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峰 《现代妇女》2014,(12):79-80
自驳回诉讼请求判决被引入到行政判决类型体系以来,关于该判决类型存废问题的争议就一直不断。从适用该判决类型实际案例的实际情况来看,该类型判决在实践上及理论上具有优势,故该类型判决不仅应当保留,而且从长远来看,应构建与其及其所代表的诉讼模式相适应的行政判决制度。在修法前,其应优先于另外两种肯定性判决适用。  相似文献   

2.
汪秋慧 《职业》2008,(15):88-9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50条和56条明确规定了行政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形式,奠定了其法律地位.这是对国内行政法学界和行政审判实务界人土的共同呼声--完善行政诉讼的判决形式,增设行政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回应,也是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但是,这一新的判决形式还存在若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3.
殷博文 《现代妇女》2014,(5):137-137
笔者通过目的性解释分析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的受案范围,运用规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两种制度的架构进行制度分析,将二者的受案范围进行公式化的抽象。通过两个公式的横向比对,对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受案范围进行宏观与具体两个维度的比较,以讨论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这两种救济制度分别代表的价值,及该价值在受案范围上的映射。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环境下,建立完备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当前司法面临的必然选择。顺应时代潮流,作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和行政法治创新的重要方面,作为合意式解决行政争议、化解官民矛盾的新机制,我国行政诉讼中应当建立有限调解制度。文章分析了行政诉讼调解案件使用的原则、调解的条件,并对行政诉讼调解有限适用的制度构建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5.
王欢 《现代交际》2011,(4):38-38
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体系对复议机关的行政诉讼地位采取了二元区分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虚化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复议机关诉讼地位的确定取决于复议制度的功能定位,从行政复议制度发展趋向看,不将复议机关作为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较恰当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行政诉讼制度转型的关键点上,原告资格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理应适当的扩展原告资格范围,从而使得更多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得到维护。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我国现行法律下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探讨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发展与完善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将第五十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改为第六十二条,并修改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除外."这一修改,可以说是调解制度迎来了进入行政诉讼的曙光.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我国行政诉讼进一步引入调解制度的可行性,为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裁判文书中,判决理由为连接案件事实和法律从而得出判决结果的关键内容。对于呈现庭审过程,体现双方争议焦点,展现法官心证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判决理由是判决书的核心所在,不仅是双方当事人最关心的部分,也是抑制法官裁判任意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彰显法制的公正和权威有着独特意义。然而判决理由的构建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判决理由说理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受到群众与学界的诟病。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实践调研、问卷分析、文献阅读等方式探讨了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判决理由的构建基础,判决理由的制度运作,大致勾勒出法官撰写判决理由的过程和思路,并从制度上分析影响法官判决理由的深沉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指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观念。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的司法制度、法官的裁判过程,对法官改进裁判活动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除行政赔偿案件外,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现实中大量非规范“隐性调解”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而且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的保护。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具有建立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基础,本位通过对此进行分析,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建立提供正当性支撑。  相似文献   

10.
周圆 《现代妇女》2014,(3):266-266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划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行政赔偿范围既包括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也包括国家对上述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之间关系具有一定关系,研究二者关系对研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行政赔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郝圆圆 《现代妇女》2013,(12):42-42
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致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与救济。基于此,本文将具体论述一下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的弊端以及将其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期望能对今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这部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实施以来,在解决行政争议,推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诉讼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反映强烈。  相似文献   

13.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有法可依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而有法不依将严重破坏法律制度.笔者认为,当事人在房屋权属发生争议时,应通过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的方式处理.因为行政诉讼无法解决房屋权属争议.行政诉讼的审理对象是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即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程序和职权等方面,而不是审查抽象行政行为,更不是审查有关原告的事实,行政诉讼无权对原告与第三人之间的财产归属这一民事实体法律关系做出认定.  相似文献   

14.
6月2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因不服省国土资源厅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而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吴震强副厅长出庭应诉。这是江苏省省厅领导首次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件。据悉,这也是江苏省首起省级机关厅级领导出庭应诉的行政诉讼案。  相似文献   

15.
6月2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因不服省国土资源厅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而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吴震强副厅长出庭应诉。这是江苏省省厅领导首次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件。据悉,这也是江苏省首起省级机关厅级领导出庭应诉的行政诉讼案。  相似文献   

16.
覃波 《现代交际》2011,(4):33-3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行政案件也变得日益复杂化。从理论与实践以及行政诉讼法和最高院司法解释来看,行政主体的哪些行为可诉仍有诸多不明之处,这不仅不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也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相距甚远。针对目前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思路,明确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性质,做出了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建议,以适应当代世界民主潮流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观念日益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14年6月,福尔摩斯案件的判决引发了大众对文学作品中角色形象版权保护问题的思考。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要成为版权法保护的客体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同时,版权法对其保护还存在着局限性,被用于商业性用途的角色形象还需要专门建立商品化权制度来保护。  相似文献   

18.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明确将行政协议纳入受案范围,这是自《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以来,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行政协议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是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对于建构完整的行政协议诉讼制度仍缺乏针对性。本文将对行政协议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初步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何奇  李晓容 《现代妇女》2014,(6):173-173
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是指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程度或者深度,它体现了法院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与制约的力度和程度,实质上是行政机关和法院之间权力和责任的分配。我国现行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确立灵活的审查标准;确立正当程序的审查标准;确立合法性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20.
郑昕瞳 《现代妇女》2014,(5):152-152
在法院诉讼审判中,原被告之间基本上是围绕着证据展开的辩论和质证,所以,证据在司法诉讼过程中的地位用"无冕之王"来形容,当之无愧。所以,非法证据排除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可以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证据的定义和类型,对于我国行政诉讼领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探讨,从而对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