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教授曾多次来华访问,并介绍了美国大学中社会学教育的有关情况,现综合整理如下: 美国的大学系科设置及社会学教育的地位一般来说,美国大学与中国高校是有不同之处的,其中一点是,在美国,社会科学系科与文学院是分开的;通常文学院所设的系科主要是语言方面,如林南教授所在的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的文学院就有专攻俄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中文、西班牙文的系科,而文学系则是指多方面的。另外,一般文学院差不多都有哲学系。在美国所谓人文学科通常包括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然而社会科学则是与文学院并行的,它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的学校还设有人类学、地理学、少数民族学等,美国的理学院则与中国差不多。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经验社会学研究始于1951年,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则自1956—1957年起。1956年成立了社会学家全国联合会,起初还是作为波兰哲学协会的社会学部门,1957年起独立为社会学协会。该会继承了1958年去世的社会学家弗罗  相似文献   

3.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4.
客观理解法是渡普尔在反思与批判以狄尔泰和柯林伍德为代表的传统的人文科学理解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观点;应该从第三世界客体方面去解释理解的主观行为或过程;理解是对第三世界客体的理解;理解活动本质上是对第三世界客体的运用;理解问题境况是客观理解法的关键;境况分析是客观理解法的首要任务.波普尔的客观理解法扩展了传统的人文科学理解论的理解范围.突破了当代主流的哲学释义学仅以客观理解法研究为对象的局限,为西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释义学以及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社会》1982,(1)
我们发表台湾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的论文要点供参阅。希望它能成为台湾社会学家和我们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开端。我们欢迎台湾社会学界人士回祖国大陆观光、考察和讲学,共同研究社会学理论和社会问题。让我们一起,为发展社会学、振兴中华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尚新建 《求是学刊》2006,33(2):38-42
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涵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所谓隐喻是指根据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任何语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隐喻系统,它构建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文章以“心灵”概念为例阐述了统一译名是不存在的,翻译的功夫在于解释和商讨。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学研究应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社会学经过老一辈社会学家和社会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进入了一个通过恢复、重建而走向蓬勃发展和逐步规范、成熟的全新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开始,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大机遇。特别是2005年2月21日,社会学所领导为中央…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5):90-92
社会科学方法存在着归纳与演绎,实证与思辨,证实论与证伪论,解释与理解这四大类方法论的矛盾与博弈,在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和研究范式问题上又因为侧重点的不同分离出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争论,这往往又导致各类误区的产生。造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误区产生的根源在于哲学方法的重大分歧,必须对此进行反思。人类对客观真理的探究有一个认识曲线,应创设一种"矫枉居中"的哲学方法来统一认识,使其总体接近真理。  相似文献   

9.
书讯     
在《社会学的未来》一书中,博加塔和库克及27位杰出的社会学家集中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研究重大的社会问题时,社会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是否已丧失了其首要地位?如果是,社会学家们又该怎么办?在回顾社会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他们考察了社会学未被开发的领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将有助于人们探索社会学未来发展方向。他们指出:长期以来,社会学家们疏于应用与评估,是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因此,应用与评估成为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王宁 《社会》2022,(6):46-56
<正>一、社会学的中国化:从1.0版到2.0版中国社会学家从民国时期起就呼吁社会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吴文藻、潘光旦、孙本文、费孝通等一批社会学家还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社会学本土化建设。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社区研究学派的本土化研究成果还得到马林诺夫斯基的赞誉。1中国社会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呼吁社会学的本土化,是基于大学的社会学专业教育面临缺乏本土教材、本土案例和资料以及基于本土田野调查的本土化理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博大精深,实践性、科学性都很强,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报告第七部分明确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的厚望。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历史经验、理论观点、战略举措以及主要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6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我们对前辈们满怀崇敬之情。在新的历史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任在肩,要继往开来,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陈涛 《社会》2017,37(6):71-104
要把握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对其基本思维方式进行辩护和反思,我们应将它置于它曾经努力挣脱的学科体系中,并把它视为对现代伦理学的一种回应。本文通过检讨涂尔干和列维-布留尔的道德科学对伦理学的两点批评来触及社会学的基本主张。针对伦理学把自己理解为一门立法科学的定位,社会学强调只有从对道德事实的实证研究入手,才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的规范。针对伦理学把实现人的本性作为道德的目的的观点,社会学主张从社会功能出发来界定道德。可以从这场争论中看到社会学如何试图通过对经验现实,特别是非西方民族的宗教和社会形态中的合理性的把握,突破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典范地位,进而为人们构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供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ers often use social indicators in their analysis of community problems and the subsequent proposals. However these researchers rarely consider the constraints placed on these indicators by 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problems. Some of these indicators are review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phenomena and the intrusion of values. In the latter regard comment is made on the use of social indicators by political decision makers and policy planners.  相似文献   

