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勉卫忠 《青海社会科学》2012,(1):112-115,111
民国初期青海地区民间贸易的自由,促使河湟回族大量进入青海各城镇经商繁衍生息,形成了围寺而居的回族城镇商业社区,并有着特殊的形态要素,对城镇回族的发展有着经济和文化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青海地区的城市在时空分布上呈不对称状态。城市多集中于自然环境相对优越、交通畅达、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主要是青海东部的湟水谷地和黄河沿岸,即通常称的河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阻隔、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牧业区,城市相对很少。就明清时期青海地区的市场发展过程而言,明代中期是青海市场体系开始发育期,清代则是市场体系走向成熟期。明清青海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商品流通的规模、层次以及市场的容量、辐射度等方面仍较为有限,因而没有对全国形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境内几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从历史上看,伊斯兰教是青海地区最有影响的主要宗教之一,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它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在宗教的名义下还包含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内容,几乎渗透到回、撒拉等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考察伊斯兰教在青海地区的历史演变,搞清伊斯兰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正确总结历代政府处理伊斯兰教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维护青海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伊斯兰教是7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具…  相似文献   

4.
青海小城镇起源的几种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市)级城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三部分构成的。本文试图探讨青海这一历史上长期作为边戎之地的地区,其小城镇的形成有什么特殊性。青海目前已有的(历史上曾经存在,后来消亡的城镇不在考察之列)小城镇的形成过程不存在一个一致的模式,而是有以下若干种类型,通过这些类型我们不难从中观察到许多不同于内地城镇起源的特点。一、“塔堡城镇”。起源于政治军事中心的城镇,这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县城镇和部分建制镇的主要形成类型。“塔堡城镇”是美国学者万斯门.E.Vance.及)在《人类的特定舞台》(1977…  相似文献   

5.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石与动力,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城镇体系发育与完善的首要推动力量。本文从分析青海城镇化发展情况出发,指出了目前制约青海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并就如何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构建适宜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出了一些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等多处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一些极有研究价值的自然地层与文化层的叠压关系,随着环境考古研究的深入展开,越来越明确地揭示了发生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阶段的一次环境变迁事件———洪水事件,它的到来导致青海地区以定居锄耕农业经济为基础的齐家文化的衰落,促使了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青铜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的产生,并且洪水期的到来一度形成青海地区史前文化的空白期。  相似文献   

7.
由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联袂撰写的《青海通史》一书 ,已于 1999年 9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而填补了青海历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通观全书 ,我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一、立意高新 ,主线清晰。全书分古代、近代两卷 ,共 18章 6 8万字。主要以下述观点立论 :(1)青海是多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 ,青海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青海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2 )历史上青海地方与中央有着延续不断的交往和政治联系 ;(3)青海历史是包括整个青海地区的历史。主要突出了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运作资本,在20世纪还是个极其陌生的经济慨念。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城市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中将这一简单的经济名词作为新的经济战略付诸实施,把对资本的驾驭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青海应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建设中保持已有优良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运作资本作为城镇建设中的一种发展战略,走运作资本之路。运作好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及方式,稳步推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重识资本:为城镇建设开启思路近年来,青海城镇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以州地县所在地为依托、以建制…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志·军事志》已于新世纪第一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共 130多万字 ,是青海省已版新修志书中部头最大的一部。它的出版发行标志着青海省军事文化建设中一项重大工程的胜利完工 ,是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事。青海自西汉中期以来就被中原王朝视为西部屏障 ,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典籍中有关青海地区历史的记载可以说比较贫乏 ,而所记载的绝大多数内容又是军事方面的 ,从这点上说青海军事历史文化资源又堪称丰富。新中国建立 5 0多年来 ,青海军事方面发生了不少重大事情 ,有大量值得彪炳史册的内容。所有这些 ,无疑为…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党史工作者要把研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作为基本任务。我们战斗在青海的党史工作者,更应把研究青海地区党领导青海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但是,截至目前,我们对青海本省的情况了解甚少。急需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十五”计划纲要 ,把城镇化提高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完成全省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省十次党代会再次强调要加速推进全省城镇化水平。这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拉开城镇化进程的序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全省城镇化建设由此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青海城镇化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青海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的开发史 ,城镇的发展也源远流长。距历史文献记载 ,青海最早的城镇西宁卫、碾伯镇等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由于青海地处高原腹地 ,自然条件严酷 ,封建农奴制历史漫长 ,使青海长期停留在非常落后的、以传统农…  相似文献   

