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李白赋札记五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鹏赋·序》云:“昔余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云云。按李白以开元十三年、年二十五出峡,游襄汉。《上韩荆州书》云:“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憩迹于  相似文献   

2.
党的八大于一九五六年九月在北京召开。八大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课题,这就是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党应该怎样认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怎样正确理解和正确处理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八大对于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问题,独立地创造性地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规定,制定  相似文献   

3.
《聘礼》郑注“其相去也,公之使者七十步”,是指主国摈者五人加使者之介七人,其每两人间距皆为三丈六尺,合之约为七十步;又《聘礼》郑注“相人偶为敬”之“人偶”乃名词,“相人偶为敬”意为以佐嘉宾行礼为敬;虎贲本为周王之近卫队,后逐渐成为勇士的代称,与军队编制无关,其长虎贲氏也非高级职官;北大本《仪礼注疏》断《仪礼·丧服》郑注“则劬非慈母也”为一句,乃误从贾公彦之说;《汉书·艺文志》“今删其要”之“要”,当依《周礼》郑注解释为典册。  相似文献   

4.
《大台北古契字集》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关于台湾地区的土地分割、买卖土地、承租土地、子嗣过继的契约文书。美中不足的是,其在文字、标点、词语等方面仍有不少疑误,有必要对其进行校对。  相似文献   

5.
正《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燕行文献札记》是葛兆光教授在从周边看中国这一研究课题中的一部专著。作者在阅读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过程中,感到这些燕行文献不仅是重新审视清代中国的重要文献,也包含了近世异域知识人理解中国的立场与视角  相似文献   

6.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蜀学自严遵以下构建了“道德仁义礼”(或“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每每有所突破,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8.
读《王小波文集》札记五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王小波批判现实追求艺境的文学倾向为旨归 ,并从创意、手笔、格调、韵律等切入 ,点评其杂文小说的写作特色 ,且对有关的文坛现象做了批评。  相似文献   

9.
吴天墀同志的《两夏史稿》一书,于一九八○年十二月出版后,受到史学界的好评。徐中舒先生在为该书作的序言中说:“天墀同志现在写出这样一部文笔通畅、组织严密的新著,这就给荒芜寂寥的西夏史园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这个评价是公允的。但是正由于《西夏史稿》是拓荒之作,所以在史料运用的考订不免偶有所失。现在摘出五事,兹就教于吴天墀同志,并以为爱好《西夏史稿》的同仁共商讨砌磋,以推进对于西夏史料的疏理。西夏史的研究是学术界的薄弱环节。现在随着大西北的开发,正日益引起学术界对西北史地研究的重视。因此这里讨论的,尽管只是几条西夏史料的处理问题,但是,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柳亚子的《盛事是毛主席》,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给法,对柳的所谓“牢骚”,多有程度不同的曲解。笔者在此想提供一份鲜为人知的材料,即柳亚子《盛事》诗的手稿。此手稿上有多处修改,第二句、三句和五句初稿和改稿完全不同,第一句和第六句部分词语不同。一些修改固然是律诗的需要,而多数的修改则出于柳亚子表情达意的需要。从初稿或许可以看出柳亚于感事的某些原始的思想,假如与改稿对照相比较,那么对历史现象与用典设喻意蕴的理解,大有裨差。先看改稿即发表稿: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三月二十八日夜作)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相似文献   

11.
地租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之一。它不仅对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少的理论武器,也是解决社会主义经济中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学术界近年来对这个问题开展了一定的讨论,对统一认识大有助益,但问题远没有解决。为了把认识统一在科学的地租理论上来,我想结合地租理论发展史,深入学习马克思的地租学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里先谈谈绝对地租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历史研究之所以区别于旧时代的历史学,就是因为有了崭新的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作为研究问题的指南。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我们才能够使历史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人民服务。学习了《毛泽东书信选集》,我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昔人论诗,有“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分别。“诗人之诗”倚重才气、灵感、情韵和妙悟,其诗风飘逸灵动,得神来兴到之致。“学人之诗”讲究识见、功力、宏博和理性,其诗风敦厚老辣,有凝重典雅之美。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这是“诗人之诗”派的理论要点。黄山谷《答  相似文献   

