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诗雯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本文从约翰·密尔的言论自由观出发,阐述言论自由在获取真理、发展个性、健全民主制度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保障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文章还介绍了密尔关于言论自由的界限的理论。笔者认为密尔限制言论自由的理论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无法指导言论自由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文章末尾则从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立场出发,探讨了言论自由原则在理想与现实层面的矛盾与困境。 相似文献
2.
刘建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
弥尔顿和密尔言论自由观的实质相同,但其内涵、前提条件和理论依据存在差异.弥尔顿的出发点是防范公众的批判意识遭到国家权力机关的侵犯,侧重于批判专制政府对言论自由的钳制;密尔的出发点是反对社会性的"多数的暴虐",防范公众舆论对个人异见的压制.倡导张扬人的个性.弥尔顿所主张的言论自由的主体排除了天主教徒、道德低下者和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密尔言论自由的原则是"不伤害他人".弥尔顿对言论自由理论所依据的人类理性和真理的力量深信不疑,密尔却对真理的力量不甚乐观.两位思想家的言论自由观是各自时代不同语境的产物,都对人类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2
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密尔自由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作为当代思想和言论的载体,传媒是政治社会化、民主化的重要工具.在西方,自由原则使媒体权力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过度膨胀,并出现了商业信息泛滥、公共性民主政治信息不足、公民言论自由权被削弱等局限. 相似文献
4.
霍中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5)
霍姆斯的"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是法律界的至理名言.不可否认,这句话的确让我们对于逻辑与经验在法律中的作用和二者的关系产生了不少误解.事实上,法律中的逻辑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可以说逻辑是"骨架",经验是"血肉",霍姆斯并未否定逻辑的作用,他反对的是逻辑是法律发展的唯一动力的观点.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我们要联系霍姆斯提出这一论断的历史背景和他的论证角度,同时还要厘清句中的含义进而全面地把握法律中逻辑与经验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志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3-7
罗隆基把思想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来争取,反对思想统一运动,主张思想言论自由,其目的就是提倡一种对政府批评的言论自由。在论述中罗隆基用功利主义理论来解释思想言论自由的作用,但并未严格区分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界限。思想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言论自由并不是一种绝对权利,必须接受法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符海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37-42
在对密尔功利主义理论的探讨过程中,关于密尔的功利主义理论对功利与权利的道德诉求,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密尔的权利理论主张人拥有受尊重的一些权利,这种主张常常与义务论道德理论架构相关联,从而背离了其所致力于阐述和辩护的功利主义精神;二是密尔功利主义以追求幸福的最大化为最终原则,其结果必然导致对他人正当权利的侵犯,从而导致密尔功利主义在功利和权利的道德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理论张力。事实上,密尔功利主义理论能有效地避免了以上两种理论困境。他对功利和权利的道德诉求在理论上是融贯一致的,其道德权利理论采纳的是一种依照道德常识的,以功利和自由为旨趣依归的间接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7.
桂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2):114-117
以边沁为代表的英国功利主义具有一种还原论取向,密尔接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及欧陆哲学的影响,克服功利主义只重视分析方法的唯科学主义及决定论倾向,开始重视人的内心修养、意志自由等问题,把"自由选择与自由试验"的能力作为其人性观的基础,发展出不同于边沁式功利主义的"个性"理论。这种个性理论成为他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美对言论自由的宪法救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发生的轰动一时的"彭水诗案",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宪法对言论自由保障的缺失,而发生于美国的类似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却成为了美国宪法史上检验自由理念的正面例证。以这两个结论截然相反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中美宪法对公民言论自由保护的现状,以期能借鉴美国对言论自由宪法保护的优点,尽快完善我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对言论自由保障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马建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9-26
“人权派”从功用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思想言论自由之于个人与社会的价值,指出作为人权的思想言论自由就是批评政府及现政权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的自由,认为这项人权应“绝对不受法律的限制”,“绝对不受何种干涉”。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人权派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主张,充分肯定其积极的现实的意义,同时,文章也从分析思想自由(享有的人权、人身人格权)与言论自由(行使的人权、政治权利与自由)的不同性质入手,指出了人权派关于二者均属“绝对自由”的结论的局限性、片面性。 相似文献
10.
