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绘画的白描技法与文学作品中的白描手法都主张简洁、简练。简洁、简练之笔是切中肯綮,批郤导窾,即用寥寥数笔和最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绘画借助形象反映画家的意愿,文学作品则借助语言文字反映作者的所思所想。中国传统绘画的白描技法与文学中的白描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文学是思想的艺术",在这里,感觉形式的愉悦因素退居次要地位,思想内容的认识因素占着压倒优势。赏心悦目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创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挚,愈能震撼观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查慎行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白描则是其最为擅长的、堪称标志性的艺术手法。文章从他人对于查慎行白描手法的评价、查慎行对于白描手法的正面阐述、对于前人白描手法的点评以及白描手法在其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四个方面做了论述,认为查慎行运用白描已臻挥洒自如、出神入化之境界,这对于他在理论与创作方面实现唐宋互参,委实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是一部遗稿,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中篇。作者以心为眼,运用熟练精微的心理叙事艺术,通过平淡、自然的白描手法及以物象折射心象的写法,深入人物隐秘的心灵世界,从而揭示两个女性之间牵扯不清的心路历程和沉重的生存现实,作品因而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深度。  相似文献   

4.
写作专著、教材、词典等,大都认为“简笔勾勒”是白描技法的本质特征,其实,此论与白描这一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的本来意义、与前人将“白描”借用为写作技法名称的论述及写作实践,都是不相符的.白描必“简”的认识,最初恐怕是受了《辞海》等工具书的影响.旧本《辞海》中的“白描”词条,只有绘画方面的释文.1962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才增加了写作方面的内容,释文全文是:“中国画技法之一.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里释绘画中的白描并无“简”意,用于文学创作上却称“用简练的笔墨”,根据何在?没有讲.其他工具书一般都采用这种说法.1991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8)对“白描”在写作方面的释文,才回归其本来含义;“文字平白如话、不施渲染烘托的风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擅长白描手法的大师,那么,孙犁则是当代作家中运用白描手法的高手。他们的作品都以白描艺术为特色形成了为人们首肯心折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不仅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得心应手地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画廊,而且还对白描这一我国传统艺术手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认为,“‘白  相似文献   

6.
立体主义是人类艺术史上具有反叛性的艺术革命。它彻底推翻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起作用的焦点透视规律,形成了平面的多视点透视;它把拼贴手法引入绘画,采用几何图形来表现物象,摧毁了西方艺术的表现中心。  相似文献   

7.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的技法之~。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白画”,是指用墨线进行勾勒,不着色彩循一种画法。我国古代的人物画和花卉画多用此法。它的持,o是笔法简洁,线条清晰,形象突出。清代郑绩在评论画家曹云西的画时,曾称赞他“写牛毛较多m水墨白描入加颜色,盖牛毛被乾尖细幼,笔笔松秀,若加重色渲染则掩其笔意,不如不设色为高也。”①大学创作中的白描,是借用绘画艺术的术语但内涵较为复杂的一种手法,它不尚修饰渲染,不事雕琢陪衬,用质朴简法的语言鲜明地勾勒出所描绘的形象,达到“寥寥几笔,神情毕肖”②的艺术效果。具体…  相似文献   

8.
写实性绘画是以画面的物象对于自然物象“肖似”为描写的出发点和品评的起码标准。“真实”曾经是文艺复兴以来众多艺术大师追求的目标,进而成为一种社会公认的审美准则。在写实性绘画中始终存在着摹写自然与再现自然的矛盾,摹写自然与再现自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重于表象,后者重于内涵。摹写自然追求物象的表面真实,尽一切之能事将自然物象全部细节描画出来,是自然物象的翻版;再现自然是通过对自然物象肖似的再现,表达作者的精神情感,通过选择、舍弃、组织、辨别、联系、归纳、分析、构筑等手段创造出“第二自然”——自然物象的…  相似文献   

9.
《五马图》是现存最为可信的一件李公麟的作品,画家在画中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成功地描绘了马的外形以及表现了马的内在结构特点。李公麟以娴熟的笔法作鞍马人物画,使白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画科,这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巨大贡献。因而,元代长于白描的赵孟頫奉他为“白描之祖”。  相似文献   