14.
满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有清一代,满族的作家文学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大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同时,在几千年的民族发展过程中,满族民间也孕育和产生了丰富的民间文学。这些民间口头创作,再现了民族的历史生活,贯穿着满民族对生活的认识和评判,渗透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世世代代在满族群众中传唱不息。但是,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满族民间文学曾长期被忽视,以至受到重大损失。十年浩劫之后,伴随着祖国文艺百花园的复苏,满族民间文学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也迅速展开,在诸多同志的努  相似文献   

15.
将欲避之 必先犯之 ——情节结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金圣叹说: 干同是干,节同是节,叶同是叶,枝同是枝,而其间偃仰斜正,各自入妙;风痕露迹,变化无穷也。 金圣叹把小说作品比作一棵大树,把作品的结构、情节、细节比作树上的干、节、叶、枝,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又各有不同的特点。文学作品正是这种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基于这种认识,金圣叹提出了“犯”和“避”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我国人民的地理知识,与我国文明史的发展是相适应的。迄今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已有大量具有地理价值的地名,是研究商王朝的政治地理结构、疆域、山川大城、周边方国以及对外军事活动诸问题的重要史料。在后来的几千年历史时期中,我国地理文献不仅内容宏富,体制斑烂多彩,更具有绵绵数千年的连续性。凡此种种,都是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所能匹敌的。我们发掘、研究和利用这些地理学遗产,结合实地考查,可以了解历史时期我国人民的地理视野所及,探索祖国地理学的前进踪迹及其今昔发展的规律,以至成为当前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正> 元明清时期我国进入元明清时代,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阶段。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国家更加强化,经济上开始孕育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一方面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更由于晚清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侵,斗争愈加错综复杂,在这种总的形势下,尽管明代中叶以后有“海禁”的实施,清代有“闭关自守”的政策,毕竟国内民族的融合,中西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达到空前的水平。此时期的中国地理学之作,不论数量上,抑或质量上,也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特别是有清一代地理书实谓举不胜举,1924年梁启超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地  相似文献   

18.
生死,乃人生之大限。自然之法则。“不知生,焉知死”,连孔夫子尚且难以索解,况常人乎?钱钟书在《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等著作中,对生死问题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论述和探讨。意见精辟、辩证,材料翔实、丰富。本文是对钱钟书文化思想研究的论文之一。出世曰生,离世曰死。在出世与离世之间的数十年则名之曰在世。所谓在世,其实就是渐死。禅家者流悟有渐顿。况之以死,则有渐死、顿死之别,叔本华称之为小死和大死。由于人恋于生而惧于死,宁欲生而不欲死。故宁曰生而不曰死。其实,活着即是死着。生即死。既然生即死,则增年即减年,范石湖诗:“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次论人生短促,人生唯艰。故文学作品中有借酒浇愁以忘忧者,有极时行乐图眼前享受者。有养性全身以保其天年者,有求仙访道以期长生者,有立德、立功、立言企求精神不死者等等。次论追求长生不死之虚妄,转而为寻求死后登仙,升入天堂。然而天堂未必快活。神仙思俗,仙女下凡故事,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连众神之主宙斯也在人间修筑外室香巢。刘禹锡诗;“何享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囊王。”文中有对人所以怕死的原因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词,随着南宋的灭亡而衰落。到了清代,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有人誉为颇似两宋,但无论词家及词作,其数量虽多,较有成就的却少。而吴藻可算是其中的一片凤毛,一支麟角。吴藻,字苹香,号玉岑子,浙江仁和(杭州)人,生于清仁宗嘉庆初年,约公元1800年左右。稍后于龚自珍、林则徐出生。  相似文献   

20.
赵翼论吏治——读《廿二史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翼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中,他对"历代治乱兴衰之故"进行了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于历代吏治尤为关注.赵翼分析了影响吏治的几大因素,指出君主、官吏素质低下及不受监督的权力是造成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赵翼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其中,对制度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颇具近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