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业师蒋云从(礼鸿)先生撰有《嘉兴方言征故》,启迪后学良夥。今掇拾云从师余绪,作《舟山方言征故》,共有纰缪,达者董之。 (?)睛 (?)针偷针《说文》见部:“(?),目蔽垢也。从见,(?)声,读若兜。”又目部:“(?),(?)兜,目眵也。从目,蔑省声。”“眵,目伤眥也。从目多声。一曰(?)兜也。”《释名》释疾病第廿六:“目眥伤赤曰(目蔑) 。(目蔑),末也,创在目两末也。”毕沅曰:“(目蔑)《说文》作(?),  相似文献   

2.
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沈曾植对此论深表赞赏,他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其实,明代的王世贞早就说过:“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弇州山人词评》)杨慎也曾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词品》)清代刘体仁称李清照:“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铎》)沈谦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刘清韵赞李清  相似文献   

3.
释“败绩”     
《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之“败绩”一词,现在通行注为“大败”,其义甚为含糊.这解释可能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在《左·庄十一年》有关“败绩”的一段文字如下:“凡师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由此可见《左传》并非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给“败绩”确定义界的.“绩”在《三体石经》里写作“速”.  相似文献   

4.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5.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6.
如上图,“(?)字甲文作(1),或作(2),旧不释。今案,此皆为系鸟之形,求其声义,当为“(?)”字之初文。《说文》:“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讠为)。(?),(?)或从繇。”段注:“率,捕鸟毕也。将欲毕之,必先诱致之。潘安仁曰:‘暇而习媒翳之事。’徐爰曰: ‘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古人狩猎,为了提高禽兽捕获率、往往在布网设阱时投放活的诱物。这种诱猎手段即叫做“(?)”,所用诱物也叫做“(?)”,后世则称之为“媒”。《说文》所训“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便是指猎人用毕网捕鸟,缚系相应的活鸟(生鸟)充当诱媒,以招引野鸟入彀。《玉篇》、《广韵》等字书,“囮”、“(?)”二字即并训“鸟媒”。“(?)”谓鸟媒,或假“游”字为之,如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徐爰注:“游,雉媒名,江淮间谓之游”。“(?)”之为言诱也,言诱致  相似文献   

7.
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训诂释义与辞书的释义有两个明显的差别。一是训诂解释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词所显示的具体意义,而“词典”所解释的却是从词的具体义中抽象出来的概括义。如《说文·支部》“彻,通也。”段注:“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我疆土’,曰:‘治  相似文献   

8.
《离骚》首句屈原自述家世曰:“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其中“苗裔”一词,《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都解作“子孙”,众多的选本,也直注为“子孙”。看来,是受了《左传》注和朱熹注的影响。《左传》注“玄孙之后称苗裔。”又朱熹注:“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衣者,衣裾之末,衣之馀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并见《辞海》)我以为以上两说似牵强。试作新解。一般注本已将屈原家世追到这一步:“高阳,古帝颛顼(zhuan xu)的称号。……楚之始祖熊绎是颛顼之后,事周成王,封于楚。传国至楚武王熊通,生子瑕,受封  相似文献   

9.
以 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用火。”  相似文献   

10.
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垦令》) 清俞樾:《诸子平议》卷二十:“诛通作朱。《庄子·庚桑楚》篇:‘人谓我朱愚。’即此文诛愚矣。《太玄·童·次七》:‘修侏侏。’范望注曰:‘侏侏,无所知也。’义与愚近。”诛愚即愚。急言之为愚缓言之则为诛愚,而诛愚乃形成古联绵词之一种。如:壶和壶卢、窟(堀)和窟窿、跳(趒)和跳踉、望和望洋、易和容易等例。其中一字为本字(所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鱼)。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股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贞:勿(自鱼)妇好□御□”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  相似文献   

12.
壹、“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的确认“有”字在上古汉语中有很多个意义,其中一个表示“有(个、些)人”、“有的”,即指代无定的人或事物。例如:(1)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左传·定公八年》(2)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13.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管会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鲜虞中山国故都灵寿城遗址发掘了两座大墓,即1号墓和6号墓。其中1号墓出土了载有长篇铭文的礼器三件:铜方壶一件,铁足铜鼎一件,铜园壶一件。因鼎、方壶上均有中山王(?)十四年造器之明确铸铭,发掘简报已将1号墓定为中山王(?)之陵墓。此后不久,鼎、方壶在一些同志的文章中开始分别被称为(?)鼎、(?)壶;铜园壶因其刻铭中有“胤嗣(妾子)(次虫)”,被称为(次虫)壶或(妾子)(次虫)壶。1979年李学勤、李零同志在《考古学报》第二期发表文章,称上述三器为“平山三器”。我们认为,将平山1号墓出土的载有长篇重要铭文的三件礼器命名为“平山三器”是完全必要的,它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  相似文献   

