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诗选,肇自唐始,历代不衰,但是王夫之《唐诗评选》,比起他的前代和当代这类众多的唐诗选,在突出“评”的特点上,对唐诗诗体的源流嬗变,对唐诗的风神体调与诗三百,汉魏诗,特别是南北朝诗的历史联系,对重要诗人诗作的评判,尤其对唐诗存在着的艺术美学的诸品性,有着许多的新的发掘,提出许多新的创见.因此,《唐诗评选》对唐诗学的发展是较有明显贡献的理论著作,值得我们重视,不能以一般唐诗选等闲视之。唐诗诗体的正本清流《唐诗评选》共四卷。以诗体分,一卷收乐府歌行,包括七言和杂言,二卷收五古,三卷收五  相似文献   

2.
元稹贬谪江陵时期,是他诗歌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元和体”诗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考察元稹的诗歌,其贬谪江陵时期的“长篇排律”和“小碎诗章”都和荆楚地区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诗作既包含了诗人自己和中唐诗风转变的若干信息,还反映了当时荆楚地方的风习和中原人对该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管世铭是清朝的八股文名家和唐诗学家,其《韫山堂时文》和《韫山堂诗集》在清代中期的制艺界和诗学界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读雪山房唐诗钞》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读雪山房唐诗钞》是诗人长期创作和涵咏的结晶,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诗人诗歌的选择、诗体的研究评论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在唐诗学史上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为后人学习唐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本。  相似文献   

4.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棵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根据诗体、题材、用语等多方面的证据来看,《代曲江老人百韵》“年十六时作”之说很可能是作者元稹 本人提供的不可靠之词。当然,这一点并不必然涉及作者的人品“污点”,而是与唐人普遍“好大言”的风气有关。  相似文献   

