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无意识的自然传承方式随着生存环境的根本改变已难以为继。在新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也应从转换传承方式做起,要把无意识的自然传承方式转换为有意识的传承方式。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明确的传承意识及实施过程中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其完备的系统则是文化传承的有效保证。将高校传承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传承方式,不仅是民族民间音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张纪 《学术论坛》2005,(10):185-187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继承、创新和弘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传承中创新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3.
在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多样的形式、多彩的内容熠熠生辉。只有当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古老的艺术与新时期的文化教育相融合、相激发时,它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将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引进课堂,并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相辅相成中将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已成为今天音乐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文章重点论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受市场化、外来文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困境表现为传承的环境、机制和主体问题.目前产业化、政府主导和村民参与等传承模式,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虽有一定的传承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以文化消费为思路来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其路径主要表现在村民的文化消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和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等方面,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个较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关于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5,(3):100-103,120
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保护和弘扬好民族民间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个性的文化类型,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本文对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文化类型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逸平 《学术探索》2002,(4):110-113
临沧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 ,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它凝聚着各民族的理想、智慧和意志 ,熔铸着民族之魂 ,它包罗万象 ,异彩纷呈。临沧的民族民间歌舞乐更是源远流长 ,浩如烟海 ,纷繁绚丽 ,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由于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 ,不仅使临沧各民族的民间歌舞乐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呈现各自的特点 ,而且也呈现出相互包容的同化特征 ,这些特征是通过历代艺人们的锤炼而不断传承下来的音乐文化积淀物 ,它的传承和发展 ,将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添灿烂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刘春 《学术探索》2013,(9):115-119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工业制造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呈现了整体衰微的变迁趋势。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精神与社会文化需求的嬗变,特定地区、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特定手工艺凭借其长期积淀的内蕴力量,适时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使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与时代精神、社会文化需求形成契合,熔铸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良好条件,顺利推动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广泛传承和复兴,使其延续传承态势发生了逆转,呈现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复苏和规模化传承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西部社会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的策略选择中,应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特别关注作为民族民间文化原生地的民族世居村落与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即世居村落意识与社会功能思维。前者记忆着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成、变迁与重构的历史轨迹,作为静态文化,法律保护应着眼于保存;后者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行动意义,作为文化的动态部分,法律保护应致力于使其在民间交往中通过各种社会功能得以延续。这两个基于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学规律的维度,理应成为官方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基本态度与法律实践理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民族化发展路径,即注重在音乐风格上体现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并有意识地保护与传承本民族优秀音乐作品和优良演奏、教学传统,使其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鉴于此,为促进广西本地音乐文化发展,可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将本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独特的音乐文化品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特征,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丰富了文化育人的思想内涵,因此传承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丰富教学内容,对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3.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三人为抵押人出发,抵押人凭借专有抗辩权不仅可以对抗抵押权人的抵押权,而且可以暂时或永久地摆脱担保责任的束缚,保全自己的财产利益.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抵押人专有抗辩权的规定十分模糊,应从担保法原理及相关法律规范出发,对抵押人之专有抗辩权进行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