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晚清以来的弹词研究--兼论清代女作家弹词的文体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文学理论把弹词看做“旧小说”之一体 ,强调弹词的社会作用以及它与妇女的关系。“五四”以来俗文学家在弹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但在文体定位上仍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至今未能解决。本文从书面文学、写作手法以及读者期待这三方面把清代女作家创作的弹词与弹词原始体 (或演唱体 )区分开来。女作家弹词是清代闺秀才女以韵文文体虚构想象故事的长篇叙事作品 ,可用“弹词小说”或“韵文体小说”指涉这一文类 ,应视为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特殊体裁。又因为它是中国惟一以女性为主体(具备创作文本和阅读受众两个层面 )的独特叙事文体 ,所以这类文本具备了小说史与女性文学的双重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女性弹词构想了女性圆满人生之路,即功名伴身与疏离情爱.前者解决了娜拉式的出走难题;后者体现一夫多妻制社会中女性的自保策略,并因此而衍生女同性恋倾向.出走的女性挟功名回归婚姻家庭,即所谓的归顺礼教,是女性为生存保障、在男权统治的现实与女权理想的夹缝中唯一的可行途径.女性弹词是中国文学中罕见的能深刻反映女性间情谊和隐秘情感活动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清代书场弹词之基本特征及其衰落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书场弹词的特征、风格的形成及其最后衰落的命运都与其特定的表演方式、表演场所及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书场弹词商业化娱乐的本质决定了其媚俗前提下的文本、文学特征;不同的表演场所形成了书场弹词判然有别的雅、俗品格。随着书场的繁荣和日益专业化,书场弹词逐渐变成了偏重舞台技艺的曲艺,客观上造成了弹词唱本文学的衰落。  相似文献   

4.
胡丽心 《晋阳学刊》2008,(4):106-109
清代女性弹词小说是在外部社会环境、内部文体发展、创作主体因素三种合力的推动下兴盛起来的,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产生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弹词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依赖性。当它所依赖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复存在,文体本身和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仓促而焦灼的时代节奏使女性弹词小说同样也由合力的牵制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5.
弹词作为一种说唱艺术,为女性市民所钟爱,一批女作家用弹词的形式,创作长篇巨制,抒闺阁情怀.弹词从书场表演走向晚清女作家案头创作,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弹词作品.走向案头的女性弹词小说一方面继承了书场弹词的详细和生动,同时摒弃了其角色表白和口语化,被近代作家们喜爱并受到影响.在晚清这个呼唤觉醒的时代,弹词小说也开始与政治牵手,其创作则承担起了唤醒女界之责任.  相似文献   

6.
盛志梅 《江淮论坛》2003,(1):109-112
本文主要从弹词的地域分布、演唱风格、弹词演唱与江南风俗、弹词文学与江南民俗、弹词作家与江南等五个方面剖析了清代弹词与江南文化不可离析的血缘关系,认为清代弹词是属于江南文化的“特产”。  相似文献   

7.
清代女性弹词中女扮男装现象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扮男装是一个文学现象,更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产物。清代女性弹词里易装佳人的形象,映照了女作家们不同的写作心态,寄托了她们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复杂情绪。作为一种写作题材,女扮男装有着深远的文学叙事传统,同时又与具体时空范围内的社会文化、文学思潮、审美风尚等因素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的江南思想和文化都极为活跃,许多士人开始关注女性的教育和文学创作.许多闺秀不但从事诗歌创作,而且开始走上了反映女性生存状况与人生理想的长篇弹词体小说的创作道路.这一选择因为背离了士人所提倡的“德以正才,才以成德”的女性教育初衰而倍受压制,因而也使弹词体小说的创作陷入到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运动高涨,舆论阵地女权声音强劲,教育向女性全面开放,女性在社会舞台上展现英姿,在此背景下,女性文学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女性文学或浓墨重彩地描写女性的凄苦命运与勇敢抗争,或曲径通幽地表现女性的独特感受与感情涟漪,与此同时,也有的作品旨在解剖病态女性的阴暗面.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虽然仍有稚嫩青涩之处,但在形象化、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上大大超越了近代,意象丰盈,清新可喜,生动感人,足以在艺术宫殿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问题的提出在较长时期内,自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持有或多或少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致使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难以得到开掘。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就有一个领域、一个品种被冷落,这就是清代弹词文学。清弹词具有集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诸多特征于一身的多元价值,在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1.
《东明王篇》是朝鲜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神话传说历史化和作家文学中"复活"的一个典型例子,具有强烈的幻想和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离奇古怪,但有生活依据,偶然中蕴藏着必然性。语言生动活泼,风格豪放雄浑。  相似文献   

12.
李孝弟 《齐鲁学刊》2012,(4):136-142
诗话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存在形态,以往的诗话研究,更注重与诗歌创作、鉴赏、形态等密切相关的"诗言志"、"诗缘情"理论,而忽视了与叙事相关的论述。在中国诗论中,存在着一条关于诗歌叙事的论述线索,且在相关的诗话理论中,对诗歌之"叙"事"有比较丰富的论述。梳理研究有关的论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诗论的整体面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学传承,汉族经典叙事文学的影响和文学惯性等众多原因,情节模式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以情节单元为核心,是主题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黎族和其他诸百越民族民间爱情叙事长诗依据情节单元分为三类,在它们的歌唱与哀诉中,复活的不仅是人与事、爱恨与情仇,也是民族与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4.
《松游小唱》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创作的万言长诗,该诗在四川地方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可谓沧海遗珠。《松游小唱》及其主人董湘琴的被发现,引发了世人的称道和学界的研究热情,5?12汶川大地震后出现了“董湘琴热”、探访“松茂古道热”。这首长诗属于标准的地志文学,是诗人对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间行吟考察。文章以想象与意象地理中的《松游小唱》与历史中的松茂古道的地理文化内涵及演变为考察对象,探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从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余敏芳  赵晓岚 《云梦学刊》2012,33(5):101-106
词选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文化现象。宋人词选虽然数量不多,但明显勾勒出由选歌到选派的发展轨迹,在词体文学发展史、词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宋人词选价值主要有三:文献价值、理论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和叙事意象等方面来考查原文的叙事要素和叙事特征,在对比WitterBynner,BurtonWatson,吴钧陶,王大濂,孙大雨,万昌盛、王倘中,许渊冲等译者的七个英译文本叙事翻译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叙事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17.
用现代修辞学的视角来欣赏古代诗歌,是不同于纯文学的,当然更不等同于纯语言的分析。李贺是个不同一般的诗人,他非常态的心理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气质,所以,通感、移就等变异语言成了李贺的诗歌语言,同时,也成了我们进入“诗鬼”世界的路标。  相似文献   

18.
昝风华 《兰州学刊》2011,(11):148-153
《左传》中有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叙述。结合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来看,这类叙述全面而集中地反映了饮食在春秋时期的各种功用及时人对饮食功用的充分发挥,为中国饮食风俗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一笔,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和风俗学价值。结合饮食特别是周代饮食的特殊之处以及《左传》本身的特点来看,《左传》饮食叙述对全书的观念表达、深度构建、结构安排、人物描写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呈现出活泼多样的艺术色彩。此外,《左传》饮食叙述也颇具沾溉后世文学之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