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逻辑严整明晰的著作,但是它的逻辑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的逻辑。《辨骚》篇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显示出,中国传统文论不作形而上学的抽象论证的特色。其理论所阐释的,不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关系,而是中国传统实践理性思维由技艺和操作环节体验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实践理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辨骚》作为文学从广义文章向审美性的文学发展的典范树立起来,是中国文论对文学的文学性的一个重要认识。《辨骚》篇在《文心雕龙》中的突出地位,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逐步树立起诗骚并重的文学观念,并且以《离骚》和楚辞的文学性、审美性来阐释《诗经》的文学意义,开拓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公共阐释论对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现象进行了有力批判,建构了有别于西方现代阐释学的本土阐释理论。公共阐释论虽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生成路径,但具体到方法论层面,依旧有很多理论环节没有打通。这一问题的背后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文学批评的学科化诉求、西方文论发展的"语言转向"以及中西方文论的话语权争夺等。公共阐释既有别于基于个体的文学鉴赏,又有别于基于作者的意图还原。语境的特殊性、语言的公共性以及历史的积淀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阐释的公共性成为可能。文学阐释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文本内部的问题,因而在阐释实践上不仅要从文本出发,更要从对批评方法的研究转向对文本问题的研究。"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重建文学阐释公共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都是儒家文论的核心并且一脉相承。"德言"与"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观念也是互补的,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不宜片面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观念的历史作用。在简略考释了"德言"的出处后,本文指出德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最早的观念之一应当得到肯定,由此会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源流与流派有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论之所以一直徘徊在"失语"的边缘而无法自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当代人在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时缺少了一个重要维度--生存论.事实上,与西方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完全不同,中国古代文论始终是一种对文学的诗性文化研究,它所关注的终极目标是文学中的人以及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独特的精神旨趣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阐释活动的生存论指向,印通过对古代文论话语的阐释,把握古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智慧,进而通过这一渠道进入到古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今人与古人在生存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质言之,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对古代文论作出富有深度的开掘,应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起源很早,自从文学出现,也就有了关于文学的思考。古人一边从事着文学的创作,一边议论着文学本身,自先秦至近代,中国文学拥有数量众多的经典作家作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和大量的理论批评著述,从孔子到金圣叹,从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即是:中国古代文论课程讲的就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论说。用现代的人文学科术语将其叫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中国古代,对于文论这一对象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随着文论自身的发展,对它的认识也逐渐明确…  相似文献   

6.
中古文论领域的文质论可分为形质说和形式说两大形态,其中形式说虽后起却是当时文质论的主流。文质论的形式说因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貌而超越了对字词章句的意义阐释,成为一种风格阐释学。从文质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文论领域的文质论深受《春秋》学质文论的影响。《春秋》学质文论将原本属于礼学的文质概念提升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范畴,同时为文质论注入了某种历史哲学。这使得作为风格阐释学的文质论不仅仅只是理解作品感性形式的工具,也是在文学中理解个体自我与整体历史之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戚良德 《文史哲》2004,(3):40-44
《文心雕龙》研究已经有了230余种专著和3000多篇论文,形成一门较为系统的学科:"龙学"。然而,准确把握《文心雕龙》这一独特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和未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文心雕龙》之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关系和意义,不仅是"龙学"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关键。站在魏晋南北朝"为艺术而艺术"之时代的制高点上,刘勰遍搜"文场笔苑"而建构起一个"以情为本,文辞尽情"的文论话语体系,以此形成了"神用象通,心物交融"的创作论话语中心和"风清骨峻,即体成势"的审美理想。这一"言为文之用心"的"情本"论的话语系统,使《文心雕龙》集中而典型地展现出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之独特的话语风貌,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的话语之本和理论之源。这是《文心雕龙》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研究者的关注,并因而形成所谓"龙学"的原因所在,更是"龙学"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根本。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8):76-80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很久远,有关叙事的思想也很丰富。作为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文心雕龙》在叙事学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刘勰认为,叙事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心雕龙》所谈的30多种文体中,大多有叙事功能,其中史传文学最具叙事性。刘勰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要求叙事真实有据,讲究结构顺序,但对虚构性叙事重视不足。此外,《文心雕龙》本身也有丰富的叙事言说。《文心雕龙》的叙事思想代表了中国叙事学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局限有:脱离文学实践,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学文本、解释文学经验,并将之推广为普遍的文学规则;出于对以往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颠覆,将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推延至极端;套用科学主义的恒定模式阐释具体文本。当代西方文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伦理差异和审美差异,这决定了其理论运用的有限性。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一是抛弃对外来理论的过分倚重,重归中国文学实践;二是坚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国语境,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论遗产;三是认识、处理好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建构二者辩证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受西方学术东渐的影响,现代学科词典兴起,术语释义日益讲究和规范化。现代术语词典形态,有利于学科术语概念的阐释和系统化,在知识的科学性、概念定义方式、学科术语系统、术语规范化和术语关联释义系统等方面,有别于古代称名词典。现代的汉语文学术语词典,《辞海》(文学分册)、《中国文体学辞典》《文心雕龙辞典》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以现代的学科术语观念整理现代和古代文学研究学科术语,反映了文学研究的学科知识系统。然而,像《文心雕龙辞典》那样,在文学范畴观念的历史梳理中,一名之下的术语释义与多家思想的梳理远未完善,还有待分层处理。《西方文学术语辞典》译释体例,反映了现代西方术语词典编纂理念,包括术语翻译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学科知识点的构成,术语知识点的适度阐释和关联等方面,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体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