15.
张杨 《社会》2009,29(4):148-166
本文回应了尹海洁等两位作者对笔者的批评,并再次质疑了证伪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适用性。本文指出,由于“迪昂奎因”命题的存在以及社会科学命题的或然性,简单证伪并不可能;而波普尔和尹文所谓的复杂证伪则不可取,因为这种证伪本质上基于归纳法,相对于证实并无优越性和简便性,因而也就失去了波普尔立论的根基。同时,社会科学的统计检验自有其意义,并不需要冠以“证伪”的名号;而“可证伪性”即使存在,但在定量研究中既缺乏操作性,又完全被涵盖于 “解释力”这个概念之中。基于以上理由,“可证伪性”不具备成为社会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的意义,证伪主义不是社会科学赖以立基的逻辑基础。本文还延伸讨论了证伪、限界条件和发展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Most sociologists are not content with merely relating macrosocial phenomena to preceding macrosocial causes in their causal explanations of social phenomena. Instead they are seeking to provide (non‐reductive) microfoundations with which they can corroborate and make understandab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crosoci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do so a theory (or theories) of human action is required. One such theory, rational choice theory (RCT), has long been viewed with strong suspicion in sociology. I show such suspicion to be partially justified. RCT cannot be a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Nonetheless, there are important insights in various versions of RCT that should not be discarded. In order to improve upon RCT and move toward a more unified or integrative theory of action social‐psychological research has to be taken note of. I demonstrate how dual‐process theories and the research on heuristics can help sociologists move beyond RCT without contradicting some of its more basic insights.  相似文献   

17.
In the clinical sciences, systematic reviews have proved useful in the aggregation of diverse sources of evidence. They identify, characterize and summate evidence, but these methodologies have not always proved suitabl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We discuss some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researchers undertaking reviews of complex and cross‐disciplinary topics, using the example of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exclusion. The barriers to carrying out social science and cross‐disciplinary reviews are reported and some proposals for overcoming these barriers are made, not all of them tried and tested, and some of them controversial. Using a mapping approach, a wide‐ranging search of both clinical and social science databases was undertaken and a large volume of references was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Population sampl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manage these reference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clude: inconsistent definitions of social phenomena, differing use of key concepts across research field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relating to database compatibility and computer processing powe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scientists o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s carrying out reviews are discussed. Literature mapping and systematic reviews are useful tools but methods need to be tailored to optimize their usefulnes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18.
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 ,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本质 ,但是它又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人文性质和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注重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天才就是具有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的人。天才的才能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学习结合的产物。通过自身的努力,许多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天才。天才决不是同群众对立的概念。必须承认天才是客观存在,必须认识到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层次的思想创造,只能依赖天才。要把是否有利于天才生存,当做检验社会科学研究的观念环境和制度环境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20.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虽然在理论上存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属性,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必须着重深化对其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的认识。并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越要求有更高学术品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与之相适应,以进一步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和学术属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安身立命之本,这不仅是社会分工使然,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