该报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本文向读者提供了《新黎里》创刊时的两则史料。  相似文献   

17.
弥尔顿清教主义的自由意识一直影响并贯穿于他的政治、宗教原则和文学作品之中.他以自由预言者纯洁高尚的人格,感染、鼓舞着人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追寻自由、美德的斗争中.  相似文献   

18.
塞缪尔·约翰逊在《诗人传》中试图建立和呈现作家的性格、心智或才华与其诗歌风貌之间的关系.以《弥尔顿传》为例,约翰逊在这篇传记中塑造了一个傲岸不群、恃才自负的诗人形象.约翰逊认为弥尔顿这样的人格属性既成就了他诗歌独有的特色,如充满原创性的崇高想象,但同时又造成他作品的一个巨大缺憾:“人情味的缺乏”.文章着重研究约翰逊如何使这一缺陷与弥尔顿的性情和才华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将《弥尔顿传》放在18世纪以及后世的批评史中,考察约翰逊作为优秀批评家的独到见地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钟一得 《今日南国》2007,(18):74-75
大学毕业好几年了,眼看身边的几个秘书先后升为主任、局长,只有我还死守县政府"一秘"的阵地。老婆说我不是"一秘",是"便秘",不懂得疏通。我很委屈,这几年,逢年过节,跑几个领导家里比伺候亲爹还孝顺,怎么叫不懂得疏通呢?时不利兮奈若何!老婆却有老婆的见地:"你个个都孝顺,等于个个都得罪,均衡施肥就会颗粒无收。人拍马屁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领导需求是无限的,以有限拍无限,输定了,必须  相似文献   

20.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悼亡诗可以算是抒情诗的一个“亚种”。在西方表现哀怨的抒情诗的品种很多,但专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则极为罕见,而在我国则几乎可以说有一个传统。这里原因何在,还须进一步研究。我们现在只拟将弥尔顿的一首悼亡诗和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悼亡名篇作些比较,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弥尔顿的悼亡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第一次婚姻的一个反衬。弥尔顿第一次结婚,如果不是完全失败,至少不是很幸福的。据他的外甥菲利浦斯写的传,他在(1642年,三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