6.
初唐诗人崔融,至今还没有任何论著对他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他对唐诗有三个方面突出的影响:完全合律的七言排律是初唐时期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样复杂的诗体也完全合律,可说明很多问题;编选《珠英学士集》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审美倾向,开启了唐诗选本的一个时代;代表国家所作的《唐朝新定诗体》,对格律诗的最终定型有规范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初唐诗人崔融,至今还没有任何论著对他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他对唐诗有三个方面突出的影响:完全合律的七言排律是初唐时期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样复杂的诗体也完全合律,可说明很多问题;编选《珠英学士集》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审美倾向,开启了唐诗选本的一个时代;代表国家所作的《唐朝新定诗体》,对格律诗的最终定型有规范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国的双子星座,其诗歌不仅众体兼备、题材广泛,而且匠心独运、各领风骚。李白诗体多学古,杜甫诗体多新变;李白擅长古体,是集成,杜甫演化近体,是开派;李白诗体,代表了初盛唐诗歌体裁古体诗多的发展实情,杜甫诗体,开启了中晚唐近体诗多、诗变的先河。李白、杜甫站在时代的分水岭上,其诗歌分别代表了初盛唐向中晚唐诗歌嬗变发展的关节点,也即李、杜诗体的不同,正透露出唐诗转关的深层内涵。初盛唐是以李白古体诗为主流、为正宗的"李白时代",中晚唐是以杜甫为开派、为发展的"杜甫时代",他们是唐诗总结前人、转折启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元稹是中唐文坛上成就卓著的作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元稹的诗歌在当时得到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喜爱,元稹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与影响,并不亚于白居易。但是在其身后,白居易“一枝独秀”,后人对他的评价越来越走高,而元稹则成了“明日黄花”,风光不再。对元稹评价的走低,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元稹人品的认定,但文学研究不是道德审判,更何况以前“控方”提供的证据本身多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呢!元稹不被看好,对他的研究也就比较萧条冷落,截止到上个世纪末,大陆元稹研究的最重要成果只有一部卞孝萱先生的《元稹年谱》与一部…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诗歌理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出现在初唐后期诗坛上,他以其鲜明的诗歌理论主张及杰出的创作实践在唐诗发展史上写下极为重要的一页。在初唐诗向盛唐诗发展的过程中,子昂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明高 云其“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①,评价极为准确。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既有当时的社会原因,又有历史的继承关系,是时代精神与文学发展的共同要求。唐建国之初,统治文坛的仍是南朝文风,南朝后期文学走上了一条消极的道路,忽视文学内容与社会效果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这种绮丽柔弱的文学风格反映的是齐梁上层统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胡震亨的<唐音癸签>通过选录编排前人诗话来表达其诗体理论,其诗体观可析为"分体论"、"辨体论"两个层面.前者依声律、句式、音乐来全面认识唐诗体裁;后者则分别从风格、声调、作法等角度论述各体特色及创作原则.前者为体,后者为用.胡震亨的诗体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元稹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是唐诗大变的主盟者之一,也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重要领导者,理应与白居易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应有的地位。但长期以来,无稹因所谓“变节”问题,蒙受不白之冤,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近年,有人找到了元稹“变节”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元稹的“变节”问题(见《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元稹“变节”真相》,以下简称《真相》,并见齐鲁出版社1980年6月版《元稹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版《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元稹》)。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元稹是中唐重要的诗人兼诗学批评家,他在新乐府创作、文体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绩,在乐府诗歌理论和复古诗学理论建设方面有重要建树。尽管对李白的评价有失偏颇,但对杜甫的评论却具有真理性,为杜甫诗歌经典地位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代影响深远。元稹的文学思想全面细致准确,其核心观念是要求文学具有积极干预生活反映现实民生的战斗精神,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14.
赵家祥教授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存在很多依据,但他给出的依据却没有一个能够成立,从而证明不了这一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提出来的。赵家祥教授的“两个概念混同”和“三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些说法缺少文本依据并且与他赞同的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同志提倡新格律体诗,既对其创作成败得失的教训、经验与启示等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也对其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理论探索,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作品,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作实践,故而从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为新格律体诗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6.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标点历来纷坛不同,莫衷一是。本文以诗歌内在情思为依据,以诗人创作实践为佐证,以诗体渊源为参照,对它进行了新的断句分解,以深入认识这第一首文人七言诗的艺术特色,及曹丕在诗歌创体方面的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许先生 的这一理论在其文学翻译作品、尤其是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中的体现。通过对阅读许译唐诗三百首的具体例 子的一些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音美、意美、形美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诗体论原则,翻译即“再创”的 观点,强调汉译英时重视“神似”,以及在翻译艺术风格上运用“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规则等,表明许先生的理论在 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盂称舜应当跻身于我国第一流戏剧家的行列,不仅是因为他的剧作是他那个时代启蒙思想的一束强烈的折光,而且还因为他在戏剧美学方面有了很多新发现和新创造。他在继承前人理论遗产和总结创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筑了以“当行家之为尤难”为基本命题的古典现实主义戏剧美学理论体系,并以自己的评论和创作的艺术实践体现了这种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古典戏剧美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崭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安徽太湖籍诗人朱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以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艺术使命感,在维护诗的审美特性和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他在创作中注意吸收古典诗词合理的艺术形式,精心创造形式完美的新格律诗;他主张借鉴外国各种诗体经验,努力实现新诗诗体多样化;他积极倡导现代叙事诗,并带头进行创作实践,在借用并改造传统题材、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探索现代叙事诗的结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他为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推动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昌龄在《诗格》“论文意”一篇中重点论述了诗歌的用意构思,他强调要“凝心用思”“精练意魄”,认为“意高则格高”,这是其论文意的逻辑起点和总纲,他还阐述了“意”的内容、产生条件以及具体的运转规则。“意”是王昌龄论境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初唐诗格对声律对仗等诗体规范作出大量论述之后,王昌龄的主要关注点转移到境思上来。如何通过构思,寻求内涵丰富和境界高妙的文章主旨(意),是其“论文意”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