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法社会学进路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的男性自杀问题,集中在自杀者的个人动机、对自杀行为的社会反应以及群体行动激发男性自杀等面向,明确民众对自杀的态度逐渐由惶恐、回避,转向对个人尊严、生存状态的考量。在我国,群体表达意见以及相关的过激行动均已呈现出由利益驱动型向气场驱动型的转化,血气也就成了这些事件中男性自杀的重要因素。从血气对群体性事件的引发作用、群体性事件又转而催化血气的作用力度进而导致男性自杀这一作用模式为切入点,可以为男性自杀的防治开示出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自杀病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是研究自杀现象规律性的科学。研究自杀现象的目的在于预防自杀、控制自杀和对自杀作善后处理。 31年前 ,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者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创立了这门新的学科。美国施耐德曼起名为自杀学 ( Suicidology)。笔者根据自杀的疾病性质 ,译名为自杀病学。如同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皮肤病学一样 ,西文都无病字 ,日文和中文都加上一个“病”字一样 ,并无标新立异之嫌 ,而且有点睛之实 ,“自杀病学”者 ,Suicidology也。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过分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应摈弃“经济发展决定论”片面化的思想误区,着重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秉福 《天府新论》2006,(3):102-105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过分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应摈弃“经济发展决定论”片面化的思想误区,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矛盾的加剧,自杀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也使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根据自杀危机事件的特点,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大学生自杀可预防的立论基础上,提出不同于自杀干预模式的大学生自杀预防模式,强调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内部认知等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自杀预防模式,从而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与自杀倾向的相关性之目的,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和自编的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对26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采用t检验、F检验和LSD多重比较.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杀态度与自杀倾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不同年级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上有显著差异(F=3.093,p=0.028;F=7.045,p=0.001);生活满意度对自杀倾向性有显著影响(F=3.999,p=0.004).不同的自杀态度显著影响自杀倾向,自杀态度越消极的大学生,其自杀倾向性越强;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生活满意度都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或自杀倾向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8.
自杀轨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响自杀的危险因素归纳起来有四大类 :生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认知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各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旦达到了个人承受能力与应对技能的极限 ,自杀意念就有可能产生。当自杀意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它可能以预警信号的方式表现出来 ,也可能因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 ,最终导致自杀行为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一精神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情绪、决心、干劲、政策、方针、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唯物主义常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秘化,把它看作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否认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在哲学史上,精神的含义往往随哲学家本体论的不同而有所不…  相似文献   

10.
仝蕾 《兰州学刊》2007,(11):108-110
宪法的生命在于宪法的实行,宪法的实行是宪法效力的外在表现,宪法效力是宪政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对宪法效力的研究关系到我国宪政体系的构建.很多时候我们仅将宪法效力归结为一句抽象的"最高法律效力"就匆匆了事,笼统含混地思考如此重大的问题,的确缺乏一种细致地划分目标、区分不同的制度功能以及确定它们之间复杂联系的耐心和决心.宪法效力分层是对宪法效力的立体研究,包括宪法效力的分类和由每一种分类导引而出的问题,遵循"原理-问题"模式,提出研究宪法效力的一种新方法,以求抛砖引玉,对我国宪法效力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但没有采取或实现自杀的外显行为。以大学生中自杀意念预警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发现:内外向、神经质、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显著的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通过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杀率在1987—2008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运用国家有关数据描述其间全国总自杀率及自杀率在性别、城乡人口中的分布,验证了全国自杀率逐年下降的显著性,并将自杀率与经济发展、流动人口等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的自杀率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流动人口的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以此作为理论假设,用扭力情境的变化解释中国自杀率和经济发展关系,显示中国自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原有冲突情境的弱化。  相似文献   

13.
伦理视角下“亚当·斯密问题”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飒 《兰州学刊》2006,(3):21-23
本文从分析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入手,引出了三个有意义的现代话题,即尊重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加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融合,以及伦理学在高科技时代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并对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自杀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新陈代谢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并日益加深.在这一时期,皖人自杀现象非常普遍,原因各异,这其中主要包括经济贫困、新旧文化理念的冲突、社会纠纷与维护尊严以及忧国等几大类,传统与现代并重.自杀现象及原因背后也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体系的崩坏、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降低,以及社会危机、矛盾的多样性与严重性等深层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书法的构形基础,书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汉字的简化,并时时体现着汉字的简化,这就是"书法与时代文字形体的共时性"规律.然而在今天这个规律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简化字入书既有难度,也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是当代人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刘娟 《天府新论》2010,(4):158-160,F0003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此类事件处理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最大的争端就是赔付问题.处理好自杀赔付纠纷,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规范学校的管理制度,及时排查危险学生等防范学生自杀的事前救济工作,还需要构建自杀事后赔付救济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拓宽赔付渠道,转移风险;引入三方仲裁机构,善用诉讼;强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督职能,规范高校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府里自杀事件屡有发生的现象令人深思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以及媒体诱导和周边环境影响等,都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高校学生自杀呈现出自杀因素的多元化、自杀过程的情绪化、自杀手段的极端化和自杀比率上升化等特征。高校学生的自杀现象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如何减少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较为集中.受此影响,不少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导致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探讨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开展心理咨询,采取自杀干预等措施来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这在当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杀率高不高?——我说不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兆雄 《学术论坛》2008,31(2):159-164
中国自杀率:1999年为13.9/10万,世界排名第28位;2006年为7.44/10万,世界排名第57位;城市自杀率下降至5.02/10万(男5.39,女4.61),农村下降至9.26/10万(男9.56,女8.95),开始扭转城乡特别悬殊、男女比较悬殊和青年妇女突出高发的态势.1999年全年自杀18万人,平均每天自杀493人.2006年全年白杀97150人,平均每天自杀266人,占城市死因的0.98%,农村死因的1.79%.在死因方面,城市与农村自杀俱排在全国第9位.2006全国总死亡率城市为530.46/10万.农村为518.0万.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问题"是否存在的论争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成为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源于斯密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亚当.斯密问题"的存在折射出人类在道德判断和价值追求上的困惑。探讨、深思"亚当.斯密问题"的困境,在今天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