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的定义与从猿到人的转变的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社会的研究中,欲正确阐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需要首先确定什么是人?换句话说,应该给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均曾作过这种尝试,其中亚里士多德和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曾被马克思引用过。但这种引用只是说明其在科学上是有意义的,绝不表示作者已认可,何况马克思还恰当地指出其局限性:“确切地说,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是: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这个定义标志着古典古代的特征,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人天生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特征一样”。本文对“人的定义”略  相似文献   

2.
自从1986年以来,云南元谋县内竹棚村和小河村,先后发现了距今三、四百万年前的蝴蝶腊玛古猿和距今二百五十万年前的东方人。从此,元谋人的故乡更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注意。因为这次发现,填补了人类进化的缺环,是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其意义不亚于北京猿人,因而滇中将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类起源中心之一。 众所周知,腊玛古猿是人科中的成员之一,是形成中的人的代表,人类的远祖,已具有许多近似人的特点,它们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学会直立行走,能用前肢掌握木石之类的天然工具,经过长期的磨练,双手变得灵活自由,奠定了向人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的光辉文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写作已有一百周年了。在这篇著作中,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当时科学研究的成果,精辟地阐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自然辩证法》第149页) 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是我们从事人类起源研究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我们进行古人类学研究,批判人类起源问题中的各种唯心主义谬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然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当然不是某位神仙恩赐的,也不是国人一觉醒来忽然变出来的,而是靠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5.
历史规律是理论思维在近代科学背景上为认识和理解历史而确立的核心假设。依托或围绕此种假设而在历史哲学层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可以称之为规律性历史观。解决其(也包括其在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之间关系问题上的)抽象性问题,或许是当今时代总体性地深化哲学层面的历史认识的节儿所在。从复杂性研究这一科学本身的新的历史形态着眼,可以不必设定理论世界与实践世界的二元对立及其因应策略,也不必强调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立场转换及其特殊意义,只需对历史本身提出更具解释能力的假设即可,此即历史复杂性———历史本身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破缺性统一。这也同时意味着,历史复杂性观念或复杂性历史观有必要也有可能作为人类理解其自身命运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6.
刘云鹏 《理论界》2012,(7):88-91
本文旨在说明早期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超越论特征,即《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突破仍然是在胡塞尔所创立的超越论现象学框架内实现的。为此,我们依据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导论》中的专门论述,阐明早期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现象学理念的共识和分歧,进而借助前者的独特问题意识表明《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堪称超越论现象学的彻底化。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主要论著,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论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之一。毛泽东同志曾专门给刘少奇同志写信,向他推荐该文,称它“十分精彩”。在延安时代和建国初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广大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曾两次掀起学习该文的热潮。但遗憾的是理论界、学术界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却远远不够,其中的许多“微言大义”都还没有被阐发出来,有些问题虽然业已被注意到了,但却没有取得一致或比较一致的看法。最近几年以来,由于教学需要,笔者多次仔细地研读了该文,自认为对该文有了一些新的发掘、新的理解,现在把它们写出来,供有关的研究者、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江教授,找到您我不由自主地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三境界"所引用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访谈了不少中青年专家,他们有治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思想史、军事史,乃至宗教史等,就是缺少科学史。对我来说,您就是那个"灯火阑珊处"找寻已久的"他",承蒙支持配合,使访谈顺利进行。按照我刊惯例,还是从您的学术起步谈起吧。  相似文献   

9.
陆扬:1953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哲学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到美国Augustana College、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访问.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大出版社1996年;《美学理论》(张玉能、陆扬合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中西死亡美学》,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精神分析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十九世纪美学》,(张玉能、陆扬、张德兴等合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欧洲中世纪诗学》,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合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大众文化理论》,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等.  相似文献   

10.
从演鬼到演人之间的艺术过渡——论明中叶三部影射杂剧田同旭明代戏曲发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明中叶以来,曲坛出现了一批直接反映当代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时事新剧。戏曲家从明初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千钟禄》)开始写起,先后推出批判逆阉刘瑾专权的《...  相似文献   