12.
<正>青海藏族地区解放前的社会基层组织是“封建部落制”,这种基层组织在当时是数以千计、遍布各个牧业区的.它的形成受制于自然条件、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研究和探讨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海藏区的历史面貌.明确新中国成立后,青海是在怎样的社会基础上起  相似文献   

13.
<正> 佛教传入青海的历史比较悠久,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们对青海地区宗教势力的大力扶持,喇嘛教在青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至一九五八年,“全省共有喇嘛教寺院八百六十九座,其中包括麻尼坑二百三十六座(即小庙宇),喇嘛约有六万人。”据一九五二年不完全统计,这些喇嘛教寺院“共占有农业耕地三十四万八千八百四十四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六百八十六万五千九百九十五亩的百分之五点八,牧业区喇嘛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经济现象 ,其产生与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同时又推动、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转型期青海文化的特征及其原因 ,对认识掌握青海文化的发展脉络、规律 ,分析青海文化发展的前景 ,推进青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岭南是我国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部。秦汉时代是岭南地区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代,也是岭南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由于政治、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城镇开始形成,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沿江、沿海及重要的交通沿线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镇,以及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地区分布上,形成了三个明显的城镇密集区;北部湾沿岸区;西江及其支流桂、贺两江沿岸区;东、北两江流域区。城镇分布的这种格局,与岭南地区水陆交通网的基本格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沿着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走廊、文化通道,中国正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学界以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历史地理、经济贸易到宗教文化,延伸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制度到国家文化安全等诸多方向。学术领域多元交汇的研究态势已经形成。以地域文化为分野的研究传统,如敦煌学、西域学、龟兹学等形成体系;在传统的丝路文化节点之外,仍有不少值得深入挖掘的地区文化。随着国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战略推进,对丝路青海道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文化多元的丝路青海道在魏晋之后,特别是吐谷浑时期替代了河西走廊的繁荣,连通中原;在当代又面临来自中亚的宗教文化、跨界民族文化的冲击。本文以丝路青海道的文化特征为切入点,探讨这条古老的陆地通道上的民族交融、文化变迁,以及当代的多元文化品格。讨论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典型地缘文化特征的"边缘"地区,如何统筹、平衡,建立稳定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出新时代实现青海道的复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发展体系,即健康的文化体系、特色的城镇文化和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杨军 《青海社会科学》2008,(4):119-121,200
清代中晚期,青海地区的消费水平相对落后,而且城镇与乡村之间、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的消费结构不同。受消费结构多样性和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的影响,清代中晚期青海地区的商品化程度和手工业商品生产均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与城镇化虽结伴而行,但究竟是先有工业化还是先有城镇化,可能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抑或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结论不尽相同。考察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和城镇发展历史,一般是先有工业的兴起,然后才是城镇的发展,而城镇的发展,又为工  相似文献   

19.
自汉武帝斥匈奴,逐西羌,开始了中央封建王朝在青海东北部地区的施政管理。经西汉末年的战乱,刘秀建立东汉,承前旧制,并有所完善,形成了东汉王朝在管理青海东北部地区的政策和措施上的诸多特点。一、东汉初期青海地区的形势西汉末年,王莽的一些尚古改制措施,使西汉王朝在青海地区的苦心经营遭到破坏,青海访羌积怨欲反。随着汉末中原动荡,陇右、河西之地虽不是主战场,却也失主了中央的控制。造先乘机攻破诸县,《后汉书·马援传》云:“自王莽末,西羌宏边,选入居塞内,金城届县多为虏有。”时为张掖届国都尉的窦融与酒泉太守梁统…  相似文献   

20.
<正> 清雍正元(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为了割据青藏高原,实现其“恢复先人霸业”的政治野心,遣使与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约期作乱。这一事件成为青海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其结果使清王朝加强了对青海地区的统治,亦为清朝进一步经营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