14.
一、名实问题的提出《道德经》开篇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名称一旦赋予(可名),它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非常名)。老子这句话道出了他的语言观,实际上表达了语言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词与思想的关系。天地之始,混沌也,万物产生,有序也。人脑的思想储存犹如天地之始,一团混沌,而思想的表达(书面语言中以词的形式出现)则井然有序。老子当然没有指出思想如何从无名到有名,但语言学家的观察却表明,在人脑的记忆中,意思和词是分别储存的(桂诗春,1985:191)。这种意思和词分别储存的特点有时会使说话者感到辞不达意,有时说话者话在嘴边,却说不出来,这类例子枚不胜举。思想无形词有形,研究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对于语言研究及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人根据《正字通》“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于是断定“鼻祖”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的学说”(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其实,“鼻祖”一词的形成,跟生物学的学说无关.现代生物学从为:“不论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人类,他们的早期胎儿的形状彼此极其肖似:大家都有一个显著的头部和一个伸长的尾部。头上有眼、有耳、颈部鳃缝明显可数。”(引自朱洗《生物的进化》122页)许多资料表明,人的胚胎,并不是先长鼻子。 现代生物学否定了“鼻先受形”说,那么古代“鼻祖”一词的形成,是不是人们以讹传讹,才创造这个词汇呢?也不是的。“鼻祖”一词早见于《汉书·扬雄传·反离骚》:“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服虔注:刘德曰:“鼻,始也。”颜师古曰:“雄自言系出周氏而食采于扬,故云始祖于汾隅也。”东汉的服虔、唐代的颜师古都未言及  相似文献   

16.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四卷中载:“(?)、冒也。……象开门之形。”南唐徐铉音“莫饱切(mǎo)”。“酉、就也。……(?)、古文酉。”徐铉解说:“就,成熟也。(?)为春门,万物已出,(?)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音与久切(yǒu)。”清代段玉裁在“(?)”下注说:“凡(?),(?)、(?)、(?)字从(?)。”他的友人沈涛特地答“书”辨驳。其“书”意谓:  相似文献   

17.
关于殷商是否存在“德”观念,甚至是否有“德”这个字,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殷商存在着德观念。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德”字甲骨文中有“(?)”和“(?)”字。孙诒让、罗振玉、唐兰等释为“德”。郭沫若、商承祚等先生释为“直”。这两种意见都可以为甲骨文中有“德”字之证。一般认为,古文中“德”字从“(?)”(直)从“心”。古文献对直的解释:《诗·小雅·小明》“正直是与”,注疏曰“能正人之曲曰直”;《尚书·洪范》:“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诗·小雅·何人斯》“以极反侧”,注疏“反侧,不正直也”《礼记·玉藻》“头容直”,注疏“不倾顾也”;《月令》“先定准直”,注疏“直谓绳墨得中也”。由此直字训有正、顺、准、中等义。其古音与德同在职部,以同音通假。所以金文中辛鼎、德鼎、德方鼎的“(?)”“(?)”训为德。辛鼎中的“厥家雝(?)”,已被确认为“厥家雝德”。  相似文献   

18.
一、“美恶同辞”与“同形对义词” 1.0 “落”一词同形共居“降”“始”二义。《尔雅·释诂》:“落,始也。”《说文·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这类词义现象,前人谓之“美恶同名”(词、辞)。在训诂史上最早采用“美恶同名”来解释上述词义现象的是东县时期的注释家郭璞。《尔雅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一部讲生命哲学之书,“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本是《复卦·彖辞》中的一句话,“天地之心”一词在《周易》中只出现一次。还有一个词那就是“仁”字,“以下仁”,也在《复》卦出现。“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天地之心”就是“仁”,就是“生”。在一定程度上说,儒学就是“仁本体论”。对“生”问题视域的展开,《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这是宇宙生成论的诞生地和秘密。宇宙生生不息而有秩序,“中和之道”是宇宙生生不息所遵循的“生生之德”,即规律。人生于天地之间,作为“三才之道”之一,理应维护这个秩序,忧患这个秩序被破坏,“吉凶与民同患”,这是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突然”一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它属于何种词类呢?从当前高校通用的几本语法书里,可以找到三个答案:一曰形容词,二曰副词,三曰形容词兼副词。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语法书里,甚至还出现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在引例说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时,列出了“突然事件”的短语,他在这里把“突然”作副词,但在文章的结尾处,又主张把“突然”等词排除在副词范围之外。(《中国语文》1961年八期)再如,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里,时儿把“突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