艾克文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4):89-94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是西方思想史上捍卫自由的经典文献之一,它要解决的是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问题,为此密尔提出了一个“伤害原则”,并在人类行为两分法的基础上,从“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社会凌驾于个人权威的限度”以及如何将这一教义运用于实践三个方面构建起了他的自由理论。但是,密尔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并没有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其“伤害原则”与“功利原则”的冲突贯穿于他的自由理论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12.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基本价值的应有之义。对言论自由权利的维护,可以使宪法的基本价值得以伸张;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当宪法性的权利遭到侵害时,应将对宪法基本价值的考量纳入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3.
作为言论自由在网络社会的表现,网络言论自由既有传统表达自由的共性,又蕴含特殊的规制难题.现时期出现的各类网络言论自由界限与法律缺位的案例使得相关多方的权利保障面临困境.西方国家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以及我国现实司法实践中的良性做法提供了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4):8-18
密尔的正义理论摒弃正义的先天来源及其不受功利审核的绝对性,认为主要可以从经验出发来考察正义问题。他秉承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也作了一些人性假设,以此来确定行为的对错标准;运用密尔五法于正义理论的论证之中,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义原则的自身特点;十分重视正义感的心理分析,得出与文明性的正义观相对应的情感之特有性质。可以说,通过连贯地运用这些方法,其正义理论具备了相当高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的碰撞——论托马斯·杰斐逊的言论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1):64-69
美国第三、四任总统杰斐逊积极倡导言论自由,直接参与了《独立宣言》和《权利法案》的起草拟定工作,一直被新闻学界认定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基于此,从其自由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自由主义思想的体现,自由主义思想的摇摆,以及其身上所体现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几个层面来还原一个集自由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于一体的复杂的杰斐逊。 相似文献
16.
晋振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
密尔是自由主义谱系中的经典人物,它是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一个桥梁.密尔后期转向改良主义,密切关注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探讨了自由之上社会主义方案的可能性.通过对密尔理论体系的分析,文章试图论证密尔以发展看待自由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高荣林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578-582
考察版权与言论自由的历史,笔者发现,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与言论自由皆以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为前提和基础,这种契合是巧合还是必然?本文将从两者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探寻版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任付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100-105
密尔把他的自由原则概括为一项简单的原则,从而为恰当地保护个体自由提供了充分条件:如果这种行为没有侵害到其他人,个体便有一种自由行动的道德权利。密尔认为他的自由学说是发生在旧主题上的新变异,“自由与权威”这一老问题需要不同的,更加基础性的对待,因为现代文明社会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为了澄清这一观点,他区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这些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关于密尔自由理论最明显的争议是随着竞争性的道德视域变幻的“侵害”的概念,围绕对“侵害”概念的界定,通过对密尔文本的解读以及分析研究者对密尔学说的重新诠释,我们可以发现密尔的原则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自由原则的应用不能够被寄希望去解决相互冲突的道德视域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言论自由原则在商业领域的拓展——美国商业言论原则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商业言论是否应得到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保护以及应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对此学术界还存在较大争议。在美国宪法司法的实践中,言论自由原则已经出现向商业领域拓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商业言论原则。虽然言论自由的核心属性是政治自由权利属性,但也具备经济自由权利属性。区分政治性言论与商业言论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区别对待的做法,不仅会面临言论类型化缺乏可行性的难题,而且还会遭遇经济自由权利崛起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周学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4):41-44
美国法上的公众人物理论旨在解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公众人物理论的形成是与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公众人物理论也并非解决权利冲突的惟一途径。在我国,采用确认之诉的方法,要比公众人物理论更适宜国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