10.
白描,作为一种文学语言表现方式,在《受戒》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在传达白描语言的描形、写意、传神语言功能时,汪曾祺将绘画中的骨相比法融入其中,创造出一种简约、空白的语言诗学魅力,而平等视角又将白描对象置于温婉世情当中,体现抒情诗人的人间情怀.《受戒》语言更高的艺术成就在于白描对境界、氛围的营造,其中又深蕴着道家的审美观与语言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造型观是意象造型,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产物。“意象”是指绘画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物象相互融合,交织而成的艺术精神。“似与不似之间”,对形与神的总体把握,是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核心。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华民族绘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出小说家,小说语言所形成的画面感为其作品的重要标识之一,画面感是鲁迅将绘画艺术与小说语言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文学家鲁迅”与“美术家鲁迅”的契合点,也是鲁迅研究的新视域。鲁迅创造性地将文学思维与美术思维相结合,将白描、木刻、水墨写意和漫画等绘画艺术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其小说语言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画面感。其中,白描手法勾勒出精确传神的画面是现实主义的显现,木刻刀味形成的深邃严峻画面是现代主义的“力之美”,水墨笔调造就的诗化写意画面蕴涵了中国古典主义美学韵味,漫画笔触练就的夸张象征画面是后现代主义戏谑性地展现。小说语言的画面感是鲁迅留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宝贵财富,它“文中有画”的特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感受认知,探析鲁迅小说将语言和绘画两种媒介进行有机融合的创作机制,能够重新认知鲁迅小说家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价值,思考古代诗画理论的现代性转化,探索现代文学语境下“鉴画衡文”而开辟的“诗画同道”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素描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素描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师专类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绘画艺术及美术创作的成败。所以我认为两年制美术素描教学应该把能力的培养放在关键的地位,它是素描教学的目的。任何教学手段及方式,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开展,能力的培养具有三种方式:一培养学生对所描绘的物象的感识表现能力,二培养学生对物象的独到见解及概括认识表现能力,三培养学生对物象审美和艺术表达能力。一、塔菲学生对所描绘的物象的未识表现能力素描是造型艺术创1练的重要课程,作为师专类素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典散文的艺术表达技巧,拓展了散文的内在精神。通过工笔重彩、白描、留白等写作手法,现代散文语言呈现绘画美,对语言节奏和音调平仄押韵的追求使得现代散文语言呈现音乐美。受到现代媒介的影响,现代散文语言又呈现语言的杂糅与分化。中国现代散文语言的美学参与并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西绘画审美之不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世界美术角度上观察,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审美区别于西方体系,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中国绘画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形成的,与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和主体的思维方式,艺术方法相联系。中国画的艺术思维方式,不拘泥于物象的表面,而重于抒发内心的感受,重在“意”字,力求“神似”,从观察、立意、构思表现形成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来讲,酉洋画强调客观真实的直觉效果,着力把眼前客观表现在画面上;中国画则侧重在寓神情于物象之中,对客观物象的意会,像白石老人指出的似与不…  相似文献   

16.
“线”作为绘画再现物象的第一手段,古往今来,习画之人,膜拜求索,引来千古绝唱;同时,又为现代人的继承和开拓留下了静寂的深思和无比困惑!一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线”的运用有如下特征和发展历程.中国画之线条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从物象实体中抽离出来与艺术家或作画之人审美心灵相符合,并重新回到物象实体中去.线条已不是所写物体的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小说构成系统的独特视角 ,对白描这一中国传统写作技法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运用作考证 ,揭示出白描手法多运用于农村生活题材、多用于刻画农民形象、多用于历史题材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鲁迅小说白描手法的多种表现形式与意蕴,探索白描之精义,并阐述鲁迅小说里呈现的浙东地方习俗的主要方面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的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的肖象时,用的是白描法。鲁迅先生把这种手法,简洁地概括为画眼睛法。中国的新文学——小说,虽在“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在肖象描写上细致了,但名篇并不多见,而多数成功之作,特别是四二年以后的成功之作,仍多用白描,山西派的主要代表赵树理,就是用白描法达到极其简洁的程度。西戎的肖象描写总的看也是白描,但具体描写的角度与手段却又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在色彩观念和表现上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艺术特点。表现物象时,色彩需根据具体物象而给以具体表现,要求从客观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出发来设色,而不表现物象由于光线而产生的复杂的色彩变化。中国画的色彩由于其颜色本身的特性,在表现物象上要求达到薄中有厚、浅中有深的效果。中国画色彩浓淡变化是“一色之变化”,色与色之间关系是对比性的调和;色与墨之间要求“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达超妙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