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云林 《中州学刊》2003,(2):181-185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乃是良法体系为广大公民全面而自觉的遵守 ,而公民的守法状况又决定于公民守法道德的水平 ,从这一意义上讲 ,公民的守法道德决定着法治国家的确立 ,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德性保证。因之 ,应充分认识公民守法道德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科学把握公民守法道德的具体内容 ,正确设定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叶缤 《新疆社科论坛》2006,(3):69-70,86
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动力来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态度的养成贯穿于道德养成的全过程,它不仅是道德价值观养成的必由之路,还是认知养成、情感养成和行为倾向养成协调一致的结果。道德态度的养成要经过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以及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的复杂变化方能实现。在道德态度养成的实践中,要营造个体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将外在环境营造与内在能动性调动相结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将长期性培养与阶段性提升相结合;要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普遍性引导与针对性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后,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公关意识和公民道德互相联系、互为作用。为使市场经济顺利发展,公民就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按照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办事,增强公关意识,以诚信为本,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道德文明历来包含先进与落后两个部分。先进文明形成的社会物质基础是相对于以往时代处于先进状态的经济关系,包括为建立这样的经济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革命斗争;高尚文明历来都是以往时代创造、洗礼、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是人类道德文明的精华。根据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把先进文明与高尚文明合乎逻辑地统一起来,是每个历史时代道德建设的应有理路。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形成良好的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意识。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普遍增强,但依然存在自觉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不强、重亲情轻法治、重关系轻法治、重权力轻法治、重权利轻义务等思想意识问题,影响社会整体法治意识的提升。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需要培养公民法治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普法教育、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民环境意识水平低下,不利于农民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在思想上存在误区,是影响其环境道德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直接影响着农民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很难引起小农意识较强的农民的关注。要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农民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加强农村环境制度建设,通过外在约束培养农民的环境道德;加大农村环境投入,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公民环境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的内在需要,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选择。在新形势下,根据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和引领,结合公民环境道德的特点,可以从协同教育、主体能动、实践参与、舆论导向等方面构建有效的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培养公民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 ,是指自然权力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它包括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一切物质基础 ,马克思说过 ,每一个时代的各种意识现象和全部精神产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都是从物质生产中分代出来的 ;而后者指的是自然界的权利受到充分尊重的生态意识渗透到精神文明诸领域的一种全新的精神文明观。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工程学等新学科的出现就是人与自然新关系的体现 ,许多旧有学科知识也都开始意识到生态的因素在本学科领域中的作用而尝试着与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公民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公民意识包含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与理性精神。同时,公民意识对于现代性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现阶段,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平等的基本权利,重视制度层面的社会公正问题,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健全的主体意识为逻辑基础,以稳固的政治意识为首要内容,以明确的法治意识为重点内容,以高尚的道德意识为目标内容。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引领功能,借助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分别运用理论灌输、文化启思和实践体悟的形式,塑造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韩国;公民民主意识;成果;经验  相似文献   

14.
姚萍 《学术探索》2012,(6):53-55
不论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使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体现的主体形态是公民。公民意识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现代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中,传统道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撼动,并因此出现了断裂,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近代中国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修身科应运而生。从臣民的教化到国民的培养,从个人私德的修炼到国民品性的完善,从传统的教化灌输到学生本位的课程教育,在修身科的这一历史嬗变中,传统德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却未彻底实现,因此在国民塑造上也仅是缺位的启蒙。  相似文献   

16.
在波伏瓦那里.作为意识的"我"与作为意识的"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换种冲突关系.其强调自我意识的"含混的道德"可以被归属于"没有道德的生存论";梅洛一庞蒂在文化共同体中探讨"我"与"他"的关系问题,与他人共在的道德意识导致的是一种"有道德的存在论";而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一种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他人的绝对他性的道德意识超越了生存论立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首先,考察西方公民意识的演进与内涵.其次,论述台湾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公民意识:(一)威权(刚性/柔性)统治时期的公民意识(1950年-80年代末);(二)民主转型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三)民主巩固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从而得出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辩证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台湾经历两次政党轮替后,所呈现的是:(一)公民社会由"二分法"朝向"三分法"的界定;(二)由宪政体制的巨大政治工程,转向社区治理的微型工程;(三)公民社会除了关心政治议题之外,也扩及文化公民权与公民美学;(四)审议式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尝试.最后,本文提出初步的结论和议题讨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态"如何成为"文明",或"生态"如何从"一种文明"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成为"整个文明"为问题域和主题,探讨"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本文认为,生态自20世纪60年代从生物学移植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经过生态哲学的形上提升,已经开始向整个人类文明扩展,但这种扩展仍囿于诸学科樊篱,而未达到"整个文明"."生态"成为"文明",必须经过三次辩证转换:一是将"自然生态"提升为"生态哲学",二是将"生态哲学"转换为"生态世界观";三是将"生态世界观"落实为"生态价值观",并现实化为民族精神.第一次转换已经开始,第二、第三个进程还有待奋力推进,其尖端性理论难题之一,就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生态文明"的造就,必须从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现实形态三方面推进道德哲学形态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政治文明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力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水平既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也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以机制创新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优势,实现协同发力。具体而言,要着力完善以制度化运行为重点的维权机制、以有效性传递为重点的表达机制和以政治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修辞是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语言能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法知识为基础,还要有必要的修辞能力。本文以写作能力与修辞能力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在俄语写作过程中培养修辞意识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