11.
荀子不是从礼到法的过渡桥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韩非、李斯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曾经师事过荀子。许多人向来认为,荀子培养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个著名的法家,而韩非和李斯则继承并发展了荀子关于法的思想,建立起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从礼到法过渡的桥梁。有些人还将李斯、秦始皇所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也说成是来源于荀子的学说。“四人帮”在其“评法批儒”的闹剧中,更是把荀子和韩非、李斯扯在一起,给荀子戴上“法家”的桂冠。事情真是这样的吗?荀子与韩非、李斯之间的实际关系究竟如何?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对于了解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情况,研究春秋战国秦汉的历史,不是没有益处的。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荀子是战国末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寿命长,阅历深,治学范围广,所收授的弟子不少,这是没有疑问的。除了韩非和李斯之外,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生。《荀子·议兵》篇中提到的陈嚣,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载,传《毛诗》的大毛公,传《鲁诗》的浮邱伯,传《左氏春秋》的张苍等人,都是荀子的弟子。至于参加收集整理荀子著作的弟子,恐怕也有相当一批人。这些弟子都很尊崇荀子,在编辑他的著作之后,特地加上  相似文献   

12.
彭靖 《学术界》2013,(8):133-140,311
在对关世杰教授《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的现状与思考》一文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文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调查方式不够全面等问题,论述了中外政治家、史学家关于科举制度对于西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作者在文中引用政治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首次提出将科举制度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项目的概念,以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就是人的世界,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哲学的彻底性在于抓住世界的根本。哲学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的无限关怀。哲学的发展存在于人的发展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乃至现当代哲学的中心和主题。  相似文献   

14.
会山 《中文信息》2006,(6):81-84
早就从书上知道了程阳这个地方,知道它地处桂北,隶属三江,知道这里住着侗族人家,知道这里的人爱吃酸鱼,还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正月新年的日子一天天地接近,心也开始燥动不安,就象放飞的风筝,越飘越远,都市的繁华和家的温馨已无法将它留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语言哲学中,意义与指称是密切相关的:意义问题就是指称问题。弗雷格是从语言出发考虑指称问题的,他讨论句子的意谓完全是为了讨论句子的意义,这也是他区分意义和意谓的主要目的。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那里,名称的指称并非外在对象,而是经过逻辑构造的命题记号。当代语言哲学家在讨论指称问题时,更多地是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做文章,这在塞斯伯利和克里普克的论述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证明。无论是在传统的意义上还是在现代的意义上,语言哲学家们讨论的指称概念并不包含任何形而上学指称的含义。形而上学指称应当是指按照概念分析的方法对我们使用的语言所作的语言学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陈希红 《江淮论坛》2009,(5):190-192,178
周武王伐纣,“甲子朝”于商郊牧野与纣王接战,纣师一击即溃。失败的原因,苟子说是纣卒(前徒)战时“易向”即倒戈造成的。黄怀信教授认为苟子之说是受孟子的影响,孟子主观臆造了商人“欲武王亟入”等,其实“历史并无其事”。但他没有举出苟子受孟子影响的具体证据,诸多分析也不尽合于事理。事实上孟子以前墨子已讲过纣兵“众畔皆走”的话,西周时祭公谋父的谏言也有“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的话,牧野之战时的誓辞《牧誓》更明言纣兵奔逃是“役于西土”,即受命于周。因此,纣王前徒“倒戈”是周初以来的旧说,未可轻意否定。  相似文献   

17.
任辉献 《学术界》2007,(6):87-94
陈晓律教授在论述民主与战争的关系时存在逻辑上的错误.民主与战争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民主国家之间事实上是否发生过战争?第二,民主制度与使用武力的倾向和频率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关系?第三,民主国家所打的战争是否必定是正义的?在国际交往中争夺话语权不能依据现实主义的逻辑,而应诉诸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普世的价值准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王文"认为,逻辑定理是通过严格的证明得到的,逻辑不会出错.实际是:逻辑运用的是演绎证明方式,而要保证演绎证明的结论(逻辑中的定理)正确,作为演绎证明的前提必须真实,但任何演绎逻辑系统都没有也根本不可能解决其总前提的真实性问题;真值表以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演绎逻辑系统的总前提,但它们在该系统中是未经过证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法自创立以来,已是为全人类的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俞吾金教授在其<"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提出三个涉及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新见解:(1)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2)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3)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分析,现提出三个不同意见: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绝大部分重要著作中都没使用过异化概念,俞吾金教授说"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概念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由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放弃这一概念,因而他所说的情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劳动)概念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因而它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连象征性的、边缘性的地位都谈不上,更不要说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地位了.  相似文献   

20.
讀了厚民同志的《感性认識到理性认識的飞跃是怎样‘飞’起来的》一文后,学到不少东西,受到很大启发。厚民同志的許多见解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問題值得商榷。厚民同志在从感性认識到理性认識飞跃的問題上,只承认有一种飞跃,即只承认有正确的飞跃,否认有錯誤的飞跃,这种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